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2019-03-19马玉侠

光明中医 2019年5期
关键词:研究进展中医药血糖

孙 琰 马玉侠

随着物质逐渐丰富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Diabetes)及其并发症患者日益增多。据统计我国的糖尿病患者数目居于世界首位,其中成年人糖尿病发病率高达11.6%,糖尿病前期患者多达50.1%[1]。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疾病,以血糖水平增高并伴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代谢异常为主要特征。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已经成为终末期肾病、失明、缺血性心脏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已经迫在眉睫。中医药在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防治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具有多靶点、整体调节的特点。笔者通过查阅文献,探讨并总结近年来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治疗及现代研究提供参考。

1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在中医辨证中的病机概况

中国是世界上掌握糖尿病最早的国家之一。以中医基础理论来观糖尿病属消渴之病,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就对其发病机制有所描述,强调了胃肠结热。而后《金匮要略》立专篇阐释除胃热之外,其病机为体内阴津亏损,燥热偏盛,其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治疗大法。更是提出厥阴消渴与肾气丸的方法医治男子消渴,奠定了以脾胃肝肾论来医糖尿病的理论基础。后,晋朝陈延之《小品方》、隋甄立言《古今录验方》都指出糖尿病与肾的密切关系。唐孙思邈的《千金方》、王焘的《外台秘要方》均收录了大量医方以治疗消渴病及其继发病证[2]。

2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2.1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2.1.1单味中药防治糖尿病近年来中药单体的降糖效能不断被揭示。如:吴琴等[3]研究发现,氧化苦参碱可增加骨骼肌中葡萄糖转运蛋白-4含量,提高葡萄糖转运,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宁光等[4]研究证实,小檗碱可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血糖、血脂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标的水平,其降糖效果与目前临床常规应用的降糖药物相近。

2.1.2中药复方防治糖尿病中药复方制剂亦取得了满意疗效,如:Tong XL等[5]开展的糖敏灵丸Ⅲ期临床试验纳入受试者480例,采用前期研究推荐的口服剂量每次6 g,与安慰剂组相较可明显降低患者血糖水平,明确了中药的独立降糖作用。Ji L等[6]循证临床试验纳入800例血糖控制不佳的Ⅱ型糖尿病患者,用格列本脲治疗作为对照,使用消渴丸治疗48周可以降低患者低血糖的风险,且能得到与格列本脲相同的血糖控制效果。

2.1.3中医外治法防治糖尿病中医外治法无毒副作用且疗效肯定。如:刘丽萍等[7]运用绿豆包复核中药浓缩液的热敷疗法治疗糖尿病眼病。药用乳香、绿豆、艾叶、路路通、没药、生地黄、苏木、赤芍、牡丹皮、姜黄等达到软坚退翳、化瘀通络的作用。刘惠洁[8]对292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进行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46例。对照组实施临床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外治法治疗,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8.36%,显著高于对照组。

2.2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实验研究进展在动物实验探索其防治机制方面,亦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如:白璐等[9]研究发现化瘀通络类中药可使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大鼠尿蛋白减少,并抑制大鼠肾脏存在的Wnt/β-catenin通路的高表达,该通路可能是化瘀通络类中药减少DN大鼠蛋白尿排泄的主要途径之一。徐洁淼等[10]发现木丹颗粒具有改善胰岛素低抗、修复胰岛β细胞功能、减轻血管炎性反应、抗氧化应激、保护血管内皮等功能,使其对糖尿病及早期糖尿病并发症具有很好的疗效。陈婷等[11]通过观察野菊花提取物对DN大鼠的作用,认为野菊花可能通过减少肾脏AR活性及其基因表达,进而抑制多元醇通路的激活来发挥其肾功能保护作用。张杰等[12]研究了羊栖菜多糖对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GLUT-2表达的影响,发现羊栖菜多糖可能通过上调胰岛β细胞中GLUT-2mRNA表达来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

3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3.1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 倪青等[13]针对芪药消渴胶囊治疗早期DN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的临床研究,显示总有效率为87.13%。刘红岩等[14]发现芪羽糖脉康治疗Ⅲ-Ⅳ期糖尿病肾病效果显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6%。廖华君[15]研究发现,降糖三黄片可改善DN大鼠一般状态,降低DN大鼠血糖和尿蛋白,改善肾脏组织病理损害,调控DN的microRNA-21及其TGF-β1/Smad的信号通路转导,延缓DN病情进展。韩海燕等[16]研究表明,叶氏糖肾方能明显降低临床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蛋白尿,延缓肾功能衰竭,脐疗在改善临床证候方面更优。

3.2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眼病(Diabeticretinopathy,DR) 沈丽芳等[17]用加味逐瘀明目汤(血府逐瘀汤加黄芪、密蒙花、桂枝、土鳖虫、决明子)治疗DR 100例(年龄在50~64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韩锦丹[18]用清热化瘀方治疗非增殖期DR 44例,治疗后总有效率为59.00%。刘丽萍等[7]采用茶饮加针灸治疗DR,选取太阳、睛明、足三里、曲池等穴,可改善眼底血液循环,减少微血栓形成而改善视力。岳艳菊[19]等将120例非增殖性DR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口服降糖药,注射胰岛素等常规治疗方式,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芪明颗粒,发现加服芪明颗粒治疗非增殖性DR效果显著。

3.3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足(Diabeticfoot,DF) 陈云仙等[20]采用芪桂生肌通络熏洗方治疗DF,此方活血化瘀、止痛生肌、消肿止痛,同时可促进溃疡创面的愈合,抑制细菌滋生。孟艳娇等[21]采用清热解毒药箍围治疗热毒壅盛型DF 60例,提示清热解毒药物可改善溃疡红肿范围、局部肿胀及麻木刺痛等症状。杜丽荣等[22]用将军散箍围治疗感染为主的DF 30例,结果显示该药能控制感染、减少抗生素的用量和使用时间,促进DF痊愈。李可可等[23]用油调膏(由黄柏及锻石膏用香油调和而成)外敷治疗湿热蕴毒型DF溃疡,结果显示油调膏能够明显消除疮面红肿,能够进一步促进疮面愈合。

3.4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心肌病变(Diabeticcardiomyopathy,DCM) 陈世健等[24]研究表明,参松养心胶囊可抑制心室电重构及降低MF程度,显著改善糖尿病大鼠的心功能,具体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糖尿病大鼠血浆ET-1水平有关。张哲等[25]研究发现通心络胶囊可能通过上调Krüppel样因子4的表达及抑制NF-κB炎症信号通路的激活来发挥其心脏保护作用。王庆凯等[26]研究发现,复荣通脉胶囊中、高剂量组能明显增加糖尿病大鼠心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蛋白含量,通过减轻内皮细胞损伤与改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而发挥DCM心脏保护作用。

3.5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 江爱娟等[27]研究表明,益气活血通络方可提高DPN大鼠血清NGF含量,并激活其高亲和力受体TrkA表达等以抑制轴索萎缩变性,促进神经细胞存活与分化,从而使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得到改善。张岩等[28]研究说明糖痹康可能通过调节Keap1/Nrf2信号通路抗氧化应激反应而改善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王超等[29]研究表明DPN模型组小鼠坐骨神经内的造血祖细胞抗原(CD34)、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均下降,通心络胶囊可以通过调节血管活性因子、升高CD34、VWF、VEGF表达,阻滞DPN的发生与发展。

3.6其他另外,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骨质疏松症[30]、糖尿病皮肤瘙痒症[31]、糖尿病胃轻瘫[32]等方面均有重要研究成果。

4 讨论

近年来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成果显著,辨证分型日趋完善,中成药制剂不断涌现,在改善糖尿病并发症方面亦体现出了中医药的优势,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然而亦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1)辨证分型方法未能统一,难以进行大样本量的随机临床对照研究;2)临床设计不够科学规范,疗效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统计学处理不规范;3)新药研发水平不高,缺少国际化的突破性进展等等。这些问题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今后应进一步发挥中医药“整体调节”与“个体化诊疗”的学科优势与特色,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规范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科学研究标准,并加强中西药联用的循证医学研究,推进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国际化。

猜你喜欢

研究进展中医药血糖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MiRNA-145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重视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作用
离子束抛光研究进展
独脚金的研究进展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妊娠期血糖问题:轻视我后果严重!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