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
——以新时代大学生为例

2019-03-04王志强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核心

王志强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体育与艺术系,福建 厦门 36102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 6。处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任务,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一 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框架内,深入阐述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内涵,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列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方略,最重要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源泉,体现了我们党在意识形态和价值理论发展的新高度。

从内涵本质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从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价值准则三个层面可以体现。从国家层面来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高度统一;从社会层面来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反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特征;从个人层面来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贯彻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为伟大的“中国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彰显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

二 新时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问题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新时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一些问题,主要受外因和内因的共同影响。

(一)外因是新时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条件

1.经济全球化导致价值多元带来的挑战。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提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但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与国之间交往加深,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价值观相互渗透和碰撞,导致价值冲突,这种冲突在国内的表现形式就是价值多元,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普世价值”、资本主义腐朽观念的冲击挑战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近期中美贸易摩擦再次暴露了美国“贸易霸权主义”的真面目。近几年兴起的伴随着“移民热”“留学热”“海外旅游热”“购物热”现象出现的“崇洋媚外”的思潮冲击了爱国主义教育,这对新时代我国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2.国内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导致价值模糊带来的挑战。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中国梦”的经济基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物质条件越来越雄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7这对矛盾推动了国内深化改革和社会各阶层利益再分配,在再分配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本身的负面影响、社会收入调控机制的不健全以及全社会舆论导向失调等原因,引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功利化,导致价值取向的物质化;特别是矛盾凸显期的利益分配失衡、收入差距过大,冲击了原有的集体主义观念,触发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和价值观念的模糊,这给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3.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带来的挑战。据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3]。据笔者在所在工作单位对包括特别困难生、一般困难生在内的大学生,进行信息统计和问卷调查发现,共1 425名学生接受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 380份,有效问卷比例占96.84%,按四舍五入法统计得知:大学生中使用具有上网功能的智能手机率达100%,只通过手机终端接入互联网共有625名,占45.29%;通过手机机终端和计算机终端两种方式接入互联网共有741名,占53.7%;只通过计算机终端接入互联网共有14名,占1.01%。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和手机的普及使用既为大学生打开了看世界的窗口,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信息传播的内容看,世界各国一些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和色情、暴力、迷信、反动和邪教等不良思潮鱼龙混杂,宣扬“个人英雄主义”的美国大片在悄无声息中侵入了大学校园,造成了大学生价值混乱和行为盲从;从信息传播的方式看,立体化、交叉式的信息传播方式造成了信息的碎片化和多样化,阻碍了大学生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整体系和精神内涵。

4.家庭教育偏差导致价值弱化带来的挑战。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老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产生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4]当前,在我国许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对子女的学习成绩要求和期待很高,但对子女的价值观念教育和品德塑造重视不够,父母本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半知半晓,家庭教育的偏差和父母示范不到位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子女心中的主流价值地位。

5.文化有效供给不足导致价值虚化带来的挑战。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和舆论宣传工作,官方主流媒体在重点报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时政新闻的同时,也大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但由于宣传的形式、方式没有注意群体区分,宣传的内容和形式主要面向全体公民,针对大学生的宣传吸引不够,造成对大学生文化有效供给不足的局面;同时,近年来高校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延续着应试教育的教育导向,重视教学改革、教学条件设施改善,但忽视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导致大学文化凝练不深刻、校园文化建设滞后于大学生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育人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衔接不紧密。以上问题造成大学生在文化土壤中汲取有价值营养存在不足,导致主流价值虚化。

(二)内因是新时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

1.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挑战。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多数是接近2000年出生,自主性强,容易接受新事物,心理年龄滞后于生理年龄,正确的“三观”尚未成型固化,是非辨别能力较低,受外界因素影响的抗干扰能力较差。在外因条件作用下,这些特点容易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念多元化,对主流价值认识不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不足、情感认同不强、行为认同不实,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缺少内在动力,2018年厦门某高校发生的“洁洁良”事件就是一个真实的例证。

2.大学生群体之间的负面影响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的挑战。新时代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大学生群体之间交往加强,群体效应日趋明显,朋辈示范效应呈现正负两极分化。在数量结构上多数大学生由于心理、心智尚未成熟、生活经验欠缺,容易出现盲目崇拜、跟风现象,这种现象以负面影响为主,如崇拜“官二代”“富二代”,奉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容易出现恶性攀比、诚信缺失和道德失守等现象;大学生群体之间对价值观等深层次思想问题互相交流讨论不多,只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学校布置的思政课作业来完成,被动接受理论灌输,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行难以合一。

三 新时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18。”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遵循。

(一)强化教育引导,树立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5]。引导大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认知认同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上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和科学内涵;真学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抵制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和反马克思主义的谬论,明辨伪价值和错误思潮,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态度;“我们应尊重差异,包容多样”[6]1,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并不排斥西方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

2.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导向[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对大学生理论教育的新内容和首要政治任务,高校要及时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和进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的新发展、新内涵和新意义;创新理论教育形式,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决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碰到的思想困惑和现实问题,达到知行合一,从而在理论上彻底说服人。

3.坚持发挥“文化自信”的关键作用。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这就必须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关键环节[8]。高校要坚持文化育人,增加文化供给,用坚定“四种文化”自信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价值自信:通过学习国学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党史国史、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坚定“红色革命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校史、校训、优秀校友事迹和人文环境建设坚定“大学文化”自信。

4.坚持发挥“引路人”的主导作用。首先,高校教育者“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9]2,为大学生塑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象,以人格魅力赢得大学生认可;高校教育者在立德树人过程中要主动发挥主导作用,“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地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9],“遵循思想政治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10]”,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最后,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趋向,把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5.坚持发挥“网络育人”的熏陶作用。移动互联网已构成了民众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高度重视强化对移动互联网相关信息的投入力度[11]。首先,官方宣传部门和高校的宣传媒体要发挥“喉舌”作用,创新宣传形式,在内容上多宣传生活中的典型人物,特别是大学校园中的优秀学生事迹;其次,高校要有意识地从学生喜爱的教师和学生领袖中挖掘培养“思想素质高、政治成熟”的网络“大V”,鼓励他们经常在“朋友圈”、“抖音”中带头传播正能量信息,在潜移默化中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高校要培养一批网络政工干部和志愿者,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和舆情监控,构建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健康网络空间;最后,高校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终端媒体作用,借助党建e家、共青团“青年之声”、易班网和学校官方微信等平台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新闻,“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6]1

(二)强化实践养成,增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固化实效

1.构建实践养成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通过实践养成达到“价值养成”、实现知行统一的过程。引导大学生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在有意识的实践中体验个人的现实水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差距,将差距转化为动力,形成自觉行动;积极参加就业创业实践,学以致用,实现“专业学习”与“服务社会”的无缝对接,在就业创业实践中感受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标准,增强培育和践行的针对性[12]。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日常生活的教育和道德伦理的塑造,在生活中以实践养成培养社会公德、道德品质和人文伦理,“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6]1。

2.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自信是建立在对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高度认同基础上的一种高度自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生命力的生动体现[1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鼓励大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在深刻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建立自信,激发内在动力转化为行为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群体中个体与个体之间也存在差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大学生主体特点和价值观多样性;针对大学生群体效应,要扬长避短,发挥群体中的正面效应,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对群体中负面效应要及时监控引导,消除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不利因素。

3.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家庭做起[14],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大学生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的良好形象,减少负面因素对子女的影响,发挥阅历经验丰富的优势,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为子女提供帮助指导,解决子女在成长中的困惑,培养子女的家国情怀;大学生群体中虽然存在结构性差异,但也有思想成熟、追求进步的优秀朋辈,高校要通过评选“感动校园人物”“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等活动,挖掘大学生身边可亲可信可学的榜样,把仰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动的动力。

(三)强化制度保障,健全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规政策

1.党纪国法带动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被载入《党章》和《宪法》,党中央、国务院和相关部委颁发有关文件。大学生党员要在自觉遵守党纪国法的前提下,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为载体,按照“四讲四有”标准和“四个合格”目标,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群众起表率作用;普通大学生也要提高法治意识,从履行公民义务的角度自觉遵守国法、公德,加强文明修身和诚信规范,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高校必须“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策化的长效保障机制”[15]。高校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列入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议事范围,研究长效保障机制;健全以“校纪校规”为核心的刚性制度,要求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以“学分制管理”为核心的弹性政策,量化考核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表现,并建立过程监控和质量评价。

四 结束语

新时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任重道远,需要党和政府、社会、家庭、高校和大学生多方合力,从“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三个层面入手,“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才能顺利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目标。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