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教学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9-03-05甘肃省庆阳市宁县中村初级中学

天津教育 2019年12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意识历史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中村初级中学 李 宸

纵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其明确指出,在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多样的方式培养学生学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等素养。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历史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师要从初中历史教学入手,在知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众所周知,问题意识是学生对史料进行深入分析、探究、解读所具备的心理准备和思维品质。倘若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可以帮助其加深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还可以促进其探究思维能力的的发展,推动其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为其今后有效地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我们要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设计趣味知识,引导问题意识

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内驱力,同时也是学生实现自主思考、探究的前提。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我尝试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出极具趣味性的知识,使学生对趣味知识中所蕴含的问题产生探究兴趣,从而使其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获得问题意识的发展。以“科技文化成就”为例,我在教学活动开展中,这样以科技成就为中心,对学生进行极具趣味性的教学引导。

教师: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吃过苹果,那么,你们知道一个苹果中有多少能量呢?

学生:(迷茫)不知道,能量要用什么进行表示呢?

教师:在生物课中,生物老师可能会告诉你一个苹果中的能量大概是一块巧克力的三分之一。在物理课上,物理老师可能会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告诉你,一个0.2kg 的苹果中大概有1.8×1016 的能量。

学生:一个苹果的能量居然这么大,怎么会这样大呢?

教师:因为这个苹果的能量是核裂变下爆发的能量。

学生:什么是核裂变呢?

接下来教师借助多媒体动态演示核裂变的过程,介绍核裂变的研究过程。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将物理知识与历史知识结合起来,还可以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探究兴趣,为其从形象知识探寻知识规律,从中自主发现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刻画历史细节,激发问题意识

教材是教师组织历史教学活动的载体,纵观我们所使用的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其搜选取的内容大都是在经过教材编写人员详略处理之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历史教学活动开展的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扎实地掌握历史细节。立足于人教版教材内容的特点,教师在历史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给予学生更多的历史细节讲解,如此在较为宽泛的历史讲解过程中,使学生获得问题意识的发展。

以“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例,教材中为我们呈现了近代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等的变化内容。我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直接按照文本内容向学生讲述有关的知识,经过问题检测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参与中所掌握的社会习俗变迁内容远远高于交通通讯内容的掌握程度。在课后教学反思中我发现,造成学生这样学习成果的原因是,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针对社会习俗变迁的内容,我增加了一些图片,而对于现代通讯只是在照本宣科。该发现给了我教学启示,在今后的教学活动开展中,我重新对现代交通通讯该部分的内容进行了设计,利用“明伦”和留美儿童的故事增加历史细节,并在细节实讲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多媒体展示容闳乘坐游轮到美国求学的画面)画面中的这个人是谁呢?他是如何远渡重洋到达美国的呢?

学生:最早的留美儿童。他是乘坐“明伦”达到美国的。

教师:这些留美儿童乘坐的是名轮船,而不是帆船。那么,我国是在什么时候制造出以蒸汽为动力的轮船呢?这批留美儿童达到美国之后,你们觉得他们会看到哪些新奇有趣的事物呢?他们在看到这些新奇的事物之后受到了哪些启发呢?之后对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呢?他们的贡献对中国的发展有何影响呢?

在这样的教学中,利用历史细节内容,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使其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下,通过问题的思考、解决,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实现了知识与思维意识的协同发展。

三、训练历史思维,巩固问题意识

历史思维所包含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诸如形象思维、辩证思维、逆向思维等。其中,学生只有获得了辩证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发展,去问题意识才会逐步得到养成。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立足教学所需,利用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历史思维训练,使学生在训练活动参与中积极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基于此,我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往往会发挥教学启发的作用,以问题点燃学生的思维。

首先,我在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会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以“抗日战争”为例,在新知内容教学之后,我立足本课所讲述的重难点知识,向学生提出了这样极具开放性的问题:在抗日战争中,有的人觉得国民党对抗日持有的态度主要是消极的,其次才是积极的。有的人则认为,国民党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抗日,其次才是消极的。结合我们本节课所学的知识,选择其中的一种观点,运用所学解释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在这样的从不同角度看待统同一问题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不仅可以得到拓展,其可以在已有知识储备下,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探究,在问题解决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获得历史思维的发展。

其次,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大部分教师采取知识灌输的方式,引导学生就定论性的知识内容进行学习,如此以定论性的内容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针对该情况,我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会有意识地引入一些具有“学术争鸣”的范例,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进行质疑,从而促进其问题意识的发展。以“五四运动”为例,我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根据教材中的内容向学生展现了这样三种不同的观点: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学生需要在小组中,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对这三种观点进行验证,以此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出“五四运动”的性质。

再次,在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再是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参与中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而是要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提出更多的问题。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学生在教师的照本宣科下,对教师产生了极强的依赖,其往往无法自主思考、自主提问。

针对该情况,我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以比较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例,我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向学生讲述了该历史事实:1949年10 月1 日,新中国成立了;1956 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了。

在该历史事实的讲述中,学生自主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社会主义制度不是在新中国成立之日确立的呢?如此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在历史对比中自主提出问题,还可以在问题思考的过程中,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将其思维引向深入发展阶段,有利于其问题意识的养成。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以历史知识为载体,采取多样的方式,如设计趣味知识、刻画历史细节、训练历史思维等,以此使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探究,使其在扎实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获得问题意识的发展,为其历史核心素养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意识历史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