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流通理论视角下的共享经济研究

2019-03-05周思斌廖萍萍

关键词:流通马克思费用

周思斌,廖萍萍

(1. 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2.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福建 福州 350025)

共享经济是一种将企业或个人闲置资源的使用权让渡给他人的资源配置方式。由共享平台来精准匹配供需和提高存量资产的使用效率,在带来资源节省的同时,还能带来消费者剩余的增加和社会福利的增加。传统经济模式表现为“劳动者-企业-消费者”的相互关系,而共享经济模式表现为“供给者-共享平台-需求者”的相互关系。共享经济能够减少交易匹配中的降速环节,使资本循环与周转的速度加快,能够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创造更大的价值与使用价值。

共享经济研究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角度。一是共享经济分类研究。如Rachel Botsman和Roo Rogers[1]95-200将共享经济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企业主导的商品服务共享模式,即现今大多数共享单车企业等,如摩拜单车,侧重于新生产的产品的共享;第二类是消费者之间的商品再流通的共享模式,主要是一些在线短租企业等,如Airbnb,侧重于闲置资源的再利用;第三类是共享技术、时间、劳务等无形资源的协作模式,主要是一些大型网站,如58同城等,侧重于生产要素供给的共享。二是共享经济产权分析研究。刘圣中、汤齐山[2]剥离共享经济的产权,对所有权、管理权与收益权进行分析,认为消费者的需求实际上已从对所有权的占有转移到对使用权的控制。三是共享经济驱动力研究。如瑞切尔·波兹曼和鲁·罗杰斯在《我的也是你的:“协作式消费”的兴起》中,提出了协同消费的概念,认为共享经济的驱动力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1]70-230。四是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研究。常见的有三个研究领域:(1)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埃克哈特[3]、乔洪武和张江城[4]、谢志刚[5]等人,从社会意识形态出发,分析了共享经济对绿色消费、经济活动合作及伦理等的影响;(2)商务管理领域,尤霍·哈马丽[6]、赵斯惠[7]等人对比了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与传统商业模式,分析了共享经济对供需的高效便捷的匹配及所带来的经济效益;(3)经济学领域,卢现祥[8]从交易成本和制度供给的角度,指出共享经济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降低了交易及合作成本,是对闲置资源的一种充分利用;彭文生[9]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强调互联网技术提高了信息传递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信息不对称,降低了交易成本,但同时导致一些数据行业壁垒等问题。

综上所述,目前共享经济研究主要还是站在新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的视角。流通是为社会再生产服务的,从马克思流通理论的视角在生产力发展总体目标下对共享经济的分析,不能仅仅从流通过程来分析,而应当在社会再生产整体的基础上,对流通作全面而完整的分析。

一、马克思的流通理论

(一)流通理论的内容

马克思关于流通理论的内容贯穿整部《资本论》,马克思将流通分为货币流通、商品流通以及资本流通,而资本流通又分为货币资本流通、商品资本流通以及生产资本流通,并将流通的分析融入生产、分配以及消费的研究中[10]34-58,并非就流通而谈流通,其研究的整体性与逻辑性非常强,在共享经济流通的研究分析中,马克思的流通理论可以更完整适宜地加以应用。

(二)流通对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马克思站在整个社会再生产的角度分析商品流通。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公式包含了一个生产过程和两个流通过程,说明流通与再生产的关系相当紧密。流通过程使生产资料进入生产过程,最终形成价值与使用价值;商品只有进入消费领域才能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正如马克思所说:“生产过程如果不能转入流通过程,看来就要陷入绝境。”[11]另外,由于生产与分配、消费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些信息的传递及反作用的实现,也必须依靠交换的中介作用反馈给生产。

流通的重要程度与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发展通常紧密相连。随着社会分工与商品生产的发展,流通对生产有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自然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乃至市场经济,流通对生产社会化的作用也从量变发展到质变。在不断量变的过程中,市场参与者的增多,市场空间的扩大,使商品生产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交换对生产的作用也随之演化为决定性的,流通费用和流通时间制约了生产社会化的发展速度。不断发展的流通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分工合作以及世界经济的交融发展,列宁曾论述过:“资本主义只是超出国家界限的广阔发展的商品流通的结果。”[12]同时应该看到,流通的发展与生产的发展能够相适应是非常重要的,流通的发展过于超前会产生流通资源的闲置,过于落后则对生产社会化形成掣肘。生产的社会分工对促进商品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随着社会分工程度的提高,生产过程越来越细化,无论是物质领域还是知识领域,都需要更加紧密的合作,合作的基础则是流通能提供充分的物质技术支持,生产对流通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

(三)不同类型流通费用对商品经济的影响

新制度经济学没有在价值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没有分清生产性流通费用与非生产性流通费用的区别,因此得到的逻辑推导结论失之偏颇。马克思关于流通费用的分析相当全面,其流通理论的提出基于分析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生产理论,流通对于资本循环以及资本周转的作用非常大,正是由于流通费用的存在,商品资本从产业资本中独立出来,发展成为商业资本,使流通费用得到更进一步的节约,加快了资本循环与周转的速度,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流通费用包括非生产性流通费用,即纯粹流通费用,也包括生产性流通费用,它是在流通过程中因为生产活动的继续而形成的。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商品交易还不如现代频繁,所以他很难发现机会主义与道德风险等带来的交易成本的提高,对这些成本也不会引起太多重视,而新制度经济学对此做了很好的具体化,丰富了马克思流通费用的内涵,但新制度经济学却不划分生产性流通费用与非生产性流通费用,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交易费用与纯粹流通费用二者形式上比较接近,是对新制度经济学分析片面性的修正与扩展。

马克思认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商品价值是需要劳动来保证最终实现的,如分类、保管、包装和运输等。这些生产性劳动虽不会增加额外的使用价值,但会在劳动过程中转移与商品流通所必需投入的相关生产资料的价值,这些生产性劳动还可以创造出凝结在商品中的新价值,从而增加商品的价值,在销售中表现为商品价格的上升。但是,这部分生产性劳动,无论在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应是商品流通所必须的、与之相适应的,才能作为价值加入到商品原有价值中去,所以应当从这部分费用是否促进生产发展的角度来辩证地看待,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马克思认为,非生产性劳动不能创造新价值,纯粹流通费用需要剩余价值的再分配进行补偿,纯粹流通费用总是会存在的,因为流通总是需要一部分的非生产性劳动。当然,这种费用越低越好,将节约的资源用于生产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活动,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同时带来更多的分配与消费。基于价值与使用价值的流通,马克思对流通费用进行全面分析,其对利润及平均利润的影响,来得比“交易费用理论”更为全面深刻。

1. 纯粹的流通费用影响社会分工合作发展

马克思认为,纯粹的流通费用包括买卖时间内商品形式转化的费用、簿记费用以及货币费用。这些是不能加入商品价值的非生产性费用,只能由剩余价值来对其进行补偿。对于买卖时间,马克思指出:“他们达成交易是需要时间的,尤其是因为在这里进行着斗争,每一方都想占对方的便宜,生意人碰在一起,就像‘希腊人遇到希腊人就发生激战’一样。”[13]马克思分析出买卖交易是需要时间的,是需要付出流通费用的,买卖时间影响着分工合作的效率。簿记是对买卖活动中一些具体交易活动信息的记录、核算等而产生的,可以用来反映流通过程的具体信息。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复杂化,簿记越来越重要,也更趋复杂,区块链以及信用的发展就反映了在社会分工合作发展下对簿记的要求。对于货币费用,在现行信用货币的发展下,这部分费用不再是金属货币自身价值的减损,从物理上来说,变成了更换纸币、硬币需要的费用,这部分可以忽略不计。商业资本职能的独立化,能够集中并专业化地为生产所必要的活动进行流通,掌握更为全面的流通信息为生产提供服务,减少为了社会劳动产品最终实现所需流通费用和流通时间的不必要的浪费和增加,有助于更好地促进社会分工,促进社会再生产的发展。

2. 生产性流通费用影响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实现

(1)保管费用

马克思指出,保管费用是由使用价值运动而产生的,可在商品流通的过程中起到保存使用价值从而保存价值的作用,它们不仅创造价值,还创造剩余价值,它的生产性质完全被流通的形式掩盖起来。据此可将储备费用的构成归纳为为维持储备所必需的对象物化劳动及活劳动的耗费和储备期间商品自身数量及质量的减损。

(2)运输费用

马克思指出:“商品在空间上的流通,即实际的移动,就是商品运输。”[10]168运输是生产活动在流通领域的继续,因而运输费用是生产性的,与保管费用一样,都能加入到商品价值中,并且能创造出剩余价值。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运输工具发展的先进性与生产规模化的突飞猛进,使相同商品的运输费用较以往在不断减少。

两种生产性费用只追加商品价值,却不追加商品使用价值,因此,减少不必要的生产性流通费用非常必要。

(四)流通与利益分配

利润率可分为个别利润率与平均利润率,正是由于流通的存在,平均利润率得以形成,商品、资本在流通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产生流通费用。马克思认为,流通费用就像煤炭燃烧需要一定热量消耗,是经济能量的一种损失,“这种能量的消耗不转化为热,而是热的一种扣除”[10]147,从而导致总利润及利润率降低。这表明价值的实现必要地存在着流通费用,所以在不断降低流通费用的情况下,更充分有效地实现产品使用价值,也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理论上能有更多的利润被更多的人来分配,提高整体的利润率。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必须通过流通得到最终实现,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值的最终实现受到不同的经济主体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动态经济利益体系的约束;反过来,这些经济利益的动态平衡也需要在流通中实现,无论是流通成本降低还是流通时间的节约,都可以增加利益。这既是微观意义上的又是宏观意义上的整体利益关系,是我们研究一切流通问题的出发点。

二、流通促进共享经济发展

(一)闲置商品再次流通的潜在需求需要流通发展来实现

我们可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讨论共享经济产生的原因。马克思曾写道:“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14]Bray等认为,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促使共享经济的出现[15]。恰恰是在新的生产力条件下,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得以极大丰富。一方面,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累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商品的第一次流通不充分会产生闲置资源,这对物主而言是一种沉没成本,通过共享经济这种能节约流通成本的更高效率的机制,使这些闲置资源重新得以流通,将沉没成本转化为盈利。同时,现代社会再生产的合理顺利进行需要流通速度不断地加快。预计未来五年,我国共享经济有望保持年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长[16]27,为实现这样的增长,需要流通相适应地高速发展。另一方面,共享经济平台企业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技术创新带来了生产力发展和制度创新。共享经济是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一种表现,带来流通成本的降低与流通时间的减少,极大地促进了共享经济的发展,使闲置商品得以再次流通,由沉没成本转为收益。

(二)流通的发展加快共享经济发展速度

人们在现实物质世界中出于对经济发展中交易增长的需要,选择了推动信息技术进步的方式,信息技术革命促使非生产费用(包括交易成本)不断降低。技术进步降低了排他成本,如软件、电影等排他难度很大的知识产品,可以低成本地识别,直接地使更多交易内容的爆炸式增长成为现实。科技信息化的发展,大幅降低交易过程中供需双方的相互寻找、讨价还价、安全保障等成本,提升资源配置效率[17]15,使工业化时代以来巨大的生产力所产生的财富得以找到实现其价值的可能。

“十八世纪,数学、力学、化学领域的发现和进步,无论在法国、瑞典、德国,几乎都达到和英国同样的程度……然而,在当时它们的资本主义应用却只发生在英国,因为只有在那里,经济关系才发展到使资本有可能利用科学进步的程度。”[18]共享经济顺应技术进步应运而生,它降低了纯粹流通费用(包括新制度经济学中的机会主义等产生的交易成本),共享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及信用的发展,这是其物质基础及保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也离不开一定的商业模式,这是其制度基础。要不断完善企业制度建设,以适应企业的技术变化,要不断增强企业技术进步的能力,给予经济活动中不断降低的流通成本以更适宜的组织形式,二者相互作用诞生了共享经济,流通的进一步发展必定会加快共享经济的发展速度。

(三)生产的分工合作与流通的相互影响

劳动分工合作理论分析了分工导致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协作可带来剩余价值生产效率的大大提高,这是规模经济效益的诱因。“由协作和分工产生的生产力,不费资本分文,这是社会劳动的自然力。”[19]马克思从生产的研究出发,进而研究流通对生产的影响,一开始马克思研究企业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企业能够有效地利用科学技术,并且通过劳动分工与合作来降低生产成本。企业共享经济平台提供了降低流通成本的技术平台,使更多的生产资料得以在一个虚拟的空间中集合,直观有序地展示在所有人面前,提高了竞争力与使用效率,避免了浪费与不合理定价。因此,能促进现实世界更加精细的分工协作。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需求更趋多样化,同时由于在共享经济中流通成本及时间成本的下降,每个人既可以是生产者,也可以是消费者,信息技术对其他行业具有高度渗透性、融合性,高效调度资本、劳工、信息、商品、服务,大大节约了流通费用并加快流通速度,使这种更广泛的分工协作成为现实。在理论上,共享经济能以极低的流通成本极快速地扩展供应网络,盘活几乎所有的闲置资源,充分利用过剩产能。更广泛的分工协作使流通成本大大降低,资本循环周转速度加快,提高集体劳动效率,不断扩展劳动分工与合作的边界,促进经济更好地发展。

1. 保管费用降低与分工合作发展

共享经济能够整合大量来自供给侧的闲置物品或服务者,而保管费用可直接加入到价值中,是因为各种资源都在相应供给所有者手里,共享经济参与者可以参与储备保管的劳动,使这部分的价值及剩余价值从以往的从事保管的企业转移到商品所有者,激励更多的人加入共享经济,建立规模性的分布式商品储备,从而能够实时实地地匹配多样化的供给与多样化的需求,实现双方的共赢。节约共享经济企业为保管而投入的不变资本及可变资本,扩大储备规模,并不会带来平台本身保管费用的上升,反而能够在使用价值的拥有者之间摊销保管费用。同时,参与者也可以直接获得这部分保管费用,得到更多的利益分配份额,促进分工的发展,带动共享经济整体的发展。

2. 运输费用降低与分工合作发展

共享经济中的流通是多向的,带来的运输也是多向的,既可以从所有者流向使用者,也可以在使用者之间流通,这样的流通通常是高频率的,这对运输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生产力发展带来信息技术以及信用高速发展,在充分保障产权及相关利益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信息的有效传达,充分利用当地的运输资源,合理高效地进行调度,使更多的经济主体参与生产性流通成为可能,更大范围内的分工合作不断降低运输费用。这样,不具规模性的资源或价值较低的资源,也能充分参与进来,从而加快了横向和纵向分工合作的发展,带动共享经济的整体发展。

(四)现代信用降低了流通成本与时间

马克思站在社会再生产的角度,分析信用对资本集聚和集中的作用,经济越发展,信用越重要。在信息化时代,云计算、大数据以及新兴的区块链技术促使信用迅速发展,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与经济不确定性[20],特别对于金额越大的交易,可以消除很大一部分的纯粹流通费用,也使经济系统运行得更为迅速顺畅。第一,信用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所产生的流通成本,加快了流通速度。第二,信用解决了信任的问题所产生的流通成本。人们可以通过信用数据库等方式了解到对方的可信程度,扩大了交易范围。由于现代信息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有关部门、相关企业及个人很容易获取特定的信用信息,信用机制的健全为共享经济的顺畅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很好地规避了信息不对称、机会主义及道德风险等问题,降低了流通成本。第三,基于信用下的一些监督和惩罚机制、法律法规,为共享产品供给者和消费者的人身及财产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增加了违约的成本,鼓励更多人合法有效参与。

三、共享经济中流通的现实问题

(一)共享经济平台成本由流通成本分摊

共享经济自身存在商业运作的沉没成本,大量固定资本的投入会产生沉没成本无法通过共享经济来分摊的问题,若不能找到共享的本质与商业盈利的平衡点,则势必会逼着共享经济平台将自身为流通付出的成本转嫁到共享经济的供给者和使用者,在流通成本降低的同时,加大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成本,这无疑是得不偿失的。在企业主导的B2C共享模式下,与闲置资源不同,共享是一种新生产的价值,如共享单车的大量闲置与堆放,造成资源浪费,导致很多共享单车生产企业倒闭。

(二)共享经济的内容范围发展不均衡

滴滴、Uber、Airbnb等盈利性的B2C型共享经济的发展较为迅速。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融资规模约2 160亿元,比上年增长25.7%。交通出行、生活服务和知识技能领域融资规模位居前三,分别为1 072亿元、512亿元和26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3.2%、57.5%和33.8%[16]7。而对于一些消费者闲置物品的C2C这类的共享经济,俗称长尾市场,它的特点是共享的内容价值相对较低,因而给供给者、需求者以及共享经济平台带来的价值、利润都很少,虽有更高的流通发展要求,却很难发展起来,而这些闲置却是大量存在的。如何将其纳入共享经济的内容使其成为现实,还需进行进一步思考规划。此外,生产生活协作型的共享经济发展空间还很大。

(三)产权保障不足引起流通成本加大

共享经济围绕商品使用权的研究较多,而关注所有权的研究较少,针对共享经济中使用权的相关机制及法律法规并未完善,即使共享经济平台消除了很大一部分初始的流通信息不对称,但这仅仅是所有权与使用权等一系列权能的明晰,在商品或服务的使用过程中,依然存在信息不对称,增加了产生机会主义与道德风险的可能。例如共享单车乱停放、破坏和占为己有等现象屡见不鲜,但却没有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法,信用体系如何有效监督线下使用权的行使,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使用权流转的制度及规范仍需不断完善,否则产权问题带来的流通成本增加将会远大于共享经济原本所能节约的成本。

四、流通理论对共享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更有效地挖掘闲置资源

共享平台企业应不断打破时空局限,大幅降低即时服务的信息获取成本及流通成本,保证供需双方信息获取更加容易便捷,避免资源闲置,利用信息技术的实时匹配功能让用户体验不断提高,提升用户参与共享经济的动力,增加用户精神上的获得感,将社会的经济资源通过有效率的配置引向共享端,反过来促进流通的发展。共享经济是一种让渡商品使用权的经济模式,通过集中调度或者分摊保管费用和产生更少的运输费用,同时节约流通时间,使共享经济运行更有活力。共享经济平台应不断结合现实中的运输、合同等应用,通过与其他线下部门的合作,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保管费用等流通成本。

(二)完善信用与监管制度

信用与监管是共享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保障,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可以降低因信用问题、信息不对称、机会主义、逆向选择等不确定性因素发生的纯粹流通费用,通过有效监管降低制度或组织的运行成本,其中就包括流通成本与流通时间上的损失。所以未来仍需提高政府与平台企业之间的合作,逐步扩大、提高数据共享的范围和程度,建立突发事件的处理机制,同时努力加强共享经济平台的算法监管。使共享经济的发展符合法治要求,只有受到法律制度保障的商业模式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加强政府的监督与引导,政府机构应当有所作为,借鉴现行的法律法规,结合现实情况,建立新的共享经济监管长效规则体系,推动平台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防止监管套利,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

(三)扩大共享经济参与者范围

产品或服务的供给方既有企业也有个人,应当扩大共享经济参与者的范围,这需要通过更多地降低流通成本来实现。过去由于个体物质资源不具规模性导致个体流通成本过高,现在共享经济极大地降低了流通成本,为个体参与者进入市场交易提供了保障。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可以通过重复利用、高效交易的方式减少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占用,避免无谓损失。农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共同特点是民生关切、痛点明显、市场需求大,如共享医疗用户普及率虽然由11.1%提高到19.%[17]29-30,但总量仍然较少,其商业模式仍需探索。可以肯定的是,实现更大范围的流通优化是必要的,这样才能有效扩大共享经济参与者范围。

共享经济有更低的获得商品完整使用价值的流通成本与流通时间,在过去只能付出完整的价值来交换并获得所有权。流通成本的降低使更多的主体参与进来,使用频率增大,能有效地实现商品价值。充分利用使用价值,同时将节约的流通成本转移到生产领域,生产更多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回归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本质,即更好的物质文化生活。

(四)扩大共享经济流通范围

共享经济应该用好“看得见的手”,掌握与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降低流通费用与时间,平台企业应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准确、迅速地处理各种交易业务,为信息网络技术构筑适宜的运用形式,通过线上线下的供应链合作,充分发挥规模效应与范围效应,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降低流通成本与流通时间。

长尾市场产品价值的实现也是相当重要的,共享经济平台只是前期投入的固定资本较多,而后期新增的交易,由于其规模及范围效应导致其长期平均成本下降,边际成本依然会不断降低。另外,必须重视非盈利性共享经济的发展,加大政府在这方面的引导与投入。

猜你喜欢

流通马克思费用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关于发票显示额外费用的分歧
监理费用支付与项目管理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医疗费用 一匹脱缰的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