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度挫折教育与心理弹性的关系

2019-03-15王雪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5期
关键词:心理弹性挫折教育

王雪宁

〔摘要〕本文结合当下一些孩子教育现状问题,介绍有关心理弹性的一些研究对于孩子成长过程的重要性;同时,结合挫折教育的重要意义,了解挫折教育是不是一定要程度非常高,或者浅尝辄止即可,做一讨论;最后将重心落在有关适度挫折教育与心理弹性的关系中。综合各种研究结论,认为适度的挫折教育对于心理弹性的促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挫折教育却不是心理弹性的充分条件,而是必要非充分条件。

〔关键词〕心理弹性;挫折教育;心理能量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5-0010-06

一、引言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针对孩子教育,时常提到有关延迟满足,有关孩子的挫折教育,有關如何给孩子注入良好的心理能量,最终使成年后的孩子可以获得良好的心理能力。拥有这种心理能力,可以很好地面对社会中的压力和挫折,保障孩子可以走好人生路。但如今的孩子是怎么样的呢?2017年11月,江苏省一名10岁女孩服毒自杀留下2页遗书和一段3分25秒的告别视频。女孩提到自己自杀的真正原因是,有两个同学与自己关系不好,让她很伤心。几乎在同一时段,湖南省一名16岁高三尖子生罗某,26刀刺死了偏爱他的班主任。起因是班主任跟其讨论作业,因为观点不同而发生争执,罗某接受不了老师的建议,愤怒与怨恨之下,趁班主任不注意时拿刀刺向了班主任,老师因失血过多当场死亡[1]。仅仅因为关系不好,仅仅因为几句争执,这些未成年的孩子就将凶器要么指向自己,要么指向别人。所有的孩子都这样吗?很显然不是。有一些孩子在遭遇同样逆境的时候,可以很好地恢复。更何况这些连逆境都不算,只是生活中常见的人际间的小挫折。

有人以为这些与如今中国养育孩子的大环境有关,或者是家庭内部原因,或者是家庭外部、学校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也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太缺乏挫折教育;或者说,心理弹性不好,没有足够的心理能量来应对令自己不愉快的生活中突发事件。那么,什么样的挫折教育可以抵御生活中的逆境?什么样的教育可以使得孩子心理弹性提高,从而可以获得良好的心理能量?本文中将就此逐一尝试讨论。

二、心理弹性的概念及形成因素

(一)概念

弹性最早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材料或物体随外力作用发生并可随外力去除变形的特性。英文中,resilience(resiliency)汉译为“弹性、恢复力、适应力、弹力”[2];进一步延伸还有“恢复能力、顺应力、复原力、韧性、回弹能力、跳回、弹性强度、回复力”[3]。不少心理学者将弹性心理看作是具有良好心理能量、心理适应力的特质,延伸出“心理弹性”这一概念。

心理弹性,又称心理韧性,表明个体在逆境状态下,心理复原能力的水平。近年来,有关心理弹性的研究十分丰富。其关键词各不相同,如:心理弹性、心理韧性、逆商(逆境商数)、耐挫力(耐挫性、耐受性)、抗压性、抗挫力、抗逆力、修复力、心理恢复、心理适应力等。这一系列的词语都充分表达了在无论是逆境中、压力下、新环境中,或者心理或生理出现不适状态时,个体依然可以拥有恢复到正常状态下解决问题、灵活处理问题和应对危机的能力[4]。这一概念,可以一个图示来表达,其中含有一个“复原内核”,如图1所示。

这些研究都从一定的角度展示了心理能量中的一部分,或为韧性,或为抵御挫折的能力,又或者成为抗压的性能。本文以心理弹性的综合性、囊括型、概括性词语来说明这一部分的心理能量特性。正如心理弹性的定义所述,个体应对压力所需要的心理品质,也可视为一种心理能力,一种心理能量。它通过内部和外部保护性因素得到发展。

(二)形成因素

Mandelco & Peery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曾提出了一个关于儿童的心理韧性模型,认为可以促成弹性心理,令心理具有韧性的因素可分为内外两大类[5-6]。内部因素即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具体来说,生物因素包括身体素质、基因素质、气质和性别等;心理因素包括智力高低、认知方式、问题解决技能、人格特点等。外部因素指家庭内因素和家庭外因素,家庭内因素包括家庭环境、教养方式、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等;家庭外因素包括成人、同伴、学校、食堂、幼儿园、青少年组织、保健/社会公益机构等[7]。

在此基础上,有学者将其重新分类组合,认为这些因素对心理弹性的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保护作用,也可称为保护性因素。保护性因素就是能减轻不利处境对儿童消极影响的因素,它与危险因素是相对的。内部保护性因素包括个体的天生特质、能力、技能等。外部保护性因素包括周围环境中的因素,它们能减少危险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并且增强儿童整体的弹性和应对能力。两大因素对应到个体及周围环境,也可以称之为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

个体因素中的生物因素,无论是身体、基因、气质或性别,都是稳定的,相对不能更改的;而个体因素中的心理因素,关于智力、认知方式,对于问题的解决能力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得到加强的,是可变的。环境因素中家庭内部因素有关物理环境、家庭人口数这些都是相对稳定的,而教养方式等是可以调整的;家庭外部因素,有关接触到的同伴、成人、学校、各种组织等都是可变的(见图2)。同时,各种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不仅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之间相互影响,而且各因素内部之间、各外部因素之间,也发生着相互作用。这些不同的因素及各种相互作用都构成了心理弹性形成的保护性因素。

与之相对,危险性因素是指阻碍个体正常发展,使个体更容易受到伤害而得到不良发展结果的生物的、心理的、认知的环境方面的因素。这一概念已经被研究者广泛接受和研究,特别是在对压力、逆境、挫折、创伤等处境不利于儿童的研究中,更是备受关注。据此,Rutter也曾提出,心理弹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保护性因素与危险因素产生交互作用的因素或保护过程。而挫折,在其变化的系数作用下,可能是保护性因素,也可能会升级为危险性因素。但是,如果可以历经挫折,获得能量,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通过个体和环境保护性因素,有心理弹性的个体在面临压力和逆境时能够很好地应对,而不会被击垮(见图3)。因此,通过教育来培养心理弹性非常重要。

三、挫折教育的涵义及意义

教育者们认为,教育孩子一定要有挫折教育,不能一味顺着他,也不能一味压制孩子天性。例如,湖南卫视一档节目中就曾展示过,那些不能得到父母积极关注的孩子往往十分自卑;那些不能获得父母褒奖的孩子,也会很难认同接纳自己。这样的挫折并不合理,也不属于挫折教育。

所谓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认识挫折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挫折教育并非简单的吃苦,其目的是学会面对困难,并战胜挫折,建立自信和乐观的品质,培养耐挫折能力。挫折教育其实就是给受教育者提供良好的心理能量。这些能量有必要提前预备在他们的身体上、心灵中。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对于孩子来说未必是件坏事,关键在于他对待挫折的态度。”在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具体在教育学习中,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是锻炼提高其潜能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许多到达光辉顶点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却勇往直前不怕跌倒的人;是那些生活在逆境中饱经风霜的人,他们能攒够能量去面对征途中的困苦[8]。

智慧的教师、聪明的父母都懂得让孩子“吃点苦”,接触完整的挫折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挫折观。其实,在发达国家很早就实行挫折教育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其方法也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在瑞士,父母们决不让孩子养尊处优,他们很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十五六岁的女孩,初中毕业后,就要到别人家做一年女佣,上午劳动,下午上学;男孩到一定的年龄也要参加劳动,锻炼他们的劳动能力和独立生存能力,以免长大后不能独立生活[9]。此举,可以对比中国当下的“啃老族”。在日本,提倡“穷留学之风”,让大城市的学生,到偏远的山区和村寨接受艰苦的生活锻炼,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他们深信“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教育理念。在美国,中学生的口号是:“要花钱,自己挣。”不管家里多么富有,孩子12岁以后就得给家里做家务,如剪草、送报等。在德国,父母们从来不包办孩子的事情,他们将子女视为独立的个体,让子女尽早学会独立。如果孩子摔在地板上,他们决不会像中国父母一样,拍着地板怪地板;不仅不主动去扶起孩子,同时还要鼓励他们自己站起来,然后说,摔跤是他们的责任,跟地板没有关系,还要让孩子摸摸地板,表示歉意,最后,还会给孩子竖起大拇指表示鼓励。

从以上的各种例子中,我们可以明白这些合适的合理的挫折教育,从一开始的“挫折”,通过父母合理的把控,成了后来的“教育”,成了孩子成长路上的合理挫折教育,给予了他们良好的心理能量。

我们认为,保护性因素和危险性因素对于孩子的成长都十分重要,都构成了心理弹性形成的重要元素。

通过挫折教育,孩子们可获得如下能量:培养了自立能力;获得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毅力;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同时也学会尊重他人;培养了责任意识。当这些意识、能力、责任、价值观渐渐融入孩子们的血液中,就汇聚成了孩子内心的能量。当遇到挫折、逆境时,孩子内心的能量会发散出来,保护他们走过这些不平坦。当然,挫折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并不局限于此。

在今天的教育中,或者过于压制孩子,或者过于疏忽孩子,也有的过于溺爱孩子,因而导致出现了欺负小朋友的欺凌者、熊孩子;也会出现容易被盯上的“被欺凌者”。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缺乏健康成长的心理能力。有些儿童虽然处于不利环境中,遭遇了挫折,却能够成功地应对而没有酿成严重的问题,这些儿童表现出了很好的心理弹性。下面我们分析挫折、挫折教育以及心理弹性的关系。

四、适度挫折教育如何影响心理弹性

重庆市万州区电报路小学谢玲莉老师在2014年申报的“小学生抗挫折心理训练的实践研究”课题中,就曾探讨过这样的事例,通过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增强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增强他们个人的体验[10]。挫折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教育而不是为了给孩子挫折,最终的目的是孩子穿越挫折,受到教育,进而获得良好的心理能量。同时,心理弹性不是每个人天生就具有的[10]。需要一定的训练,一定的塑造。心理弹性具有一定的构成要素,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样,教师、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适当的挫折教育会促使孩子健康成长,还会给孩子注入新的心理能量,汇聚成孩子的心理弹性。适度挫折教育,是心理弹性构成强有力的一个部分,却不是心理弹性形成的所有因素。人们通常用压力、逆境、挫折等来代表危险性因素,这些因素也可以促进心理弹性的形成。那么,是不是挫折越大,对于孩子的教育就越有力量?这一点,似乎与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提出之前的询问,有相似之处。

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证实,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的曲线关系(见图4)。具体体现在,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使个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上述研究还表明,在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中,中等的动机强度效率最高;在完成复杂和困难的任务中,偏低动机强度的工作效率最佳。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还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率。

据此,我们尝试预测挫折教育的程度高低与心理弹性之间的关系。(1)对于年幼的孩子,给予其较简单的任务,使其获得点滴的成就感,增强心理弹性;(2)对于入学的孩子,在他们的心理年龄、身体状态允许的情况下,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不是随便就可以完成,需要坚持和克服一些困难,例如长跑、种蔬菜等;(3)所有这些对象,一旦任务难度过大,不能“跳一跳够得着”,他们便会获得挫败感。

挫折教育,就如同耶基斯-多德森定律一般,它需要一个合適的点,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点,所以这些很难操作。但是都在孩子“跳一跳够得着”的范围之内,也就是合理适度的范围。所谓适度,就是在个体已有的基础上,能够得着、做得到的程度(图5)。

有人说,要让一根橡皮筋恢复到原样的最好办法是不要拉过它的警戒线,给与它足够的恢复机会。那么要想让心灵像皮筋一样具有良好的回弹力,就需要在拉它之前,已经将心灵这座碉堡修建得十分坚固。

关于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分类和具体包含内容,都是心理弹性的基础,但不都是通过挫折教育可以获得的。例如,家庭聚餐、睡前阅读、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等也是培养人心理弹性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些因素提供了人们和谐、稳定与归属感,可以在逆境中为心理提供平衡。在遇到走不下去的路途时,能够汲取属于自己的心理能量,让自己坚强面对,走下去。

挫折教育开展的方式不同,需要螺旋式上升。虽然是挫折教育,但十分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做铺垫,才能获得良好的心理弹性,心理韧劲儿。如前文所述,那些因素都是心理弹性的基础。心理弹性不仅需要心理营养,即保护性因素,也需要挫折教育。成功的挫折教育可以转化为保护性因素,保护孩子;而不成功的挫折教育则会使孩子获得挫折感,甚至会降低孩子的心理弹性。以流程图显示如图6。

当任务获得成功,孩子获得成就感,自我效能感,对外界多了一些掌控感,自主意识进一步增强,其心理弹性自然提高。否则,任务失败,获得挫败感,进而自信心有所损失,获得无助感等消极感觉,心理弹性将会降低(见图7、图8)。挫折教育更多是为了先挫败再获得更好的能量。卢梭说: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更应该教会孩子怎样保护自己,教会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会他不要把奢华和贫困放在眼里,教他们在穷恶之地也能生存。现在,心理弹性和受挫能力成为孩子意志力和品德培养的重中之重,将直接影响孩子们将来的学业、事业和人生的幸福。

挫折教育越低端,心理弹性的塑造越不能到位;挫折教育越恰当,心理弹性的塑造越适合,越利于孩子未来的成长。过刚易折,善柔不败。要求孩子独立,让孩子学会依靠自己;让孩子树立信心,让孩子学会自我激励;锻炼孩子自强,让孩子学会战胜挫折。这样,孩子才能够获得良好的心理弹性。输得起比赢更加重要,成长比成功更珍贵,智慧父母更应该懂得教会孩子如何去“输”,去经历挫折,获得心理弹性。

五、挫折教育不是心理彈性唯一的构筑条件

近年来,心理弹性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许多学者、教育工作者在文章中都非常用心地告诫父母和老师们,挫折教育对于孩子的培养十分重要,好比经过冬天的麦子、经过风雨的树苗可以更好地成长,成长中的孩子同样需要磨炼。这些做法都是希望在孩子未成年的阶段,给孩子建好栅栏,围好屏障。就好比360安全卫士一样,能够常常识别哪些是需要自己升级提高的能力,哪些是利于自己成长的,还有一些是不用想需要直接删除的病菌。这些可以构筑孩子的心理弹性。

受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不再一味地向过去问询,同时也向未来探索,如何塑造,如何面对,如何提前汇聚心理能量,也是人们所提倡的。正如正念训练中的那些温暖、接纳、自信心等要素也是构成这一心理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因素使人们对于事物具有良好的控制感,保持积极的态度,能够接受和运用社会支持的能力。这些不同的能力汇聚到一起,增强了个体的抗挫折能力,也可以说,增强了他们的耐受性,增强了他们的心理能量,增强了他们的心理弹性。

因此,挫折教育并不是心理弹性的唯一条件。它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不是它的充分条件。

六、反思

挫折教育是诸多心理训练法的一种,这种心理训练方法可以使得个体获得更好的锻炼。但这种教育可能也是一个比较难面对的问题。李玫瑾教授常说的一句话是“教育是残酷的”。或许,当我们践行保护性因素时,父母是赞同的;但一旦进行挫折教育,是不是可以得到所有父母的支持,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所有这些探讨,我们还仅仅停留在浅层,很简单地将问题呈现,如果需要深入探讨,就需要一步一步将发展系统理论、生命历程理论加入进来。例如,对于高能力低危儿童,不同的养育质量儿童,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不同的智商高低,不同的情商状况等,通过实证研究、扎根研究,将其内容逐渐分化,才可能获得更为详实、操作性强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http://news.e23.cn/shehui/2017-11-15/2017B 1500087.html.

[2]Rutter M. Psychosocial resilience and protective mechanisms.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1987,57(3):316-331.

[3]Ford D H,Lemer R M. Developmental systems theory:A integrative approach. Newbury Park,CA:Sage,1992.

[4]李海垒,张文新.心理韧性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3):149-152.

[5]Elder G H. The life course as developmental theory. Child Development,1998.

[6]Mandleco B L,Peery J C. An organizational frame park for conceptualizing resilience in children. Journal of Child and Adoleacent Psychiatric Nursing,2000.

[7]Russell C Hurd. A teenager revisits her fathers death during childhood:A study in resilience and healthy mourning. Adolescence,2004,39(154);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337.

[8]郭楠,陈建文.心理弹性:从积极角度看人的发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64(7):4-6.

[9]拉小姐.中国家长都应该看看,这四个国家的挫折教育[N].米卡家庭教育,2018,1,24.

[10]谢玲莉.小学生抗挫折心理训练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362(15):64-65.

[11] 李娟.挫折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渗透[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17):66-68.

(作者单位: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教师进修学校,昆明,650021)

编辑/卫 虹 终校/肖亦华

猜你喜欢

心理弹性挫折教育
心理弹性和核心自我评价对高中生考试焦虑的影响
大学生挫折心理及其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研究
幼儿教师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浅谈中职学生成长教育
中学生挫折教育方法研究
幼儿教育中如何实施挫折教育刍议
“挫折教育”警示录:强势妈妈为何惨死儿子刀下(下)
烧伤患者伤残接受度及心理弹性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影响
乳腺癌患者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
心理弹性对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