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字构形学视野下的武周新字

2019-03-17张欣

长安学刊 2019年1期

张欣

摘要:武周新字是一代女皇武则天基于政治理由及愚民政策等因素而创制的汉字。武周新字初创12字,后增至18字,这18个字的创制过程经历了5个时期,随同武氏人亡政息,这批文字亦随之消失。本文通过检阅隋代天竺三藏达磨笈多译的敦煌文献《大方等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分卷第十之說修习三昧品之余》中出现的武周新字,尝试分析其构形依据及消亡原因。

关键词:武周新字:汉字构形学:说修习三昧品之余

文章编号:978 -7 - 80736 - 771 -0(2019) 01 - 029 - 04

武则天(624 - 705),名曌,生于唐初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一个木材商家庭,唐代杰出的政治家,后世称其与汉朝吕雉为“吕武”。天授元年(690)九月,武氏废睿宗,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自立为帝,建立武周,称“圣神皇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的女皇帝。神龙元年(705)十一月,武则天病卒,年82岁,武氏45年的执政生涯亦止于此。是年二月,唐中宗李显(656 - 710)复国号为“唐”,见《旧唐书·中宗本纪》:“复国号,依旧为唐。社稷、宗庙、陵寝、郊祀、行军旗帜、服色、天地、日月、台阁、官名,并依永淳已前故事。”[1]“武则天统治时期,对于国家的统一,政局的稳定,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诸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唐初100多年鼎盛局面的延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中是个较有作为的皇帝,是一位基本上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应当恰如其分地认识她的历史作用,全面评价其功过得失。”[2]

武周新字,又称武后新字、武后遗字、则天文字、则天新字、或武则天遗字等,是指武则天基于政治理由及愚民政策等因素而创制的汉字。武周新字初创12字,后增至18字,这18个字的创制过程经历了5个时期,随同武氏人亡政息,除去个别几字,这批文字亦随之消失。正如王三庆在《论武后新字的创制与兴废兼论文字的正俗问题》一文中论及:“中国的历史上,武后以一代女主的身份君临天下,展现了她无比的政治才华,并与前后君王共同开创盛唐的雄风纪元。在其登基以后,为了迎接一个新世代的来临,于是改元和创造了一批新体文字,取代原来行之已久,约定俗成的用字,所谓“武后新字”十七文是也。这十七个字的创造过程,前后凡经五个不同的阶段,并且各有其政治目的及文化系统的内在意涵。随着人亡而政息后,这批文字也跟着失去时代意义的支撑而逐渐废除,回用本字。”[3]这批新字在武氏在位的15年(690 - 705)之间,广泛应用于当时的经卷、碑刻、墓志铭等各类文献中。

“武则天善书法,尤善行书,得笔于晋王导,她所撰《升仙太子碑》。效法太宗《晋祠铭》,笔法柔和圆俊,独具武氏风格。《宣和书谱》赞她‘有丈夫气”[4],从武则天的《改元载初救》文中看出,于载初元年(690),武氏初改十二字:照、载、初、年、月、日、星、正、天、地、君、臣,而后经过五个不同的时期,不断增改,至18字。但具体关于这批新字的字数,前人前文多次论及,齐元涛《武周新字的构形学考察》一文中列举了诸家的观点“《正字通》录8字,《新唐书》和吕思勉《隋唐五代史》录12字,《资治通鉴》胡三省注和《学林》录14字,《通志》录16字,《续通志》录17字,《集韵》、《类篇》录18字,《宣和书谱》、《书史会要》和《语石》录19字,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录21字。在这些著述中,或者采用楷书笔画书写武周新字,字形失真;或者转相纂辑,失于实证难以为据。”[6]同时作者自己通过对唐代碑志拓本进行测查,与施安昌对现存唐代碑志拓本的测查结果进行比对,认为武周新字的数量是18个,并将这批新字的一般常见字形制成表格。本文认同此观点,现将此表转列如下: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以往是游牧名族驰骋的舞台,也是中原王朝的边镇和经营西域的基地,更是东西文化交往的思路重地,蕴含着多元文化。敦煌文献指的是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唐代前后的手写本和刻本文献,本文所测查的《大方等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分卷第十之说修习三昧品之余》正是出于此。

“《大方等大集经》60卷,简称《大集经》,是大乘佛经汇集之作,……此经内容为佛陀向四方菩萨所说的大乘佛法,宣扬大乘六波罗蜜法和诸法性空的思想,掺杂了密教的说法,部分经包含陀罗尼和梵天等诸天护法的内容。”[7]

本文测查的《说修习三昧品之余》经卷中出现的武周新字有7个(简化字后括号内为经卷中出现的相应的形体),即正( )、人(王)、臣()、初()、地()、证()、国()。此外,天()、照()、日(),照、日二字在经卷中出现时仍旧使用旧体,未用新体。汉字构形学认为“汉字构形的最大特点是它要根据汉语中与之相应的某一个词的意义来构形,因此,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从历代汉字的构形系统考察,各共时平面上的汉字的整体系统,都是按表意原则维系的。”[8]“汉字形体中可分析的意义信息,来自原初造字时造字者的一种主观造字意图,我们称作构意,也称造意。造意是文字学的概念。例如:“初”的造意是“用刀裁衣”,这个形象用以表现“开端”、“开始”的词义。造意一旦为使用的群体所公认,便成为一种可分析的客体,我们称作造字理据。造字理据因社会约定而与字形较稳定地结合在一起,它是汉字表意性质的体现。”[8]24,通过考察,我们发现武周新字造字者为了增强、保持这种表意性,不断在符形上增加表意的成分、信息,正是基于这种认知,我们才尝试从汉字构形学的角度分析其构形依据,现将经卷中出现的武周新字用例罗列如下:

1.正:在本经卷中见到的武周“正”字均为,见例如下:

(1)于彼如来、应供、等正觉灭度之后法之际,有转轮王名曰主,具足威德,有大神通、七宝金轮,法治世。

(2)但能耳闻此三昧名,当来必定成等觉。

“正”的造字,与古文“”(王)的写法很像,《说文解字注》:“王,天下所归往也。……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见春秋露。引之说字形也。韦昭注国语日。参、三也。孔子日。一贯三为王。又引孔子语证董说。凡王之属皆从王。”[9]武则天改唐为周前曾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以向世人证明自己的父族武氏与母族杨氏皆出自姬姓,自己出自正统,其中一项就是依据周代历法,把永昌元年11月改为载初元年正月,用古“王”字改造“正”字,二者可以说是相互应和。

2.天,未使用新体,见例如下:

(3)时彼树王比丘与四部众——天、龙、夜叉.及人非人——周匝围绕。

(4)复以天诸妙香——所谓天沈水香、多伽罗香。

《说文解字注》中说道:“天,顚也。此以同部叠韵为训也。……凡言元始也、天顚也、丕大也、吏治人者也皆于六书为转注而微有差别。元始可互言之。天顚不可倒言之。益求义则转移皆是。举物则定名难假。然其为训诂则一也。顚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俑。始者、女之初也。以为凡起之俑。然则天亦可为凡颊之倩。臣于君、子于父、妻于夫、民于食皆日天是也。至高无上。”[9]2中上依古体将“天”从楷书改作篆书而,反映的是当时的天命观——天至高无上,主宰万物,而皇帝是天子,替天执掌万物、替天行道。

3.人:字形作,见例如下:

(5)如说修行、为他解释,利益世间一切天王、为证无上大菩提故。

(6)尔时彼天主王者岂异至乎?即今之最上行如来、应供、等正觉是也。该字字形由“一”“生”叠加而成,二者会合成义。

4.臣,字形作,见例如下:

(7)即于是日与九十六亿百千那由他佐民人在比丘前剃除须发。

该字构形模式同上文一只,采用的是会意合成式,由“一”“忠”上下叠合而成,表现了武则天的政治愿望:希望臣民专一忠诚。这种构形模式与汉字主流的形声合成式相悖。

5.初,字形作 ,见例如下:

(8)闻说妙法一心受持,长夜精勤,不休息。

(9)日三时施,于日分,以神通力故,即令七宝及余众具充满于彼恒沙世界。

“道符是依照一定的宗教思维,仿照中国文字学的“六书”原理,取现成的或自创的文字(符字)配以厌胜物、星图、神像等组合而成的,但构成道符的主体元素是仍然是文字。简单的道符仅仅由一个或几个简单的符字构成,而复杂的道符则由多个甚至多重成份拼合而成。除像巫符那样以隶书字的拼合、变形构成外,道符还有用篆体和乃至虫书鸟迹特色的古文构成的符字,后者在唐代逐渐成为道符构成的主流。”[10]“初”字形盘旋曲折,“天”字是省写,下面放着“日”“月”,最下方是“人”“土”,”由这几个简单的字构成了“初”,由此推测字形或许源从道符。“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汉字也不例外,贰的构型依据应当与所记录的语言有联系。观察经卷中“”出现的上下文语境,可以发现其出现时总与时间有关,因此,何汉南认为该字是“取宇宙初开,天下日月并明,地上有人土之义”[11],其释可从。

6.地,字形作,见例如下:

(10)彼九十六亿百千比丘行菩萨行住不退然后灭度。

(11)毕竟安住不退转、悉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12)即便速证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为远。

地,字形来源于古文,《玉篇》《集韵》都有阐述,该字由“山、水、土”会合成义。除例(12)中作之外,本经卷所见字形皆为,前者应当是偏旁移位所致。《说文·土部》:“地,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万物所陈列也。从土也声。”该字表现的是地载物的特点。[12]“字或谓武后所制。然宝苹《唐书音义》已云见《战国策》,又《亢仓》《鹊冠》皆以地作,其为古文无疑。《集韵》或作,省文也。”[13]可见,这个字形古已有之。

7.证,字形作,见例如下:

(13)为他解释,利益世间一切天人、为墼无上大菩提故。

(14)如是诸善男子、善女人不久当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5)当更信敬、当更尊重、当更深入、当更婺知。

(16)及余一切大威势家、大尊重家、大德天处,乃至当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值得注意的是,本经卷中出现的“证”字不似前人所论述——模式上由“永+主+人+王”构成,而是由“永+主+父+王”构成,见上例(14)、(15)。武周新字构型多采用会意合成式造字,此字也不例外。

我们查阅《说文·又部》:“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扶雨切。”[12]58《说文解字注》也说道:“巨也。以叠韵释之。家长率教者。率同?。先导也。经传亦借父为甫。从又举杖。学记日。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故从又举杖。扶雨切。五部。”[9]115

“证,字形由“永、主、人、王”四个部件组成。《说文·言部》:‘证,告也。从言登声。‘证的本义是告知,武则天是用这四个部件告知天下她要永主人王,以此说明其君位是上天所授,永不动摇。”[14]鉴此,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武氏造此字的含义跟“父”有关,跟“矩”有关,造字者想借用此字表达一种“楷模;表率;先导”之意?

8.日,字形作日,见例如下:

(17)譬如夜分将尽、其未日出、东方明相始现之时……知彼日轮不久当现,广为世间作大照。

(18)烟既出已,当知不久第七日出,一切世界皆悉炯然。

武周新字中“日”改写作@、e等,本经卷中“日”皆写作日,不似旧体,字形仍有横折,但扁平见圆,反倒有些像“日”。

9.国,字形作国,见例如下:

(19)优婆塞、优婆夷,及诸王、大臣、宰相,刹利、婆罗门、昆舍、首陀。

“国”字该写作“园”,直接构件“口+八+方”三合,会意合成式,有一统天下,威震八方之意。本经卷中“八”省寫作一撇。

10.照,位实用新体,见例如下:

(20)广为世间作大照明,令阎浮人咸得靓见若善、若恶。

(21)彼天观人明盼此,斯人今亦见彼天。

前人多有论述,认为“照”字出于避讳或者其他原因,只有在表示武则天的名字是才会写作“曌”。本经卷恰可印证此类观点,文中共出现以上两次用例,但都不曾表示武氏之名,故只见照形。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该经卷中出现的新字,除去来源于古文的部分字,构形模式上,多采用的会意合成式,与主流的形声合成式相悖;组合模式上,是直接构件三合以上组合而成,与当时唐代主流的楷书的二合模式不同。

武周新字随着武氏人亡政息而被废弃,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武周新字是基于政治理由及愚民政策等因素而创制的,人为地忽略了汉字逐步向形声字演变的趋势,比如“星”本是一个象形字,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使用者为了增加声音信息,加了一个“生”,但武周造字者却强行删掉这个声符,作O,这种做法使得汉字失去了本应有的生命力,因而随着人亡政息这批汉字迅速被废弃。正是这种违背、忽略汉字逐步向形声字演变的造字方法,使得汉字的能产性削弱,所以除了武周造字者造字之初创制的几个汉字之外,广大的汉字使用者并未能以之为模范创制出新的汉字,失去了广大的使用者基础,其必将走向灭亡。

第二,汉字构形学认为文字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内部必然是以一种有序的系统形式存在的,汉语中的单个汉字字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一定是和汉字系统中其他汉字相关联相影响的,武周造字者这种散乱地造出来的汉字,未顾及汉字的系统性,不能使所造的新字以一种合理可信的方式融入当时已有的汉字系统,得不到汉字系统的认可与接纳,这也是武周新字走向消亡的原因之一。

第三,为了充分发挥文字的职能,语言文字的发展演变必定遵从经济性原则,不管是字形上还是表达需要使用文字的数量上,使用者总是力求用最简单的文字来记录语言,但武周新字的造字者为了增强汉字的信息量,一昧地增加符形的繁度,这种繁复的字形不仅大大削弱了其记录语言的职能,给记录造成了困难,而且也违背了汉字在形体上由繁化到简化的主流演变趋势,因此,遭到淘汰顺理成章。

综上所述,武周新字遭到废弃是语言文字发展演变规律下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刘啕.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于华东.略述武则天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59(6):796

[3]王三庆,论武后新字的创制与兴废兼论文字的正俗问题[J].成大中文学报,2005,(13):95

[4]苏者聪.简论武则天其人其文[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5:93

[5]武则天.武则天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122 - 123.

[6]齐元涛,武周新字的构形学考察[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4(6):78

[7]张炎.英藏敦煌本《大集经》残卷缀合研究[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7(100):14

[8]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3 .24

[9](汉)许慎着,(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5、2、115

[10]杨加深.来白道符的启示一武则天造字的“道”文化溯源[J].管子学刊.2008,1:17

[11]何汉南.武则天改制新字考[J].文博,1987 (4):63 - 67

[12](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愚若注音.注音版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5:287、58

[13]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1:445

[14]常萍.武周新字的来源及在吐鲁番墓志中的变异[J].兰州大学学报,2016:97(上接第78页)所刻的苏本为底本,所以说这首诗很有可能是在这段期间误入李集的。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宋敏求开始编辑整理李诗,在此过程中,广求途径,不免出了错误,所以笔者认为,《送贺监归四明应制》这首诗应该就是此时误入的。

注释:

①彭大翼《山堂肆考》卷八十一《仕进》,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百九《人品》,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李太白集》卷一,宋刻本。

④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王琦注《李太白诗集注》卷三十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萧士赞《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卷十七,四部丛刊景明本。

⑥朱谏《李诗选注》,卷十,明隆庆刻本。

⑦王琦《李太白诗集注》,卷十七古今体诗共四十四首,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六,清武英殿聚珍版页丛书。

⑨王琦《李太白诗集注》,卷三十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参考文献:

[1]彭大翼《山堂肆考》卷八十一《仕进》,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百九《人品》,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张元忭《(万历)绍兴府志》卷十古迹志二,明万历刻本。

[4]陈廷敬《御选唐诗》卷十九七言律,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李镆《诗法易简录》卷十七言律诗,清道光二年刻本。

[6]《李太白集》卷一,宋刻本。

[7]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王琦注《李太白诗集注》卷三十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卷之十七,四部叢刊景明本。

[9]朱谏《李诗选注》,卷十,明隆庆刻本。

[10]王琦《李太白诗集注》,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六,清武英殿聚珍版页丛书。

[12]陶敏《李白<送贺监归四明应制>诗为伪作》,李白月刊(第二辑),1989。

[13]王永波《李白诗在宋代的编集与刊刻》[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第17页。

[14]王永波《李白诗在明代的编刻与流传》[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第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