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伤寒论》“或然症”探讨张仲景“药症”思想

2019-03-14储全根蔡正银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方证张仲景干姜

方 颖,储全根,轩 云,蔡正银

(1.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安徽 合肥 230012;2.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2)

《伤寒论》中有6首方证中提出“或然症”,即主症之外可能出现的症状。对于或然症,张仲景在方后注中均明确列出治疗药物。现从《伤寒论》“或然症”出发,结合《金匮要略》及其他相关条文的对比分析,探讨“药症对应”规律,为探讨仲景学术思想和指导临床应用提供依据。药与症之间,有很强的特异性与针对性,每一味药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应用指征。所谓“药症对应”,即采用比较、归纳的方法,通过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互相参照的方法,分析仲景用药的规律。方证着眼的是证候,是疾病某一阶段的整体病机;药症着眼的是症状,是相对单一的主观感觉,是某一症状的病机。

1 “或然症”出处

1.1 《伤寒论》“或然症” 宋本《伤寒论》原文40条小青龙汤证、96条小柴胡汤证、316条真武汤证、317条通脉四逆汤证、318条四逆散证及386条理中丸证方后中皆有“或然症”。

1.1.1 小青龙汤证“或然症” 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自“或渴”以下皆为“或然症”。张仲景在小青龙汤方后注中云:“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

1.1.2 小柴胡汤证“或然症” 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小柴胡汤方后注云:“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瓜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1.1.3 真武汤证“或然症” 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真武汤方后注云:“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1.1.4 通脉四逆汤证“或然症” 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条下有“面赤色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1.1.5 四逆散证“或然症” 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条下有“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1.1.6 理中丸证“或然症” 386条理中丸方条下“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

1.2 《金匮要略》相关“或然症”方证 “或然症”不仅见于《伤寒论》,也见于《金匮要略》。如“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篇治疗风湿表虚的防己黄芪汤方后云:“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此外,桂苓五味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等方后所载之药物加减也有“或然症”记载。

2 “或然症”部分“药症”规律

诸“或然症”,并非必然出现,而是可能出现的症状。这些症状有些可能是主要症状之一,有些可能是次要症状。大部分症状表现相对单一,针对这些相对单一的症状表现,而施以相对应的药物,体现张仲景在“方证对应”之外还有“药症对应”之思想。现通过对比上述条文,对《伤寒论》中常见的“或然症”如咳嗽、腹痛、呕吐、小便不利、心悸、口渴进行分析,探讨“药症对应”规律。

2.1 治寒咳用干姜、细辛、五味子相配 小青龙汤、小柴胡汤、四逆散、真武汤证中均有咳嗽之症,其中咳嗽为小青龙汤中“必然症”,在其他三方为“或然症”。小柴胡汤条下有:“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四逆散证条文后有“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在真武汤条下有“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除《伤寒论》外,在《金匮要略》痰饮病篇苓桂剂中亦多见此3种药物,如“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可见张仲景常以干姜、细辛、五味子相配治疗咳嗽,结合主证病机和症状,此种咳嗽当为寒性咳嗽,可能兼有胸满。

2.2 治腹痛用芍药、甘草相配,阳虚用附子 小柴胡汤、通脉四逆汤“或然症”中均可见腹痛。如小柴胡汤条文后有“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通脉四逆汤后有“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防己黄芪汤条下有“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结合279条桂枝加芍药汤证“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说明芍药是治疗腹痛及胃中不和的要药。乃因芍药酸苦,可养血敛阴、柔肝缓急止痛。汉代赤芍、白芍不加区分,今日芍药则分赤白,二者功效迥异,因此,今日若止痛当用白芍药。结合原文29条,脚挛急用“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说明用芍药止痛当配合甘草。小柴胡汤、通脉四逆汤、桂枝加芍药汤和防己黄芪汤中本身皆有甘草,因此仅加芍药即可形成与甘草相配而缓急止痛。29条芍药甘草汤证疼痛为肌肉拘挛性疼痛,因此可以推知,芍药甘草汤治疗的腹痛也应为拘急性疼痛。进而推导,芍药甘草相配既能治疗内脏拘急性疼痛,也可治疗躯体肌肉的拘挛性疼痛,此则体现出芍药甘草相配具有缓急止痛之效。此外,四逆散条下有“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说明若阴寒内盛所致腹痛者,当加炮附子温阳散寒止痛。

2.3 治呕吐用生姜、半夏,虚者配人参 真武汤、通脉四逆汤、理中丸证“或然症”中均可见呕吐,“呕者加生姜,不呕去半夏”,生姜为呕家之圣药,半夏功擅和胃止呕,两者合用能调和胃气、降逆止呕。如理中丸证“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胃寒饮停、气上逆则吐,故去白术之壅塞,加生姜以温胃化饮、降逆止呕;通脉四逆汤条下有“呕者,加生姜二两。”此为脾肾阳衰、阴寒内盛的少阴寒化证,若见干呕便以生姜温胃降逆止呕。此外,《金匮要略》治疗妊娠恶阻呕吐不止的干姜人参半夏丸中以人参、半夏和生姜汁相配治疗妊娠呕吐,乃针对脾胃虚寒、寒饮中阻的呕吐证;243条的吴茱萸汤方中以人参配生姜治疗呕吐,均说明张仲景治疗虚证呕吐用人参与生姜相配。

2.4 治小便不利用茯苓 小青龙汤、小柴胡汤、四逆散、真武汤证中都可见小便不利。小青龙汤条下有“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去麻黄以防汗出伤津,加茯苓以淡渗利水;小柴胡汤条下有“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去黄芩以防苦寒之气有碍水邪祛除,加茯苓以利水;四逆散条下有“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以茯苓利水渗湿,合全方畅达气机、透达郁阳,使阳气得宣,水邪得去;另外,真武汤条后“若小便利者,去茯苓”,提示肾阳不足、小便通利者,治疗时去渗利之茯苓,此条反证张仲景以茯苓为治疗小便不利的要药,小便不利是使用茯苓的重要指征。

2.5 治悸常用茯苓、桂枝 心悸作为“或然症”,在小柴胡汤、四逆散、理中丸证中均有体现。小柴胡汤证“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四逆散证“悸者加桂枝五分”,理中丸证条后“悸者,加茯苓二两”。在小柴胡汤证与理中丸证中,心下悸为水饮凌心所致,故加茯苓利水宁心;在四逆散证中,心悸乃因心阳不振所致,故以桂枝温通心阳。结合其他条文,如65条“其人脐下悸者,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再结合73条茯苓甘草汤所治之证当有心下悸,以及《金匮要略》痰饮篇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悸伴呕吐,可见张仲景治疗心悸常用茯苓、桂枝,凡用茯苓者多为水饮所致心悸,凡用桂枝者,一般为心阳虚所致心悸。若既有水饮,又有心阳虚,则将茯苓、桂枝相配。

2.6 治口渴多用栝楼根、人参 小青龙汤、小柴胡汤、理中丸证中均可见“或渴”。小青龙汤条下有“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小柴胡汤后有“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以上说明张仲景治渴常用栝楼根。栝楼根即天花粉,具有清热生津功效,故张仲景以之治渴。白虎加人参汤中“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结合上述小柴胡汤证,可见张仲景亦用人参止口渴,因人参有益气生津之功效。若气阴两虚之口渴当用人参,若内热津伤之口渴,则当用栝楼根。如果两者兼见,则二者也可合用。至于386条霍乱篇之理中丸证条下有“渴欲饮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乃因脾阳虚损,不能布津,故重用白术健脾益气,以运化水津。

3 对张仲景“药症”思想的认识

关于药症的内涵,宋代名医朱肱将药证和方证合称,提出“所谓药证者,药方前有证,如某方治某病是也”[1]。黄煌支持这种观点,认为方证和药证本无区别,故称为“药证”,其所指的主要还是方药所对应的一组症状表现,即用药的证据和指征,其内涵似主要还是指方证[1-2]。笔者认为,二者应有所区别,方证多数着眼的是证候,是疾病某一阶段的整体病机;药症着眼的是症状,是相对单一的主观感觉,是某一症状的病机。故称之为“药症”而不作“药证”。在对张仲景学术研究中,一般关注的是方证,强调的是方证对应规律,“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317条),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通过“或然症”的用药分析可见,张仲景在方证之外,也存在针对单一症状的治疗用药规律,体现了“有是症便用是药”的思想。方证是主体,药症是辅助。这是非常符合临床实际的。实际上,张仲景构建了病证—方证—药症的三位一体的辨证体系[3]。现代中医临床诊治主要使用方证与药症相结合思维。因此,在掌握方证的同时,也掌握好药症,对临床大有裨益。

通过上述分析归纳,发现张仲景“药症”存在以下特点,一是一药治一症,如用栝楼根治疗口渴,或用人参治疗口渴,用茯苓治疗小便不利或心悸;二是两味甚至三味药(药组)治一症,如干姜、细辛、五味子相配治疗寒性咳嗽,芍药、甘草相配治疗腹痛;三是一药对多症,如茯苓既对应小便不利,又用于治疗心悸;四是同一药物,剂量不同,所针对的“药症”不同,如《伤寒论》117条的桂枝加桂汤,原方中仅加重桂枝剂量,即针对“气从少腹上冲心”这一症状而发挥平冲降逆作用。又如芍药大剂量(6两)治挛急,方如芍药甘草汤;小剂量(3两)和营卫,方如桂枝汤。

“药症”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这实际上体现了现代循证医学的思想。“药症”思想是张仲景学术思想和用药经验的体现,值得临床借鉴。

猜你喜欢

方证张仲景干姜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张仲景:经方善用姜
UPLC-TQD-MS法探讨关木通配伍干姜减毒存效机制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浅谈干姜在热证中的运用
张仲景脾胃理论探析
基于属性偏序表示原理的经方方证研究
“医圣”张仲景临证之我见
感悟经方的魅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