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的收入配得上你的精致吗

2019-03-01国馆君

37°女人 2019年2期
关键词:落地窗星巴克经济学

国馆君

过度的消费其实是种模仿

一个在广州工作生活的姑娘,月薪4000元,为了让自己省去坐地铁和公交的麻烦,她每天花60元钱打车上下班。

当然,也有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每天打车来回,虽然花费多,但这让她觉得,在广州这样一个一线城市里,活得很体面、很踏实、很精致。这种精致的感受,成本也很高,每个月光交通费就是1800元,占了她工资的近一半。

在一个中部省份的省会城市,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工资不算高,比当地的平均线低一些,3000元一个月。

他有个习惯,每天下午要喝一杯咖啡,而且必须是星巴克的,30元一杯。有朋友问他:“你的工资并不高,为什么不喝肯德基里的咖啡呢?那样更便宜些。”他说:“我就是喜欢手捧星巴克走在办公室里的感觉,它不仅是咖啡,更代表着一种生活状态,优雅、从容。”仅仅为了抓取到这种生活状态,即使是片刻,他也愿意付出每个月900多元的花费,工资的近1/3。

有个姑娘在深圳工作,8000元一个月,做广告行业,严格来说,工资不算高,果腹而已。

但是她花了4500元在市中心租了一个单间,精装修,有巨大的落地窗。透过落地窗,白天可以看见高架桥和人流,晚上可以看见霓虹灯和月亮。“我不是冲着这个房间来的,我是冲着这扇窗来的。”她说,每天下班回来,她坐在落地窗前,不喝红酒,只喝凉白开,也会有一种过着《我的前半生》里,唐晶独立而精致的生活体验。

这份体验,即使短暂而虚幻,她也愿意为之付出超过一半的工资,压缩生活的其他开支,做个月光族。

这些消费行为,看似都有理有据,实则已经超出了生活必需的消费。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称,这是一种模仿他人的习惯,而这种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商家用人社经济学引导消费

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人设经济学。

所谓“人设经济学”,就是商家捧红一个人,打造某种生活方式的“人设”,并不断向社会传递这种生活理念,让你在心底接受,并完全认可。然后就可以乖乖地让你掏钱了,并且你不会觉得这是商家的套路。相反,你觉得这钱花得正当,花得理直气壮。

“人设经济学”的另一个层面,是社交消费的崛起。很多人并不是为了生活在消费,而是为了社交形象在消费。

当你迷恋上某个“人设”之后,你就会自动代入,在潜意识中,把自己打造成那种“人设”,在朋友圈中展示出来。朋友圈中的你与现实中的你,完全割裂开来。你愿意为朋友圈中的那个你疯狂消费,去旅行、去购物,为了让那个自己更贴近想象中的“人设”。

你被你的社交形象反噬了,就这样,你的消费权被牢牢控制在商家手中。

回归生活,理性消费

日本生活家有川真由美倡导极简主义生活美学。

她讲过一个故事。去旅行时,她看到免税店里面有一件衣服,一下子就吸引了她的眼球。虽然和她平常的穿衣风格不一样,但这件衣服设计得很好。她试穿了一下,果然很适合她,也很好看。

可是出于消费习惯,她又开始思考:我需要它,还是我喜欢它。如果是我喜欢它,一个月后我还会喜欢它吗?考虑之后,她放弃了购买。因为她深知,这种风格的衣服于她而言,就是过过瘾,她的喜欢不会超过一个月。

很多人的购买行为,都是因为喜欢;但很多人的喜欢,都不会超过一个月。在她的故事里,我看到了理性消费的原则。真正的理性消费,只有一条标准,那就是依照生活所需,进行消费决策。唯有回归生活本质,才会让消费更加理性。

这里有4条购买原则,在购买一件东西时,先思考,再决定是否购买:

1.该物品是否为生活必需?

2.该物品如非生活必需,是否非常喜欢?

3.该物品如非常喜歡,喜欢周期会有多长?

4.如购买,下一次搬家,会带走它吗?

有川真由美说得好:“真正精彩的生活,靠的不是堆满房间的东西,也不是用之不尽的金钱。‘我经历过怎样的时光?我将要度过怎样的时光?对时间内涵的正确理解,才是舒心生活的关键。”

(摘自作者的微信公众号)

猜你喜欢

落地窗星巴克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作品五
全球最大星巴克里面到底怎样?
星巴克的成功与其独特企业文化分不开
开一扇落地窗,造一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经济学
落地窗前的生活
经济学的优雅
梦旅奇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