APP下载

星光灼耀点灯来

2019-03-23作者刘欣雨

创作 2019年1期
关键词:南仁东点灯天文

作者:刘欣雨

学校:湖南师大附中梅溪湖中学

星光灼耀云散尽,红鳞焕发放光华。

——题记

天地变换,斗转星移,宇宙的洪荒里传来前世的呼喊,那是一群怎样的人,用毕生的艰辛为我们讲述浩渺星辰。在江河之中,在草原之上,在山之巅峰,在没有灯火的夜里,借一点星光,便点亮了千百年后的科学之路,以及千千万万人追求真理的热忱之心。

生于此处却不知此处,我们在这有着10的90次方个粒子的宇宙中相遇,不断探索着于我们来说无尽的空间物质排列组合。从古至今,历史上奉献于科学的人不计其数,山河湖泊,四海潮生,而这天地间唯一让我心动的,便是为世界点亮了无尽深空的天文学家,他们面对世界时,是光芒万丈,反之,就只剩下了徒劳和不懈的自我求索。因为那份信仰,于是我的世界,也风声停止,便自顾自地沉浸于“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的境遇之中。

当彗星的尾巴朝向太阳,在那个寂静黯淡的古代,同样有着这样一群“点灯人”,那时候还没有灯光,也没有现代这样精密的仪器,我无法想象,郭守敬是如何编订的《授时历》,僧一又是如何克服“缭乱”星空才制定出中国历史上最详尽的历书《大衍历》。七政五纬、二十八星宿,一点一滴,凝聚的是古人的智慧,更是对真理的渴求。曾去过中国古观象台,走在满是青苔的石阶上,看到当时古人自己发明的仪器,古铜色的光泽仍在,只是岁月令它暗淡了一丝罢了,但却仍然能震撼人心。明末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于是便可知,他们不但点亮了千百年后的世界,也曾点亮了当时人们应有的了解未知的热情。

回到现在,中国天文经历了数不清的变数,闭关锁国让那份耀眼的光芒逐渐淡去,却依旧挡不住微弱火苗的重新燃起。我曾去过一次国家天文台,在那里做研究的一位教授跟我们说,中国在六十年代的时候基本上没有一架完完全全自己制造的天文望远镜,去国外买材料,价格也很高,很多事情都不太如意。但科学家们哪里会退缩,如果没有的话,那就自己造,从萌生想法到建造完成,用了三十多年啊。虽然过程很艰苦,但是也有了现在兴隆那架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2.16米光学天文望远镜。正是因为科学家们的秉承着一定要“点亮”那份所追逐的信仰”这样一个坚定信念,才让中国的天文之路愈发蒸蒸日上。记忆深刻的,还有第一次听的天文的演讲。那是欧阳自远院士的亲自授课,讲的是中国月球的探测工程,几个小时里没有激昂愤慨的片段,只是娓娓道来,却同样令我感触颇深。南仁东先生生前曾说过的一句话;人类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从低等的生命演化成现代这样,出现了文明,就是因为他有一种对未知探索的精神。其实啊,他们就是这样,总是背对着所有的灯火阑珊,从未知里踽踽向世界走来。我想,科学家所付出的心血,是无法形容的,但他们那份坚守与永不磨灭的热情,能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向着光的方向前行。

在浩瀚星辰下,在心之所向,那些可爱又伟大的人们,用他们所触及的星光,点亮了科学的漫漫长路,一如南仁东先生所说:美丽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到无垠的广袤。

猜你喜欢

南仁东点灯天文
推荐/《中国天眼∶南仁东传》
天文篇
仰望苍穹: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画根电线来点灯
“天眼”之父南仁东
天文冒险
天文与地理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
↓点灯——派威尔(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