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险扶贫的作用及作用方式:一个文献综述

2019-03-11袁佳婧

时代金融 2019年3期

袁佳婧

摘要:风险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与当前我国的精准扶贫方针要求相一致,保险扶贫方式蕴含着其特有的精准指向性,包括:保险赔偿的精准性、风险保障的精准性和保险服务对象的精准性。这些精准性不仅可以直接作用于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而且可以延伸到低收入的潜在贫困户,作为预防措施防止贫困的发生或者返贫。保险精准扶贫作用的进一步发挥需要政府将保险纳入精准扶贫措施体系中去,做好保费的精准补贴;保险企业不断提升保险精准供给的能力;学术界加强保险扶贫机理的研究。

关键词:风险 贫困陷阱 保险扶贫 精准扶贫

一、风险与长期贫困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国已经进入扶贫攻坚阶段,扶贫的对象大多是处于长期贫困状态的家庭户或者地区,“贫困陷阱”是对这一状况的比较准确的描述。在微观层面上,这意味着当其他家庭能够脱离贫困状态时仍有一部分家庭陷入长期贫困(Ghatak,2015)。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不确定性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风险对长期贫困的影响。世界银行在《2000/2001年度世界发展报告》中强调了风险和脆弱性对贫困的影响。学者们发现风险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着贫困。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为了降低风险 造成的实际损失,贫困人口往往会选择放弃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生产活动,转而从事一些低风险但是低收益的生计活动,因此制约了收入增加和资产积累(Moya ,2012);在风险事件发生后,由于贫困人口具有较高的脆弱性(Dercon,2005),风险事件会造成直接的物质资产(如农作物、牲畜、房屋、农具等)、人力资产(如主要劳动力及其他家庭成员的生命、健康)的损失和相关费用的上升,造成短期内的消费水平下降,同时也会间接地导致儿童辍学、营养不良等问题(Morduch ,1995)。Cox (2012)指出为分散风险而种植多样化的农作物或从事多项工作会迫使贫困人口放弃专业化生产的规模经济效益,加剧贫困陷阱。

综合而言,风险不仅会给具有高度脆弱性的贫困人口造成短期的损失,使其陷入更加艰难的生存状态,而且通过影响其生计策略、教育水平、健康状况等而降低其脱贫能力,落入“贫困陷阱”。

二、保险的扶贫作用

在工业化社会中,大多数人口能够依靠更正式的机制如人寿健康保险、养老金计划、社会保障网等抵御风险,而穷人则只能依赖非正式机制(出售资产或非正式贷款平滑支出)(Cohen et al.,2005)。然而,资产平滑策略本身就是贫困陷阱的产物,最终可能代表了一种具有潜在破坏性的风险管理形式(Best,2013)。另外,贫困人口采取的非正式风险管理策略代价更高且效力有限,这可能导致贫困陷阱(Dercon,2005)。潘国臣和李雪(2016)借助可持续生计框架分析贫困户的脱贫风险,认为具有丰富险种的保险可以对脱贫风险提供全面的应对。黄薇(2017)调查研究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情况,认为保险具有明显的减贫效果,可有效缓解因病致贫和返贫现象。Dekker & Wilms(2010)研究了烏干达地区健康保险和自费医疗支出之间的关系,并估计了保险对其他风险管理策略的替代性,发现保险可以有效替代其它非正式风险管理方法并降低贫困线边缘人口再次落入贫困陷阱的可能性。Janzen et al.(2015)采用扩展的数值动态随机规划方法,证实财产保险能有效减轻农村地区的贫困深度。Janzen et al.(2016)对肯尼亚牧民的案例研究中也发现,相较于向受灾的贫困户进行现金补贴,提供保险能够鼓励贫困户进行更多的投资,从而有更好的脱贫效果。

综合而言,保险能大范围分散风险,可以承保具有巨灾性质的风险,其补偿性有利于贫困户保有收入和资产,并通过资产的有效积累跳出贫困陷阱,具有显著的扶贫作用。

三、保险扶贫作用机理

保险是一种正式的风险管理手段,其基本功能是在损失发生后对损失进行补偿,或者在约定的损失事件发生后对特定的对象进行支付。在扶贫中,保险可以在事前和事后对被保险人的经济行为或经济状况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脱贫的实际效果。风险事件发生以前,保险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锁定未来的收益,被保险人无需通过低收益的生产多样化来分散风险,提高了被保险人的收益水平,有助于其尽快实现脱贫(Janzen,2013)。通过保险锁定的收入或者资产水平提振贫困的被保险人的信心,提升其资信水平,促进信贷,有利于贫困人口通过投资获利来脱贫(Janzen et al.,2016)。风险事件发生后,保险通过补偿或者给付稳定被保险人的收入或者资产水平,被保险人无须出售现有资产(Dekker & Wilms,2010)、降低消费水平(Janzen,2013)等,使被保险人免于因资产和消费水平过低而失去可持续生计能力,甚至落入贫困陷阱。部分学者引入动态资产贫困线(或称“麦克白门限”( Micawber Threshold,MT))概念来解释保险的扶贫机理(Barrett, Carter & Ikegami,2008)。根据该理论,风险损失会使家庭户的资产降低到MT值以下,从而导致该家庭户在风险发生后的长期均衡趋于贫困。保险可以使被保险人的资产水平维持在MT值以上,从而避免出现不利的均衡结果。Janzen et al. (2015)甚至发现,指数型保险产品可以降低MT值的水平,主要原因是部分资产水平较低的家庭户在得到保险保障后增加投资,助推他们最终脱离贫困状态。保险通过影响低收入者或者贫困户的经济行为或者资产水平而产生积极的扶贫效果。

四、保险精准扶贫的进一步实现

保险损失补偿具有精准指向特性,只有遭遇了特定风险并造成损失的情况下才能获得补偿,可精准帮扶已经投保的贫困或低收入人口(李玉华,2017),实现帮扶对象的精准。其次,保险可以根据当地的风险特征来设计有针对性的险种。此外,保险可以根据保障对象的缴费能力、风险保障需求等来设计产品,有针对性地满足低收入群体的风险保障需求。保险具有内在的精准特性,与我国现阶段的精准扶贫方针相契合,而且当前的精准扶贫战略重点关注对现有贫困人口的帮扶上,因灾、因病等新增的贫困则未在当前的政策框架下得到充分的强调,保险可以有效弥补这一短板。

但由于贫困人口对自身风险的认识不足,应对策略仍以非正式机制为主(Best,2013),加上对保险认识不足(Cai et al., 2009)和自身收入以及信贷的制约(Cole,2012),限制了保险精准扶贫作用的发挥。而从目前保险扶贫的效果来看,部分保险政策如城居保出现“目标上移”现象,即保险对中高收入人群的扶贫效果要优于低收入人群,影响了扶贫的精准性(黄薇,2017)。保险精准扶贫应从如下方面予以促进。

(一)政府应将保险纳入贫困户扶持体系中去

已有研究发现贫困户面临着复杂的脱贫风险,而保险可以灵活地提供风险保障,帮助贫困户实现可持续的生计(潘国臣和李雪,2016)。此外,商业保险还可以与小额信贷相结合促进贫困户通过信贷投资脱贫(Brau et al.,2011),商业保险可以和社会保障相结合,为贫困户提供更加全面和足够的保障(韦璞,2015;向运华 等,2016)。因此,政府应当充分认识保险的扶贫作用,将其纳入扶贫方法体系中去,针对不同贫困状况探索最适合的保险供给方式(Roth,2007)。

(二)探索精准的保费补贴模式

尽管保险具有扶贫作用,但是由于支付能力有限,中低收入人群及贫困人口仍然很难主动去利用这种工具。相对于富裕人口,中低收入人群及贫困人口的保费支出具有更高的机会成本(Janzen et al. ,2015),除非获得保险补贴,否则资产临近贫困阀值的脆弱家庭不会购买保险(Janzen,2013)。Kovacevic & Pflug(2011)发现对于资产小于某个阀值的家庭户,保费支出改变了收入增长率,他们陷入贫困的概率相应增加,而适当的保费补贴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矫正这一问题。Janzen et al. (2015)发现,在保险产品市场有效的条件下,处于MT线附近的家庭户对保险的需求很低,如果政府对保费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则包括MT线附近以及其它所有家庭户的保险需求都会大幅提升,其中MT线附近家庭户的保险需求提升最快,因此建议优先对这部分人口实行保费补贴。大数据时代可以利用保险业多年积累的数据,利用决策树分类的ID3算法精准地估测保费补贴范围(王韧和王弘轩,2017)。同时精准的保费补贴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提升保险扶贫的作用效果。

(三)提高保险产品精准供给能力

保险供给的基本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能够满足投保人的风险保障需求,第二是保费应当与投保人的支付能力相匹配。在风险保障需求方面,Roth(2007)对世界上一百个最贫穷的国家进行了分析,指出贫困户或低收入人群最首要的风险保障需求是健康和生命,其次是财产、意外死亡和伤残。在实践中,国内外已经根据当地需求推出了多种面向低收入群体及贫困户的保险险种,例如斯里兰卡的养老及丧葬保险,印度的小额家财保险,秘鲁的家畜保险,孟加拉国的小额养老保险,南非和津巴布韦的重疾保险,菲律宾的信用伤残或人寿保险等(尹成远 等,2010)。在保费的支付能力方面,保险产品设计及定价要充分考虑农村低收入群体及贫困户的支付能力(潘国臣和李雪,2016),可针对低收入家庭所不能承担的损失风险设计小额保险产品(陈华,2009)。

(四)尝试证实并测定动态资产贫困线(MT线)

Barrett et al.(2008)指出基于关键资产阈值设计的社会保障比传统的基于需求设定的社会保障有更长期的减贫效果,保险精准扶贫的政策设计也可以借鉴此经验。如果Janzen, Carter & Ikegami(2012)的理论中脱离贫困的均衡路径和陷入长期贫困的均衡路径共存,且存在导致不同均衡路径的初始资产值,那么通过将资产水平维持在某一特定的水平之上就可以精准发挥其脱贫以及防范致贫的作用,这对于保险扶贫方法的推广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理论研究应加强对MT线的存在性以及具体数值的测定,为保险扶贫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Barrett C B, Carter M R, Ikegami M. Poverty Traps and Social Protection[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08, 20(35):749–761.

[2]JanzenSA.Insuring Against a Poverty Trap[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2013.

[3]JanzenSA,CarterMR,IkegamiM.Asset Insurance Markets and Chronic Poverty[J].2015.

[4]黃薇.医保政策精准扶贫效果研究——基于URBMI试点评估入户调查数据[J].经济研究,2017,52(09):117-132.

[5]潘国臣,李雪.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SLA)的脱贫风险分析与保险扶贫[J].保险研究,2016,(10):71-80.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