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开集团:一部首开史,半个北京城

2019-03-22

北京广播电视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北京建设

改革开放40年,从百废待兴,到国际化的大都市,北京的变化之快,不常转转,你可就认不出了,很多老城区、老旧街道如今已是大变模样。北苤的变化,与她的众多建设者蜜不可分。说道建设者,他们当中有着格外醒目的一位。自公司成立以来,累计开发面积超过5000万平方米,放眼整个北京,遍地是它的足迹,在业内更是有“一部首开史,半座北京城”的美誉,它便是今天的主角——首开集团。

40多年前,首开集团在一个临时工棚诞生

旧日的北京,那时还没什么高楼,街道大体还是元朝时打的基础,明朝改建后形成的格局。皇城在中间,皇城外是横平竖直的街道,布满全城的是上千条大大小小的胡同。一家家古色古香、民风淳朴的胡同和四合院,就是那时候北的名片,更是北京人不舍的情不。

因为历史原因与生活习惯所致,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包括酒店和外交公寓在内,全北京8层以上的楼,大约只有14幢,而率先改变这一情况的,便是北京的前三门住宅区。

不难看出,当时人们对这片高楼的骄傲与向往。前三门是北京在改革开放之后建成的第一个高层住宅区,打破了北京无高楼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它见证了中国城市居住史的里程碑时刻,中国房地产的源头可以说是从这里开始。

大楼建设首次采用统一开发、统一规划建设,首次规划配套设施建设,首次出现高层板式、塔式住宅楼。但如此规模的住宅建设,在那时的北京还从来没有过,工程需要有专业团队全权负责。

1977年10月12日,经北京市批准,“北京市建委统建办公室”在王府井一个临时工棚正式成立了,简称统建办。而这正是今天的首开集团的源头。

统建办专门负责组织和监督检查有关区、县、局实现批准的统建计划工作,再说简单点就是:由统建办来负责建房,房子建好后,再由政府下发给所需单位,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福利分房”。

一间工棚再加最初的这8位同志,全新的開始却没有前车之鉴,虽然条件简陋,但他们本事够硬,尽管当时的首开还是个诞生不久的新生儿,但却担起了北京统一建设的重任,他们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建设前三门住宅区。

1978年,前三门工程建设达到最高潮,近万人参与建设,45台塔式起重机的统建规模,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最大规模的高层住宅建设,10多层的大板楼,从崇文门一路向西建到宣武门,场面格外壮观。

现在大家都知道“开发商”这个称呼,但这个称呼之所以广泛流传和今天的首开有着密切关系。1980年9月28日,在北京市建委统建办公室基础上,中国的第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成立了名为“北京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

就是这一天,首开集团正式以公司身份成立,也在是这一天首开成为了首个披挂“开发”头衔的企业。“开发”一词也首次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开发商”的概念也在这里被定义与推广。

这是1984年,国家计委、经委、统计局、标准局等批准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和代码》,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房地产被首次正式列为独立的行业。这是历史性的一刻,从这一年起,房地产作为一个行业被正式命名。

一时间,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家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涌现北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摸索前行,中国当代浩浩荡荡的房地产开发浪潮,正式拉开帷幕。民以食为天,住为地,住宅是百姓生活的最基本需求,以“城开”、“天鸿”为首的第一批地产开发商,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他们将肩负改善人们居住需求的使命,并将在北京的开发建设中大显身手。改革开放的大潮来的就是这样突然,一时让人反应不过来,而中国老百姓还对“房地产”这个词也没有太多了解,此时,他们只晓得自己的房子太挤了、太小了。

建设体育场馆:从亚运村到大运村

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期北京城的老百姓们生活条件还都比较差,最大的愿望就是盼着住房条件的改善。住房紧张,已经成为北京那个年代的头号难题!

八十年代为解决北京住房紧张的大难题,北京市做出了很多重大决策,这期间成片开发建设了一批在全国都很有影响力的社区,从面积。6.56公顷的左家庄社区,到41公顷的双榆树土区,再到54.34公顷的西罗园社区,规规模呈现出一个比一个大的趋势。而这当中有一个不得不提的,面积达150公顷的方庄社区。

方庄住宅区,北到南二环,南到南三环,规划用地150公顷,建筑面积2600多万平方米,比两个故宫加起来还要大。方庄住宅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的住房紧张,还树立了北京住宅区建设的新理念。

八十年代的北京已有了小区的概念,几栋小楼,一圈围墙,零散的自行车,街边店、报摊,对于百姓来说,小区算是解决了基本的居住问题。

而方庄由首开承担开发建设,采用了市政设施配套开发的先进理念。在规划中,除安排有住宅外,还有商业中心、文化活动和群众游乐中心,还有综合医院、邮电局、中小学校,同步建设的还有供热厂、污水处理厂。

方庄住宅区的建筑形式与风格也变得多样,绿化覆盖率达60%。有着“现代化”头衔的方庄住宅区,也成为当时首都的一大新景观。在首开人的匠心打磨下,方庄住宅区的出现,使人们完全脱离单位大院的居住概念,让北京人的居住环境从“居者有其房”,引向了“舒适宜居”的个性化新标准。

方庄改变了北京南城落后的样貌,同时,作为首开的集大成之作,方庄也为公司带来了丰富的开发经验,此时的首开已然成为了北京房地产开发的领军者。而不久之后,它将同北京这座城市迎接一个更大挑战。

1984年国庆前夕的9月28日,在亚奥理事会会议上,北京获得了1990年第11届亚运会的去办权。第11届亚运会是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次举办国际性体育赛事,正是中国对外开放、北京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时间点,中国向世界展示的不仅仅是体育,还有改革开放的成果,我们向世界敞开了大门。

1990年的亚运会为北京的城市建设提供了充足动力,全城上下进入了亚运时间,亚运会为北京留下了无数难忘的瞬间,而亚运村也给首开留下了宝贵记忆。

首开集团至今还留有这样一块牌匾。因为有些年头了,牌匾上的白漆有些斑驳了,但上面的字迹还很清晰:第十一届亚运会运动员村工程指挥部。在当年,这块牌匾的背后是首开所代表的首都最高建设水平。

1985年,亚运村选址在北四环外,一个叫大屯乡的地方,这里完全是一派农村景象,破乱的平房,路边杂草齐腰。亚运村1987年由首开负责开发建设,1990年前夕正式竣工。亚运会的到来,为这里带来的是质的飞跃。亚运会结束后,这片地区瞬间成了北京的“香饽饽”,“拿大哥大,开汽车,住亚运村”是当时富人的标配,亚运村成为了那时北京最具代表性的高端社区。短短几年时间里,当初无人问津的小村落,变成了今天繁华的商业圈。

以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为起点,北京成为了地区性的国际大都市。而仅仅过去10年时间,北京又一次迎来了她的国际舞台——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相比亚运会,大运会不仅是北京对世界的再次热情相拥,它还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大运会举办的成功与否,还将影响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而开发建造大运村,成为事关大运会成败的关键。然而,大运村工程最初的进度却并不乐观。当时时间已是1999年年底,离运动会召开的时间仅剩1年多的时间,但大运村开发建设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近24万平方米的宏大工程有11座大楼的建设当时还停留在图纸上,这么要紧的关头出了什么问题呢?

原因是,最初中标承担开发大运村的开发商竟发生了问题,所以工程就此搁置,时间已所剩无几,必须尽快有人顶上来。

但顶上来谈何容易,像这样的重大项目,需要筹集巨额资金,还要组织施工企业,按期保质保量完成任务,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够胜任的。谁能在这关键的时候挺身而出呢??身为北京本中的老大哥,首开又一次站了出来。

作为当时首开集团的另一前身,北京天鸿集团公司前身正式签约接管大运村项目。但此刻,时间已经指向了2000年1月10日,当时的大运村工地,还只是地基上的几个浅槽,留给首开的时间不多了。首开深知开发建设大运村,面临的不只是投入资金巨大,工期紧张,建设出一个一流的大运村。这更是实现中国对世界的承诺,是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提供良好的信誉与形象。

要保质保量,如期完工,开发建设上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有用科学技术和严格的管理来提升工程的进度。没有元旦、没有春节,加班加点抢时间。一年零三个月的付出,大运村从土坑里爬到了19层,首开没有辜负人们的期待,大运村在2001年如期交付。大运村的成功建设,让世界认可了北京的建设,让人们见识到了首开速度,而深深刻在了首开人心中的是责任二字。

两大房企合并,首开集团成立

因亚运会与大运会的举办,北京的城市建设实现了快速发展,城市越来越现代化,百姓的住房质量也得到了稳步提升。从1985年的方庄住宅区,再到1993年的全亚洲最大居住区望京新城的开发建设,住房商品化已经完全走向成熟。

商品房的开发,带来了更舒适的居住体验,但其价格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负担得起,很多家底儿薄的基层职工家庭仍处在徘徊之中,这时首开的一个项目,为了他们带来了更多选择。

1998年,福利分房制度彻底废止,买房成了人们的头等大事。2000年,北京的一场房地产展销会,引起了大批人群关注。那时人们的目光聚焦在了北京的北五环,得益于“经适房”新政,回龙观一带经济适用房的开发,成为了全城的焦点地区。

为解决北京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由首开集团负责开发的回龙观项目,作为全国最大经济适用房社区,房子面积适中、价格便宜,备受市民青睐,其总建筑面积800多万平方米,解决了25万中低收入人口的住房问题,极大缓解了北京市普通居民的住房困难问题,至今仍是北京市保障性住房代表。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城市健设,见证了房地产行业的诞生与发展,而有地产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门派。地产品牌的江湖史,也是京城地产商各路门派风云争霸的历史,各怀绝技武功的产品则是争霸的利器。作为首开集团的前身,城开集团作为全国第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建设了方庄、望京新城等众多标杆性的大社区,公司成立以来共开发土地2200多公顷,开发竣工交用各类房屋面积2000多万平方米,建设的各类房屋面积相当于再建了一个老北京城。天鸿集团自成立以来,开发建设了60多个项目,各类房屋竣工交用面积达1500多万平方米,所开发建设的项目中,除中高档住宅、商住楼外,还有北京市人大从办公楼、评剧院等多个公共基础建设年项目。城开和天鸿,作为北京房地产行业中的两位佼佼者,翻开北京改革开放后的建设史,随处可见两个集团的丰功伟绩,而此时,一场更大动作已在两家企业中悄然酝酿。

北京本土两家数一数二的房地产开发商,他们之间的大动作,必将影响整个行业。一份国资委的档案揭晓了答案。

档案的标上题写着这样几个大字:北京城市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天鸿集团公司,合并重组!2005年的冬天,当时的新闻媒体用这样的一句话,评价了那年北京地产圈的头号新闻:“一个真正的地产剧透由此诞生了。”

12月10日,一场隆重的揭牌仪式上,宣告城开集团和天鸿集团正式合并,责任与情怀,让这两家历练多年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交汇到了一点,“北京首都开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首开集团的挂牌成立,豪无疑问是当时地产行业的一件大事。而更让业内外人士钦佩和敬重的是,他们又率先提出了“责任地产”的理念。作为首倡者,他们将这一理念內化于心,成为首开的核心价值和文化精神,而这一价值和精神最有力的体现之一,就是奥运工程。

建设养老机构,延续老城辉煌

2001年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举办权。早在2002年夏天,奥运工程建设方案刚刚敲定,首开集团的前身——城开集团、天鸿集团就分别组成投标联合体,全力参与奥运工程建设。

首开清楚,身为国企,便是国家工程的担当者,从亚运村、大运村,再到奥运村,重组后的首开成为了唯一一家主持了三村建设的房地产企业。

见证了房地产行业的从无到有,经历了古城北京的沧海桑田,将城市居民对改变生活环境的渴望,实现为一座座里程碑式的住宅园区,更将北京的国都形象推向了世界。

过去首开身辉煌,也历经沧桑,接过两家传奇房地产公司的大旗,新时期的首开披挂上阵,而其所要面对的,依旧不是一番风平浪静。

2015年,在重组十年之际,首开发布了全新的企业LOGO,传递出首开坚守初心、拥抱时代、开放进取、热情活力的发展愿景,也在宣告自己的战略定位和选择——“城市复兴官”。

首开集团现任党委书记、董事长潘利群,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作为国企,我们愿意在社会有需要、人民有期待,但难度较大、短期难以见效的领域,做一些尝试,寻求突破,尽快推进一批可做、可试、可以复制的重大工程、项目。”

从2017年开始,在朝阳区安慧里一区高耸的住宅楼之中,有一栋小楼悄然发生着变化。一栋不怎么起眼的砖楼,变成了一个花园式养老院。在开业不到半年时,这家藏于居民小区中的养老院,入住率就已达到100%。这就是首开集团与养老行业知名品牌“寸草春晖”养老机构,合作成立的北京市首开寸草养老服务有限公司。

今天,首开有着更深远的打算,依靠于集团自身广大的服务面积,首开计划在各个核心区、大型居住区、人员密集区域,继续建立社区养老机构,将最周到的养老服务带进更多社区,面向更多人群。以社区养老为首,首开还涉足住宅租赁市场、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更新、参与旧城保护复兴、打造创客空间平台等方面,以城市的视角,关照行业和企业的未来,首开集团继续着它的城市复兴之路。

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改革开放以来,首开一直秉持“责任地产”,从建设统建房、承担旧城改造,到商品房开发、保障房建设,再到投身亚运村、大运村、奥运村等重大项目建设,责任已融入首开的血脉,首开则延续着老城的辉煌。

本报特约记者马丽根据《档案》提供资料编辑整理

该节目每周四BTV北京21:18播出

猜你喜欢

北京建设
Excerpt from Pygmalion
北京X7
寒露
质量建设永远在路上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关于在全国城市建设中实行《公共艺术百分比建设》方案的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