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政治传播与青年大学生政治认同探究

2019-03-05顾栋栋

关键词:政治大学生

顾栋栋

(1. 盐城师范学院 江苏 盐城 224007;2. 南京理工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94)

政治认同是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下而产生的,通过人的大脑意识来反映的一个新问题。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受到全球一体化的巨大冲击之后,我国社会各个阶层利益逐渐分化,从而带来的各阶层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国家的政治体系也面临着部分群众体系发出的控告[1]。社会上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政治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阻碍了我国的进一步发展。而这样的一种危机也逐渐蔓延到了高校,尤其是对新鲜事物极其敏感的青年大学生群体之中。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参与者,对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培养,不仅仅对提升我国社会主义的凝聚力有帮助,也对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吸引力有帮助,更对培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领导者有着重大且深远的意义。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大学生必须肩负起树立正确的、主流的政治认同的责任,传播正确的政治认知、政治意识以及政治情感。由此看来,为了增强正确的、主流的政治传播力量,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在新媒体时代下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工作已经刻不容缓[2]。

一、政治传播和政治认同的概念

(一)政治传播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都对政治传播进行了很长时间的研究,对政治传播的定义也各有看法。西方国家对政治传播的定义研究可以分为政治学本位和传播学本位两个大的方向。我国最早的有关于政治传播的研究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政治传播的定义研究是在西方学者研究基础上的延伸,大体上也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从政治学的角度,一个是从传播学的角度。较多学者认为政治传播是指为达到一定目的和效果,通过媒介使政治信息在主客体之间扩散和被接受的过程。

(二)政治认同

人们普遍认为政治认同是一种人民大众的心理状态,它源自于个人对于某一社会阶层或者是某一政党产生的归属感。政治认同有五大特征,分别是可塑性特征、传播性特征、动态性特征、隐藏性特征以及意识性特征。这五大特征决定了在我国,政治认同有利于加固我国的政治体系以及提高我国政治体系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有利于扩大政治过程的参与人数和支持程度,有利于树立起统一的民众政治信仰,提升我国政治体制的凝聚力量[3]。

(三)政治传播与政治认同的关系

人们政治认同的产生是与社会政治传播有必然关联的,人们政治认同的进步也与社会政治传播的发展水平是一脉相承的。从本质上来说,绝大多数民众是关心政治的,他们获取政治信息基本来源于主流的传播媒介,这使得政治传播成为了一种教育方式,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

当今时代不仅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全球信息化的时代,虽然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比较缓慢,但在顺应了这种时代发展的同时,人们提升了自身的修养、内涵,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人类发展从此迈进一个崭新的时代[4]。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在社会演变进程缓慢进行以及各种文化相互融合、各种传播手段发展演变的过程里,相关政府部门十分有必要肩负起维护、增强民众政治认同的责任,以达到支持和保障我国国体稳定,促进我国社会发展快速、有序进行,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目的。着眼当下,人类所处的整个社会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全球化的经济模式、社会化的信息模式、多元化的文化模式以及多样化的价值取向模式的影响之下,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媒体在大学生中的快速普及,催生了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的新生环境。新媒体成为了政治认知的宣传载体,成为了政治意志以及一些政治情感等的传递载体。虽然,新媒体可以在一些主流信息、正确的政治认同、积极的政治意识、正确的政治情感的传播场合、传播区域、传播时间以及传播的效率等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新媒体在传播信息的时候容易造成传播消息的无中心性、造成网络用语的差异性从而滋生出一些负面信息,进而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在新媒体大力发展的当今时代,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政治传播应该建立在主导作用和多样性作用并存的前提下,建立在虚拟模式和现实模式相互结合的基础上,建立在继承作用和创新作用共同存在的条件上,让主题宣传的各大网站代替培养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各种网络阵地,以到达丰富在教育载体化形势下的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用同步动态监测的方式来防止和控制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缺失情况的发生,建立健全完善的话语机制用来增强当代大学生对感性政治的认同,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当代大学生的理性政治认同,设立合理的制度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权威性的政治认同,确保大学生政治认同培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使当代大学生自觉树立起正确的政治认同。

二、新媒体对政治传播和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机遇与挑战

新媒体时代给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政治认同培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媒体的大力发展扩展了当代大学生传播正确的、主流的政治认同、政治意识以及政治情感等的时间和空间,使得这些正确的、主流的政治认同、政治意识以及政治情感等的传播变得更迅速、更全面。新媒体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创立了新型的大学生思想传播载体,如微信、微博等智能终端平台给信息的即时传播提供有利的条件,政治信息的迅速、便捷传递离不开这些新媒体终端。

然而,在新媒体时代下对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传播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出现了大学生政治认同弱化的现象。

(一)传播消息的无中心性

从新媒体发展的现实来看,传播消息的无中心性是新媒体的三大特点之一。它主要体现在新媒体时代的消息传递的无障碍和语言共享。这种消息的传播方式改变了以往固有的单向传播,用户可以在同一时间接收到大量的信息资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占主导地位的政治认同的建设和培养,削弱了当代大学生对权威性政治的认同程度[5]。新媒体在传播一些政治信息的时候,不分析、不归类把大学生的看法全部纳入其中,从而减弱了主流的政治认知在培养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过程里的主导作用。

(二)网络用语的差异性

众所周知,信息传播的最重要的表现方式就是语言表达,只有通过语言的表达才能使人们更好地记住某一消息。因为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络用语和普通的语言表达有着一定的差异,在话语权方面,网络用语的掌控者也发生了改变,新旧语言产生碰撞,当代大学生更多地倾向于使用网络用语,这就给各大高校培养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过程造成了不小的困扰[6]。

除此之外,新媒体在进行信息传递的时候,由于信息加工过程会经过很多工序,有很多工作人员参与这个过程,所以传播的消息容易失去它原有的含义,而过多地掺杂人为的情感因素,这些因素最终导致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受到史无前例的巨大挑战。更有甚者,一些网络用语的差异容易导致部分大学生对某些社会现象产生偏激反应。

(三)负面消息的滋生

从根本上来讲,新媒体就是一种新型的用来传播消息的载体,它不仅仅只为某一个群体服务,所以在消息传递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的消息。这些负面的消息趁虚而入,和当代的主流思想产生碰撞,从而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培养过程的顺利开展,一些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入侵,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以及一些低级、庸俗、淫秽等信息思想的传播,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正确的政治认知的形成。

大学生的社会经验还不够丰富,个人阅历也不够成熟,对于这些负面信息,有时不能及时、准确辨认,甚至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错误传播。

三、新媒体时代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策略

(一)构建原则

坚持主导性和多样性并存的模式。主导性和多样性之间的联系指的就是唯物辩证法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要正视多元化的社会现象,更好地完善自己。

坚持虚拟性和现实性并存的模式。当代大学生要对网络社会的虚拟性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不但要在网络平台上积极传播主流的、正确的政治认同,还要在现实世界里发挥自我引导作用,引导社会正能量[7]。

坚持继承性和创新性并存的模式。既要把传统方式的调查分析方法和新媒体模式系统地结合起来,也要把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结合起来,做好从老到新的过渡,将传统的精华之处加入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因素。

(二)培育途径

完善健全合理的制度提升政治认同的权威程度。想要使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就必须建设良好的新媒体制度,达到制度规范化,效率高效化,以此来规范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当前的新媒体制度更多停留在技术层面,即用制度来保障新媒体的发展,对于新媒体的使用,制度保障还不够充分,在大学校园,这方面更为缺失。发挥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积极作用,就是要用新媒体制度从宏观上明确学校层面、相关职能部门如何做好新媒体的规范和管理工作,从微观上指导大学生如何利用新媒体参与政治生活。

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引导大学生的理性政治认同。在新媒体大力发展的当今社会,各大高校应该利用好、掌握好新媒体舆论的话语权,督促当代大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舆论指导方向,减少负面信息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使当代大学生树立起理性的、积极的政治认同。从本质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灌输”教育,对于新媒体舆论话语权的掌握,就是“灌输”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灌输”并不意味着强制,更不是限制言论自由,而是通过对舆论氛围的营造,使得大学生身在其中而深受感染,既激发出他们的理性思维,更能支配他们的理性行为。

创造文明的语言环境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认同。随着中国上网人数的急速增加,伴随着网络技术和智能终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网民利用这一便利在网络上宣泄情绪、表达不满,各种粗陋低俗的表达方式不仅充斥在日常生活中,甚至涉及对于党和国家政策的妄议、非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是非判断。健康的语言环境是培养大学生政治认同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只有直接面对网络用语和政治培养之间的矛盾,最大程度地加以解决,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当代大学生政治培养的环境质量,才能确保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培养的质量。

采用动态监测的方式防止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出现错误。当前国际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交锋形势依然很严峻,从表面上来看,西方敌对势力放松了对社会主义的渗透和攻击,实际上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企图进一步遏制和扼杀社会主义的图谋和伎俩没有改变,只是手段和方式更加隐蔽[8]。在这样的背景下,开放的新媒体环境就成为它们新的“战场”。在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的培养过程中,一定要进行全方位的动态监测,防止那些错误的、非主流的政治意识影响大学生们的政治认同,保证当代大学生建立起主流的、正确的政治意识、政治观念、政治情感。

扩展知识层面可以扩大大学生的政治认同范围。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政治观,指导大学生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我国当前的政治形势和巨大成就,从而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同时,通过丰富教育载体来提高当代大学生对主流政治文化的认同程度,大学生对文化、科学、艺术等学科的逐步掌握和灵活运用,有利于他们形成对事物的个人看法,是他们了解政治、参与政治的重要基础。

设立主题宣传的新媒体平台来丰富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宣传基地。主题宣传是面向大学生个体宣传的重要方式,通过媒体渲染的形式,使当代大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社会的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进而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如设立主题宣传微信公众号,线上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定期向大学生推送相关理论知识,结合线下组织相关主题活动,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宣传的作用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这样大学生的政治生活才能更加丰富,更加有吸引力,成为多姿多彩校园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培养大学生政治认同对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建立健全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在新媒体时代,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一定要综合分析新媒体时代下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变化趋势,分析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剖析当代大学生对新媒体传播政治因素的接受范围以及敏感度,另辟蹊径,创建出新的途径和方法,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培育大学生的政治素养首先要从课程建设方面着手,由此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课程是十分必要的,此类哲学范畴的引导式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使大学生们明确政治的含义,学习政治的必要性,以及树立正确的、主流的政治认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当堂解决学生们的疑问,避免疑问堆积现象的发生,并且教师们可以用这种方式更好地了解学生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获得新的教学思考点和教学重点。然而,过于死板的理论课程是不适合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培育的,当代大学生更喜欢的是通过那些新型的渠道来获得或是传播消息,发表己见,抒发感情,比如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就目前的发展情形来看,愈来愈多的人倾向于在这种更加开放的,更加自由的场合中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们,在长期接受这些高端教育的影响之下,他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适应各种新鲜的事物,并慢慢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大多数的大学生的心目当中,微博、微信这类网络平台的最大的好处就是在话语权方面比较自由,大学生们能够在这里随意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形成大学生的政治观念,并且在互相探讨的过程中,大学生们的观点会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理性。除此之外,在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进行培养时,一定要注意监测校园新媒体动态变化,确保主流大方向不出现偏差和问题。

五、结语

在新时代,我们必须抓住新媒体传播的时间特点、空间特点和技术特点,在宣传、教育等部门的协助下,做好青年大学生的政治传播工作。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有效政治信息在大学生中的扩散,更要注重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从而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只要政治观点的明确性得到了应有的保障,大学生就会更加理智地对待政治问题,在内心深处对权威性的政治意识更加敏感,从而产生高度自觉的政治认同,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猜你喜欢

政治大学生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