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水画境,东方仙城”

2019-03-18姚程欣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文化精神自然生态文明

姚程欣

摘 要:美学作为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是无法离开人的生活世界而专注于某一领域的片面分析的。一门正在发展的综合性学科,势必会受到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冲击。于是,在文化领域理性思维引导和多维知识体系推动下,中国城市美学研究开始逐步在实践中崭露头角,与时俱进。位于桂中的武宣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特色景观城市,文章通过考虑分析其现阶段存在的“消极或负面的审美价值”,进一步将审美考虑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反思城市的价值和目标,从而找寻中国特色景观城市美学在传统与现代的弥合过程中新的审美起点,探讨美学文化精神在当代城市环境中的物质表现。

关键词:城市美学;自然;生态文明;文化精神

城市是人类最了不起的艺术创造,凝结着千百年的文化与情感。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美学探究之路,人们选择将个人的审美体验和自然情怀灌注在自己所处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中,选择超越自我牢笼,建构具有乡愁体验的家园,这就是城市的雏形。广袤的中华故土造就了多元化的城市体验,以特色景观为代表的具备民族审美情趣和审美风貌的城市颇多,本文所谈的武宣城(图1)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众城之间也能够占据一席之地。

一、灵魂的冒险——美与自然

(一)城市审美的中断

“中留山水甲南天,马步桥东列八仙。呼吸应知通帝座,登临不测有虞渊。云兴作雨池龙起,月正无波玉兔眠。羽化贾鹏成往事,吾侪抔饮涤尘缘。”这是清代举人覃先澄在游武宣时所作的诗句,其中“八仙”“帝座”“虞渊”“池龙”“玉兔”“羽化贾鹏”等词句属于老子的美学范畴,即将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排除主观欲念和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事实上,位于武宣的八仙山更是呈五行八卦状环绕八仙天池,反映了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无限性和包容性。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武宣的风景特色、文化渊源和建筑脉络出现了裂痕,原本从混沌的自然中创造出的整体意识开始产生了规律性的偏差,基础性的慢行道路系统已经无法为人们带来更为直观的审美体验,小尺度的空间结构无法与整体空间体系完好衔接,断裂的文化思绪、含糊的历史记号和偶尔空白的自然风光让整个武宣陷入了城市潜力焦灼状态,经常性中断的美感体会,也进一步带来了一种精神上的无力感。碎片化的土地功能分布,从意识层面阻隔了土地上滋长的故土情怀,品质低下的建筑和无法引起思想集聚及共鸣的街道立面,无一不在诉说着一个普遍性问题:城市审美的中断。

(二)自然意识的觉醒

21世纪是趋于新技术革命和参与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的时代,边缘城市有机会直接对接全球一线市场,因而诚然城市审美的中断为武宣埋下速降的引子,武宣依然有机会深思自省。我们不能被功利的眼光遮蔽生活世界的本来面目,审美的眼光因为超越实用眼光,反而能照亮世界的本来面目。武宣作为一个浸淫在“道”的审美意识洪流中高度自由的本体,本该具有超功利和超逻辑的审美心胸,物我交感,才是武宣“梦幻仙居”该有的气度和普遍经验。

历经数千年大江山水的传承,坐落于武宣的山、水、湖泊与千年的古城交相辉映,仿佛觉醒了千年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将武宣这座城牢牢地锁在掌中。长年累月的观看和感知,带来的却是无止境的空虚和寂静,我们忘记了数百年汉瑶文胜武魁的南国仙城本该具有的荣光,忘记了明珠般点缀田园的绿野仙踪,忘记了中西合璧文化高台的豁然开朗,也忘记了自然本身存在价值的认知。自然的壮丽实质上是最原始和最灿烂的美,美与自然本就是灵魂在感性和理性思维融会贯通后最极致的意识冒险。

二、灵感的美学——生态文明

(一)景观的视觉生命力

武宣拥有阡陌纵横的山水田园风光、源远流长的地域人文和尺度精致的宜居环境,山水湖城是其谦卑的物质根基。我们在大自然中发现的只是其壮观结构的一部分,它的另一部分来源于自然,并在某种层面上更高于自然,那就是景观的视觉生命力。

迄今为止,没有专门的教材为景观的视觉生命力做出详尽的文字说明和解释,但出于美学认知,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一种非常微妙的复合的思想共鸣,将景观这一复杂的空间烙印赋予丰满的直觉内涵,隔离了本身的地理学和生态学的理性交叉,单纯地从心灵慰藉和生机享受上做出判断。坐水而居、拥山而聚,武宣景观的视觉生命力高于其原本不完善的形态本体,绝不亚于一幅山水画给予观者的感受。这是一块具有韧性的璞玉,无限涌动的生命色彩和平铺直叙的心灵映射让武宣从某种意义上产生了极其宝贵的生态意识,进而产生了万物一体的诗意。

(二)精致的现代文明

长期沉浸在传统城市的高大建筑和忙碌生活让我们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如何与生态空间渗透融合?精致的现代文明带给了人们无限意义的美感体验,却忽视了精神的自由和生态的和谐,这就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议题相悖。在城市规划领域,生态的专题研究层出不穷,人们往往将规划这一系统性栅格时代的方式当作是城市的救命稻草,然而,规划只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规划引领者和贡献者作用,更重要的是位于其中的每一个参与者。这种参与的性质是不分社会地位、社會阶层和年龄性别的,社会环境对审美活动具有绝对性的影响力。

精致的现代文明必须具备生态文明范畴,由于武宣具有绿色触媒的空间底线,我们不难看出其生态联动的安全格局和理水营城的经济资本,其生态文明的灵感源泉不会枯竭。就如洋紫荆花是武宣生态沟通的载体,亦是武宣城市意象的延伸,故而,无论是形态意象上的城市表达还是文明建设方面的思想契合,都需要美感的及时支撑。公园斑块、滨水绿廊和滨水生态空间是复合开放的空间体系,也是现代生态文明具体而微的自然体现,我们应当心怀爱意,回归人本主义的生态自由,趋于时代性的使命感。

三、永恒的精魄——空灵意趣

(一)城市的文化精神

城市规划可以对城市的形态做精细的分析,可以对单项的价值做合理的衡量,然而,涉及到生活的文化实体要素远比形态要素更为关键,渗透在文化审美中的血液,传递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即对于城市美的学术性探讨。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大众审美的感性一面用在规划的综合部署上,但我们可以通过对人文历史的追忆,将阻碍知觉兴趣的“消极或负面的审美价值”控制在合理的尺度中,例如武宣作为乐享仙居城的文化新思维。

猜你喜欢

文化精神自然生态文明
郭沫若《女神》意象体现的文化精神解析
教师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从中西宗教差异中透视中国文化精神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