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四季暖人心

2019-03-18马德佳郭裕嘉

甘肃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南关学校教育

马德佳 郭裕嘉

南关学校座落在山丹县城南面,毗邻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艾黎·何克陵园,与风景优美的南湖公园隔河相望。学校生源大部分来自清泉镇南关、南湖村的粮农家庭和工商户,人们称为城区中的“农村学校”。南关学校是2010年9月由原来的培校初中部和南关小学合并组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当时山丹县城还没有九年一贯制学校,没有任何可借鉴的管理经验,这就意味着学校的领导班子要创造性地对这所特殊学校进行管理。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终于成功建立起“一体三段式”的管理模式,吸引了周边县市许多学校前来观摩取经,这也使得南关学校在短时间内立起了脚尖,挺直了腰身,并将南关学校推入了一个极其亢奋的佳地:社会赞声四起,好评如潮。在欢庆成功的时候,南关学校始终不忘——成功是靠先进的文化孕育出来的;辉煌是由无数个闪光点汇聚而成的。

赏识:笑脸墙源于一张真实的笑脸

步入南关学校,巨大的笑脸墙会吸引每个人的眼球。这200多个孩子的笑脸,都是学生们评选出的心中最美的、进步最快的、改变最大的同伴的笑脸。这样一来,学生、教师和家长都特别关注孩子们的变化和进步,孩子们更是争先恐后地在改变。甚至有几位家长听说要征集孩子的笑脸,跑到校长办公室讲述孩子经过赏识的进步,并要求把自己孩子的笑脸上墙。这个引起了巨大教育效应的做法,其灵感来源于一张真实的笑脸……

那是2011年的4月,一个名叫桃花的女生从新疆转入南关学校读五年级。由于想念远方的父母,再加上新疆和甘肃的教材版本不一致,桃花转入之后學习非常吃力,自卑感越来越强,最后哭闹着辍学。班主任把桃花领到校长办公室后,校长朱惠兰发现她普通话非常流利,于是建议她去校园广播台播音,班主任也将她剪纸的特长充分发挥,后来在学校赏识教育“十星”评比中,桃花被评为艺术星。一天在校园里,朱惠兰遇见落落大方和她打招呼的桃花,看着桃花灿烂阳光的笑脸,她忽然有了一个念头:何不将这些进步了的孩子们的笑脸展示出来,“感染”他人呢?于是笑脸墙工程就完成了。

笑脸墙工程是南关学校赏识教育的试验田,从此,南关学校的赏识教育“一发不可收拾”。在朱惠兰看来,赏识教育就是捕捉一切教育契机,运用教育智慧,创设各种教育情景,赏识学生的善良、聪明、阳光、自信,引导学生乐学善思,勤劳创造。

近年来, 南关学校努力创建办学特色——赏识教育,实施了赏识管理工程、赏识育人工程、赏识文化构建工程等赏识教育三大主体工程,构建了以激励赏识、导向赏识、强化赏识、矫正赏识为主的赏识育人机制,形成了以理论指导、文化引领、课程服务、活动承载、制度保障的五位一体的赏识教育策略。对教师实行赏学习,比进步;赏奉献,比成长;赏业绩,比贡献的“三赏三比”教师管理策略,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对学生实行“赏德、赏智、赏体、赏美、赏劳”的赏识,使学生能找到发掘潜能特长的机会,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学校形成了“处处是赏识、时时有赏识、事事可赏识、生生被赏识”的自觉赏识文化,形成独特的个性风貌和风格,也让学校成为师生共生的精神家园。

在这个谈癌色变的时代,谁遭遇了都会悲观痛苦,失去信心。2011年,南关学校教师代玉兰被确诊为乳腺癌,经过几个月的休养虽重返校园,但意志消沉,心理上老是觉得吃不消。

在她内心纠结要不要离开讲台的时候,学校领导得知代老师会剪纸,看了她的作品后,决定为代老师提供施展才艺的舞台——开设一个年级的剪纸课,成立一个剪纸兴趣活动社团。这样安排是为了让代老师先试试,根据她的身体状况再做调整。代老师听了满心欢喜,剪纸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同事们对她的剪纸爱不释手,学生们更是争相选报她的剪纸社团,南关学校的师生们都称赞她是“金剪刀”。

几年过去了,代老师变得更加乐观坚强,健康状况也越来越好,在一次茶话会上,代老师含着泪花激动地说,是南关学校赏识的氛围激励着她,是校领导、同事和孩子们让她对生活又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教研:有付出就会有收获

刚放暑假的第三天,晚饭后南关学校教师张晓华的电话响了,看到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电话号码,她一时想不起来是谁的电话。电话接通了,里面传来校长的声音。校长朱惠兰说:“你申报的课题被立为省级课题,在甘肃省教科所网站公示了,祝贺你!”校长还说:“干教育来不得半点虚假,有付出就会有回报。”

南关学校一贯坚持“要重视教育科研,走科研兴校之路”,并对不同教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年轻教师的要求是一年有名、三年出名、五年成名;对中年教师的要求是不断总结经验,开展教研活动,逐步从“能力型”、“经验型”向“复合型”、“学者型”转变;对已经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科带头人,要求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作用,继续取得新成果。因此,教师们在工作中形成了一种共识:今天的教师必须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全面提升业务水平,从素质教育理论中汲取营养,并及时了解现代教育科研动态,走以学带研,以研促教,教科研结合的道路。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全校按照学科分类将中小学文化课教师分成了教研组、备课组,并规定了研究的时间、内容、场地以及活动的保障措施,教研效果和年终考核、评优挂钩。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记者在各年级办公室看到了这样的情景:教师们有的在兴致勃勃地评课,有的在分析调查个案材料,有的在召开教研会议讨论主讲教案,还有的在讨论教师的论文。

可以说,教研已经成为南关学校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行动。学校正在开展集体备课的有效教学研讨活动,将备课分为三段: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个人再备课。个人备课就是按计划超进度挑选一课确定课题,同一教研组的老师各自备课,必须有成型的教案;集体备课就是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由学科组长组织,级主任和学科组全体教师参与的集体研讨活动;个人再备课就是任课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本人教学风格等二次修改自己的教案,最后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特色的导学案。个性设计在第二次导学案上进行,直接写在空白处,可以增删教学内容和习题,调整教学顺序和环节,改变教法和学法,加上旁批和注释等。一次集体备课活动结束后,每位教师必须及时地进行教学反思。

《全员育人互帮互学制》是南关学校的另一教研课题,针对学校留守儿童多、经商家庭多的实际,各班开展学生结对帮扶活动。让学习好的同学对学习有困难、成绩差一点的同学实行帮扶,结对的同学都是自己找的。当然,老师也要和学困生结对帮扶,要求一位教师帮扶一个孩子,共青团、少先队、工会等组织积极配合,认真总结教育。实施帮助的教师要对所帮扶的学生进行人格的培养、知识的补差、心理的辅导以及困难的帮助,全方位育人育才。

艺体:鼓和纸构成舞动的青春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下午大课间活动时,南关学校的操场上,几百名挎着腰鼓的学生正在忘情地敲打着,急促的鼓点和飞舞的红色的流苏,让观看表演的记者们激动不已。这腰鼓,能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使疲惫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在谈到腰鼓这一社团活动时,南关学校校长朱惠兰给记者介绍了开设初衷。

南关学校在校学生大部分为务农子女和进城务工子女,留守儿童数量较多。面对这样的特殊群体,学校领导研究、商讨,根据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先后组建了腰鼓、舞蹈、书法、剪纸、美术、音乐、科学等社团,以此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实学生的心灵。

传承腰鼓这一艺术形式,不仅能大力弘扬民族艺术文化,还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和心灵,锻炼学生手脚的协调能力,更能为培养学生专注、团结合作、竞争进取的精神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和条件。学校正是以腰鼓为载体,對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了解与热爱之情。这种既可锻炼身体又能张扬个性的民间艺术深受师生喜爱。

学校克服了专业教师短缺的困难,鼓励音体教师边学边练边教,经过一段时间的勤学苦练,老师们不但把基础的鼓点都学会了,还学会了花点、碎点、单点等各种击鼓花样,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逐渐形成。经过师生们的不懈努力,已经能熟练地掌握腰鼓的动作和技巧。

几年下来,全校师生及家长惊喜地发现:学打腰鼓可以练耐力,提情绪,张扬个性,可以促成学生学会团结合作;学打腰鼓,听节奏,练招式,讲秩序,从心中长“知识”、练“思维”。这种融“树理想”、“长知识”,“练身体”为一体的寓教于乐的民间技艺在学校师生心中生根、发芽……

由于学校里留守儿童较多,孩子们缺失了父母的爱,往往柔弱内向、自卑孤僻。校长朱惠兰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现象,身为母亲的她也深深懂得,一个缺失爱的童年是痛苦的。于是她多次请教教育专家,得知舞蹈可以提高智力、培养团队意识、提升气质、培养活泼个性后,多次与学校领导商议,与班主任交流,与有舞蹈特长的老师沟通,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小学起始阶段开设了舞蹈课程。

舞蹈是一颗快乐的种子,能使学生的校园学习多一份体验,通过克服先天不足,继承刻苦努力的精神。目前,学校有两名专职教师对学生进行舞蹈培训,一名为本校舞蹈教师,主要负责基础舞蹈动作的普及,另一名则为外聘教师,侧重于学生舞蹈技能技巧的提升优化。即使大部分学生没有半点舞蹈基础,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苦练基本功,抓紧时间排练,尽量让动作做到最完美。而学校也积极为这群热爱艺术、有艺术特长的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和演出的机会。

2015~2017连续三年,南关学校共有80多名学生参加了由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台主办的“欢动甘肃”少儿春节晚会并获得金奖。2017年,南关学校18名学生赴北京参加环球艺术大赛并获得金奖。吴丹风、石晶、张俊雅等同学获得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发的舞蹈八级证书……舞蹈进校园,使学校艺术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同时,学生们优美的舞姿、奔放的热情、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也为校园增色不少。

“站立冲拳,握紧拳头,手要用力!”在武术教练的口令中,学生们“哈”的一声,齐刷刷地使劲伸出了拳头。同学们个个英姿飒爽,精神抖擞……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因地制宜地开设了武术特色课程,利用阳光体育活动和大课间时段,组织学生练习武术套路拳法。

以艺养德,以艺修德,以艺健体。学校坚持发展传承优势,深挖学校发展内涵,虽然在体艺特色课程育人上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依然不停止探索、完善、创新的脚步,因为南关学校坚信,他们的未来定会像大海一般宽广、蔚蓝、美好。

管理:枝枝叶叶总关情

九年一贯制学校并不是简单地将一所初中与一所小学合二为一,更不是两个学校在升学上的对口挂钩,组成联合体,真正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应该从小学到初中形成一个大的系统,成为一个整体。不仅是在升学上一贯,学制上一贯,而且在整个办学目标的设置,学生培养目标的规划,行政与业务管理制度的制订与执行上,都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能够一以贯之。因此,新校成立后,南关学校的领导班子没少在学校管理上下功夫。

南关学校建成后,一系列的问题与矛盾纷纷出现,诸如,两部领导干部的融合度、管理的统一性及教师团队的排异性问题等,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学校就会变成一盘散沙,工作难以推进。面对这些问题,南关学校校长朱惠兰并没有回避,而是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和其他领导班子成员确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规划等。为了统一思想,激励人心,学校经常利用各种机会,在各种场合、各个层面上做好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宣传教育工作,让广大教职工认识到,九年一贯制模式是全县教育布局调整的必然,具有超前性、前瞻性。

同时,学校积极做好“一家人”的教育工作,使每一个走进南关校的教师都会听到校长朱惠兰的一句话: “我们每一位在南关的老师都是我们彼此的家人,大家为了同一事业相聚在一起,应该珍惜这个缘份”。

此外,学校领导一致认为实行人文化管理是学校管理提升的必由之路,只有和谐才有集体意志,才有学校的灵魂。本着这一理念,学校在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进程中,始终坚持管理的科学化、人性化,着力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

南关学校的领导落实联组包级制度,坚持和教师一道进行教育科研,一起进行学情分析,一起研究学生个案,一起制定包教措施,尤其是对学困生的帮助,学校领导深入课堂,深入家庭,深入社区带头落实。学校领导实行集体决策,体现民主管理意识,实行校务公开,财务公开,教师工作量公开,学校班子定期向教代会、教师大会反馈教育教学的有关情况。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必须层层征求意见,做到思想的高度一致,减少了工作阻力。

中小学刚刚合并,教师们素不相识,为了教师们在校园里和谐相处,学校领导班子经常利用周末搭建平台,组织中小学教师开展联谊活动,通过体育、文艺、教研、节庆等活动,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学校领导对教师在工作上严格要求,在生活上热情关心。他们走访有困难的教师家庭,慰问退休老教师,关心教师的身体、子女就业等热点难点问题,尽力满足他们的正当要求,对退休在即的老教师,在可能的情况下在工作、生活诸方面给予照顾。2017年冬天,由于学校取暖锅炉破旧,故障常出,每当锅炉出现故障时,学校领导总是不顾天寒地冻,在第一时间出现,和锅炉工、修理工一起维修,熬通宵、卧冰地是司空见惯的事。就这样,学校领导的心和教师的利益总是连在一起,就是这样,“枝枝叶叶总关情”。

领导有殷殷亲民之心,教师就有拳拳敬业之情。在这样的环境中,既有团结紧张的气氛,又有心情愉悦的感受,“鳞潜羽翔”各得其所,正因为有这样宽松和谐的环境,才会有教师的“咬定青山不放松”。

环境:一步一景处处有文章

“别小看环境,环境制约着学校的发展。”这是南关学校领导班子的“环境观”。原南关小学是一所老牌小学,过去给人的印象是古朴、幽深、美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替,她的落魄也是勿庸讳言。

2016年夏天,外界的形势、自身的发展,使学校领导对这所老校环境进行了重新规划、重新构建、重新打造。学校为了充分发挥环境是无声语言的教育作用,实施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一体化”工程,精心设计,努力使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人文与自然景观相融。

“给我一个眼神,还你一个新风景。”趁着新教学楼交付使用的机会,南关学校动员广大教师重新布置教室,使其新颖励志。如,新教学楼的装饰,从上到下,按照中国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挑选了有代表意义的名人警句丰富了文化墙。通过这一活动,一种求新求变的创造心理在南关学校教师、领导的心理蔓延着……确实,经过装饰,两幢教学楼外观宏伟,内部文化氛围浓郁。

如今,徜徉在南关学校的校园里,既能感受到古风,也能感受到现代气息。古老的几何型楼宇建筑一派威严,而校园的六角小亭、花瓣型的花坛造型,使古老和现代交融,传统和新潮共存。

草坪和垂柳是南关学校景物中的亮点。那草坪,绿得可爱,软得舒适,能使人突生激情,免不了用手抚摸,更想打个滚儿。那高大的垂柳,绿叶成串,翠丝轻扬,能激起人的无限遐想。还有那不锈钢雕塑,造型为红领巾在伸手迎接明天,畅想未来。

四季花香,四季常青,南关学校如画的景色激起了莘莘学子热爱学校的情感。学生不乏佳文歌颂这所学校:“山丹河边的学校,有垂柳、石凳、亭台、花坛,各展其美,真是一个读书揽景的好去处;君不见,那“燕子飞时,绿树村边合”的美景出现在这里。君不见,那“荷尽雨无晴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诗情画意荡漾在这里,君不见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迷人风光徘徊在这里……

环境优美,成绩稳步提升,这就是一张名片,因此,不少外地学生慕名而来,想在此圆梦。环境的大改善,质量的大提升,带来了学校的大发展和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现在学校已有中小学生3000多人。

如今,慕名来南关学校取经的学校越来越多了,有农村的学校也有城区的学校;转到这所学校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了,他们就像打赌一样,把牌牢牢押在這里。如果我们探究仔细就会发现,南关学校的崛起是必然的。

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南关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渝南关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特征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学校推介
"CARD"的世界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