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视角看高校思政理论课考试考核方式的选择

2019-03-05蒋沫沫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考核

蒋沫沫

创新视角看高校思政理论课考试考核方式的选择

蒋沫沫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高校思政考试考核方式创新有助于导引思政课程综合改革,推动思政课堂突出主体,促进课程教育创新思考。在考核方式选择时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定量与定性的融合,同时要转变教师观念、科学设计考核原则、建立学生考核档案,以保证考试考核方式选择的科学性与执行的有效性。

高校思政理论课;考核方式;创新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意义在于不断丰富学生思政理论体系,归正学生价值认知。从“05方案”开始实施,高校思政教育经历了从唯理论化到理实一体化的过渡[1]。高校思政理论课当前在课程内容、教育模式及学科研究等方面都有了创新与突破。不过在思政理论课考试考核方式层面,仍然需要破除传统“一考定成绩”的考核模式,建立多元化、综合性课程考试考核方式,关注学生理论课学习的过程,对思政理论课教学形成良性导向,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

一、思政理论课考试考核方式创新的价值驱动

1.导引思政课程综合改革

思政理论课考试考核是检验思政课程教育执行效果的有效方法。近年来,国家出于对学生思想素质教育优化的考量,正在推动课程综合改革,思政理论课考试将对课程综合改革形成强力牵引推动。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强调,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通过知识传输、思想引导等为其未来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素质基础。高校思政理论课也要通过体系建设、课程创新来为思政教育创造更好的环境。同时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也指出,思政教育要有更为科学的考核方式创新,要通过精准评价与覆盖式评价建立客观、公平、全面的考试考核体系。可见,高校思政考核的创新对思政课程的改革形成了直接影响。考试考核是整个思政教学的检验与反馈,一旦考试考核方式确立,将会促动教师或课改研究者通过“考什么”“怎么考”等的思考,自觉对照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行调整与优化,进而导引思政课堂的变革,并构建更为健康良性的高校思政课程体系。

2.推动思政课堂突出主体

思政考试考核方式的创新是在对传统“一纸考核”方式进行全面补位的评价变革,其相比传统考核更加突出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以生为本理念基础上的围绕式考察考核。创新后的考核考试方式,更加关注学生在天赋资质、生活习惯及知识基础层面的差异,强调考试考核要因生而异,从不同视角、不同标准的考核中挖掘其发展闪光点与发展薄弱处,促动思政课堂教学更加理性、更有针对性。如此,在思政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学生知识的摄取、学习的主动性,还是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锻炼,都是教师施行思政教育的必然考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更受重视,其主体地位更为突出,发展潜力更为显著。

3.促进课程教育创新思考

思政理论课长期面临着教育内容乏味、教学方式僵化等问题,思政考试考核方式的创新更加有益于从动态评价中甄别其课堂教育行为的优劣,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功能与价值。创新思政考试考核方式不仅是多元化、多模式考核模式的建立,更能促动多角色、多层级课程教育的设计与实施,使得“课堂有内外、教育有层级”,学生能够得到更全面的教育、更符合自身学习能力的教育,提升课程教育创新的科学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考核方式的创新选择

1.融合理论与实践考核

思政理论课的本属表现为理论性。思政理论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在于课堂,学生在课程理论、教育原则、专业概念等层面获得知识的积淀[2]。故而思政理论课考试首先集中在对教学理论内容层面的考核上,将思政理论进行板块式划分,对照各单元教学目标即重难点,圈定考核知识点。这样的考核能够保证学生理论修养进一步提升,巩固思政理论课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宣传主阵地的角色地位。同时,只有将思政理论应用于实践才能延伸思政课堂的教育价值,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近年来,高校在思政课程设置上都明确了实践教学的目标与要求,其实践环节考核可采用更为灵活的方式。如在社区乃至全省范围的社会活动中参与志愿者服务,对省内外红色旅游胜地进行实地考察,对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进行深度调研等,都可以作为考核实践教育的平台载体,从而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到课下、从校内走向校外,在与实践项目零距离接触的过程中,形成感悟、调查报告及理论论著等,并将其打分按规定比例计入课程考核总成绩中。从互补互促的角度看,实践考核既是理论教育的巩固也是教育补充,能够引导学生从理论得分能手向实践高能选手过渡,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教育的融合中,通过考核激发其社会认知及思政理论应用的能力。

2.串联线上与线下考核

“互联网+”已然成为各个领域发展的新常态模式。《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到2018年年底,网民数量将超过7.9亿人,而手机用户则占比超过90%。高校学生是手机的忠实用户,思政教育考核选择在网络平台上的考核系统进行,有利于考核行为在考核流程、考核内容及题型等层面进行创新设置,学生可以在考试开放的任意时间段参与考试,增加考试新鲜度与方便度。采用互联网考试实现了无纸化考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考试数据处理提升了评价速率。

同时,除了线上随机自主式的考试外,思政理论课考核还应该关注线下“慕课”“翻转课堂”等模式下“随堂考”的设置,以引导教学更加关注教育过程[3]。对学生出勤情况、学习态度、参与讨论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量分,最终形成过程性评价结果,并按照比例计入年终考核总成绩中。这样的考核是兼顾线上线下增进考核覆盖面公平性的方式选择,具有可操作性与可持续性。

3.综合定量与定性考核

将高校思政理论课考试划分为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两个层面。定量考核属于基础性考核,即将可触摸、能量化的项目,如作业或课后答题、发言讨论等考试内容进行专项考核打分与分析,将学生课堂学习出勤情况、学习态度及活动参与情况等也纳入量化范围,逐步定位形成全面的定量考核体系。当然思政理论课考核还应该基于学生之“知”考量其“行”,除了理论修养还要把知识归类能力、利用知识解决思想困惑或偏向的能力、理性评价与创新素养等纳入“行”的范畴,看学生经过学习后的“三观”状态如何、个人素养如何等。事实上,“行”之考核无法用量化指标数据来打分,便只可通过定性加以评价。这种考核是动态化的,也是具有主观鼓励性的,目的在于通过发现学生在思想、态度及能力等状态下的学生进步或闪光点,来做出激励性评价。通常定性考核采用的是等级评价,也有通过语言描述来形成定论性评价。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考核中,要将定性与定量统一起来,既避免考核唯分数化,也能减少因为主观视角而产生评价不实等问题发生。建议在二者结合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自评与互评等方式的融入。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考核方式选择的行为保障

1.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关键

教师是思政理论课考试考核的设计者与执行者,故而教师考试观念直接决定了其考试考核行为的选择。无论课堂教学还是课后评价考核,教师都是主要决策者。传统层面的高校思政教师往往采用“一张卷”方式解决考核问题,现代思政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的覆盖式评价、动态式评价,不仅理论知识与论文作业,还有课堂表现、活动表现等都应被纳入其中。教师在认同素质教育要求的同时,更应该客观看待思政考核对于思政教育的服务功能,围绕教育行为及学生表现定位符合现代思政教育需求的考核设计原则。

2.考核原则的设计是根本

高校思政理论课每门课程的考核在内容上都具有差异性。相同点在于理论知识、基本素养、实践能力等考核内容层面,而差异化表现在于课堂教育交流、课外活动拓展等考核方式层面。但无论是否差异化,考核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认知原则。一是考核目标意义在于通过考核评价来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二是考核环节要求在于针对不同考核课程,要选择科学合理的考核时间、考核内容及考核方法等;三是考核分值分配要符合客观性,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雨露均沾,要突出部分考核项目的情况下,保证考核环节对于教学过程与结果的全方位覆盖。

3.考核档案的建立是必要

这里的考核档案既是学生不同的思政学习阶段考核成绩的留痕,也是其学习表现的反映。教学成绩或学生成长的评价不能单纯横向与其他学生比较,还应该与之前考核结果进行对比来反映其进步情况,故而考核档案的建立必不可少。考核档案建立有成长档案式的纸质档案,也有互联网界面的电子档案,其价值在于适当补位考试考核行为,跟踪学生思政学习的动态表现,激发学习潜能,倒逼教与学行为的自检与优化。

[1]曾艳.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考核方式的实践创新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0):72-73+91.

[2]魏景荣.高校思政理论课多元化考核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7):42-44.

[3]李秀芳.基于新媒体的高职思政理论课双重考核方式[J].教育与职业,2016(17):99-102.

2019—02—25

蒋沫沫(1985—),女,汉族,福建福州人,博士,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党史、思政教学。

G642.0

A

1673-4564(2019)02-0004-03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考核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内部考核
思政课“需求侧”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