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数学教学中强化创新理念

2019-03-18邓天玲

甘肃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创新理念强化数学教学

邓天玲

【关键词】 数学教学;强化;创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1—0065—01

一、数学课应体现数学的本质

教育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数学学习是涉及学生自我身心的一种智力活动,本质上是解决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矛盾的过程。作为教师,应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为主的,其特点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自己认知和创新的能力。在教学中如果作为发展变化主体的学生,态度消极、被动,不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充分运用或者不能以正确的方法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那么教师“教”得再好,也不能促进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策略时,应注意把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愿学、乐学、爱学。

二、创新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新课標指出:“数学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可以就教学内容创设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发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每一节数学课,教师都应结合教学实际,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曾说:“中国学生学习很辛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这句话非常中肯。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认为,教师必须牢固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并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坚持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和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的的教育价值观。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并认识到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另一方面,教师应想方设法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发现和探索过程,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从生活中创造灵感

生活是数学课堂的源头。如何让数学走进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并以此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是每个数学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把现实生活中蕴涵的大量数据信息引入课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合理猜测、寻求证据、进行证明、举出反例,进行社会调查,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等等。这样,学生在数学课上得到的就不仅仅是知识,而是全方位的收获和体验。

如,学习了“神奇的计算工具”后,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自己身边的,无处不在的,并不是远离生活实际和纯粹抽象的另外一个世界的东西。今天虽然是利用计算器计算,但古人最初计算时是用石子或结绳的方法,后来用到了算盘等计算工具,直到现在用了计算机。学生会体验到这个发展过程融合了很多先人的聪明才智,汇集了很多先人的辛勤劳动,认识到自己也应时时处处留心生活中的知识,做生活的有心人。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可外向可内汇集”,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从中寻找相关的数学问题,使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得到延续和拓展。这样,不但数学课上“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更上一层楼。

总之,新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走上了“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生活化”的道路,这必将提高教学效率。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创新理念强化数学教学
强化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的思考
强化电力安全管理执行力的探讨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