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对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影响

2019-03-15李朝林

关键词:劳动力机器人人工智能

李朝林,蒋 玲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00)

关键字: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就业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特别是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以信息化、智能化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步入智能化社会,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掌握和运用将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此,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实施人工智能研究和发展战略规划,占领先机,如2016 年美国发布《国家人工智能研究和发展战略计划》,2019 年2 月《维护美国人工智能领导地位的行政命令》就正式出台。除了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外,日本的“工业智能化”、德国的“工业4.0”、英国的“工业2050”都是要解决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

智能化发展方向代表着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人工智能改变着社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高等院校作为人才输出的主要渠道,自然应该研究并探索人工智能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影响,探索智能化发展趋势下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路径,使人才培养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相适应,实现我国高等教育良性发展。

一、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

“人工智能”一词最早是在1956 年的DARTMOUTH 会议上提出的。人工智能在产业结构中催生新技术、新产品的同时,能够引发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有“经济发展新引擎”“社会发展加速器”之称,2017年3 月的两会上首次出现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人工智能作为一项引领未来的战略技术,在推动经济发展、加速技术进步和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出台政策,加大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投入,加快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争夺在这一领域的主导权。如美国的《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2016 年5 月)、英国的《人工智能:未来决策制定的机遇和影响》(2016 年12 月)、法国的《国家人工智能战略》(2017 年4 月)、日本的“新机器人战略”(2015 年)[1]。同这些主要发达国家一样,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并制定了发展战略,2016 年3 月“人工智能”被写进“十三五”规划纲要,此后,不断有规划、战略出台,如《“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6)、《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2017)以及《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根据IDC 数据显示,在未来5年内,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多个行业,将极大提高这些行业的运转效率,如教育可以提升82%、零售业可以提升71%、制造业可以提升64%、金融业可以提升58%。目前,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在部分方向上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向市场化发展;在大数据、智能机器、机器人等领域聚集了一批人工智能企业。截至2018 年6 月,我国内地有人工智能企业1 011 家,美国有2 028 家,仅次于美国位列第二。2017 年我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比2016 年增长67%,达到237.4 亿元;作为我国制造业大省的广东2018 年机器人增加值增长28.3%,智能电视增长17%[2]1。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还可以从融资上反映出来,2017 年我国的人工智能投融资总额为277.1 亿,占全球融资总额的70%,融资事件1 208 笔,占全球融资笔数的31%。我国已经成为在人工智能融资方面最“吸金”国家。

二、人工智能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1.简单、重复性和程序性、规则性强的岗位会被替代,对劳动力的需求会下降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断改变着制造业、农业、物流、教育、医疗、金融、商务等领域的发展模式,创新产品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当前,人工智能在给人们带来福利的同时对人们的就业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制造业中一些传统岗位、简单和重复性岗位逐步会被机器人、智能机器所取代;在其他部门中,程序性、规则性很强的工作也极易被人工智能所代替。随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其它技术的相互融合,人工智能系统的逻辑运算能力、推理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会越来越强大并被广泛运用,这使得社会对如翻译、会计师、精算师等专业人力的需求会逐步减少。对技术进步导致的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无论是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还是熊彼特新古典增长理论都早已揭示。在学术界,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国内外的学者开始进行关注和研究,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将被智能机器替代[3]。潘文轩认为:人工智能同时具有就业替代和创造效应;人工智能发展对就业规模的影响存在较大程度的不确定性,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将体现为高低端岗位两极增长趋势[4]。朱巧玲分析了人工智能对人的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及智力劳动的替代[3]。2016 年达沃斯论坛上一份《工作的未来》的报告预测,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崛起的影响,到2020 年全球15 个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将有710 万人失业[6]。

在我国,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一些制造业企业纷纷使用机器人,浙江省从2012 年提出“机器换人”发展战略,到2015 年,仅三年间消减低端用工近200 万人;台湾富士康在昆山的厂区,到2016 年已将用工人数从原先的11 万人减少到5 万人。互联网、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和使用,对银行业普通岗位的冲击也比较大,据波士顿咨询公司预计,到2027 年将消减104 万工作岗位[6]。

2.新的产业扩张及新的职业出现,对高质量的劳动力需求增加

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运用,一方面,出现了机器排挤人的现象,使社会经济生活中对劳动力(主要是低端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的深度融合,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又会催生一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进而孕育出新职业。因此,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扩大了对劳动力(主要是高端劳动力)的需求,对就业产生了创造效应。2016 年达沃斯论坛不仅预测15个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到明年将有710 万人因机器人的产生而失业,而且同时也预测,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崛起的影响也将创造200 万个新的岗位[5]。调查显示,我国科技公司目前人工智能团队规模平均扩张20%,而且这种需求还会增长。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考试中心专家称,在未来几年中国对AI 领域的人才需求可能增至500万。

人工智能创新劳动力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应用需要有专业的使用人员和维护人员,创造了相关的培训、服务等领域的就业岗位。2019 年4 月1 日人社部等三部委公布了包括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等13 项新职业。其次,产生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租赁、工作站式机器人或整厂式自动化解决方案提供商等新业态,创造了相关工程、金融、租赁等领域对智能型人才的需求[6];最后,我国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而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影响人工智能的长远发展,因此,这方面会将对人工智能高端人才产生大量需求。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的创造效应也已有所显现。

三、应对人工智能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影响的对策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及其广泛运用,已经对我国的劳动力就业需求产生了影响,未来的就业市场将形成对人才较高的准入门槛,大量需要的是符合市场要求的智能型、复合型人才。高等院校作为劳动力主要的供给源,必须使人才培养结构与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发展相适应,因此,创新人才培养结构成了必然。

1.积极调整专业设置

人工智能颠覆了传统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扩大了对智能型、复合型应用人才和技术人才的需求。我国高等院校现有的绝大多数的专业是过去时代发展的产物,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和完善专业设置体系,将不能满足智能化条件下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需求。因此,一方面,对一些不符合未来社会需求的专业应逐步减少招生规模直至取消;另一方面,开设人工智能相关的具有超前性专业,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由于人工智能与新技术、新产品的深度融合会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产业,与之对应高等学校也将形成新的学科专业。已有文献显示,浙江大学已经开设了“机器人+人工智能”双学位班,东南大学建设了我国首个“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

2.对传统专业进行课程体系的“再造”

在向信息化、智能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高等院校需要依托学科的交叉会聚,利用跨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创造力、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学习能力等,使之成为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智能型、复合型人才,为学生今后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奠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根据人工智能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考虑信息化、数字化发展,要重视人工智能垂直领域应用的纵向跨界人才的培养[6],以及兼顾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和法律等横向跨界人才的培养,通过新的培养方案的设置,改造原有专业。在此过程中,相比原来的人才培养,新的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的知识广度、深度、综合素养等都应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课程体系设置、结果评价等方面都将发生很大改变。如浙江大学的“金融+数学”“计算机+大数据”等双学位班、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创办的“环境科学与新能源技术”“数据科学与信息技术”“精准医学与公共健康”三大跨学科研究中,涵盖了13 个传统一级学科[7]。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经济学、大数据技术等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基础学习课程,积极鼓励学生接触人工智能,进而开发和利用人工智能,实现“人工智能+教育”的深度融合。

3.与人工智能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

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校企合作,对高校而言,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帮助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使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和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智能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形成。再者,高校还可以申请参与企业项目的研发,为高校师生提供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研发成果共享。对企业而言,通过产教融合,可以获得人力资源及利用外部人力资源,扩大企业的产业边界。

猜你喜欢

劳动力机器人人工智能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