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预习助力语文学习

2019-03-18汪淑琴

甘肃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成果课文作业

汪淑琴:静宁路小学语文教师。2018年“陇原四有好老师”宣讲团成员,兰州市第十届小学教学新秀,曾获得城关区“优秀教师”、“城关区最美教师”称号,省级刊物发表论文多篇,撰写的教育叙事、论文、征文多次获奖;个人课题获兰州市三等奖;主持的市级规划课题已顺利通过鉴定并结题,省级规划课题在研,参与过多项省市级规划课题研究工作。执教的语文课曾多次获得省级、市级、区级优质课及其他各类奖项,所带班级获得全国少工委颁发的“动感中队”称号。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何为“预”?翻阅字典,解释为“指事先作好计划或准备”。若将之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就学生而言,就是我们所谓的预习。很多家长和孩子不能理解为什么要提倡预习,也不重視预习。其实,预习是为孩子的后续学习打好基础,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底色,它应该是孩子学习习惯中最值得我们提倡并值得大家重视的一种。

预习不需要像平时大家上课那么逐字逐句研究通透,只需要粗略地阅读,了解课文的梗概,以做到第二天心中有数地去听讲,或者说带着问题去听讲即可。面对一篇新鲜生疏的课文,就小学生而言,教师若不引导,他们很难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主动地去研读课文。可见,教师在语文课程开始之初,一定要利用专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和渗透。教师可以利用具体的故事、鲜活的事例引导孩子认识预习,明确预习的意义。对于初次接触语文学习的孩子而言,种下一颗学习的种子,并用心浇灌呵护,就一定能开出美丽的学习之花。

首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学习中要荡起“乐学”和“巧思”的双桨,倡导“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学得生动活泼、融会贯通。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巧学”的“路”。笔者是这样做的:一年级课文预习,主要读熟课文,圈出生字,标上拼音;二年级,就要适当提升预习要求,引导学生结合课后的习题进行思考,并尝试提出问题;三年级,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了解知识背景,对文章进行批注,赏析好词佳句;四年级,可以教学生对所学课文进行批判性阅读和比较阅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求异思维及横向思维。预习方法还要因学习内容变化而改变。对于“语文园地”,学生在预习时侧重于练习和总结。 “口语交际”和“习作”的预习,则要求学生对于表达的要求进行提前认识和把握,并根据相应的要求进行材料的准备,有效避免张口结舌、提笔无字的情况发生。

其次要设计有效的预习作业进行引领。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学习惯,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着手:一是将预习作为一项常规作业进行布置,让学生养成新课之前必须进行预习的习惯。其次,教师可以就每种类型的学习内容设计相应的预习作业,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如根据课文类型,设计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预习作业,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语文园地和习作的预习作业。预习作业可以以小研究本的形式或者学期初学习方法讲授的课程内容出现。比如,精读课文就可以以问题的形式进行设计,让学生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画下来多读一读等等。而习作和口语交际方面的内容,也可以设计几个问题进行引领。比如,什么要求,写(说)什么,怎么写(说)等等。

最后还要给学生提供展示预习成果的机会。欺迈尔斯指出,如果良机不来,就亲手创造吧。对学生而言,教师就是给学生“创造机会”的那个人。当学生预习完,他们会迫切地希望将自己的预习成果展示给同学和老师。因此,给学生创造展示预习成果的机会,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对提高学习效率至关重要。教师可以收集预习作业,直观确切地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知道了学生对哪些字词、哪些语句是有疑惑的,从而教学时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学生也对自己的预学成果能够在课堂上呈现,而备感自豪,由此引发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以小组交流全班汇报的方式对预习成果进行呈现。如,先进行四人或八人小组的预习成果交流,之后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汇报。或者以学生当小老师的方式进行展示。生字词的学习就完全可以采用这样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自学自教。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预习的积极性。在交流过程中,学生还会发现自己预习过程中的不足与缺憾,进而进行改进,有效提升了预习的效率。

叶圣陶说:“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预习就像“火力侦察”,可以发现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不使它成为听课时的“绊脚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有效地推动预习活动的开展,教给学生正确有效的预习方法,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鼓励学生搬走“绊脚石”,让学生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助力学生的语文学习。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成果课文作业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工大成果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