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别唱吧,美人》的演奏分析

2019-02-27唐嘉凌辽东学院

艺术家 2019年1期
关键词:尼诺夫拉赫玛前奏

□唐嘉凌 辽东学院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俄罗斯音乐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集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于一身,创作并演奏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涉及交响乐、歌剧、钢琴及声乐浪漫曲等众多领域。

浪漫曲《别唱吧,美人》(op4-4)写于1892年,是拉赫玛尼诺夫早期较有代表性的一首作品。歌词采用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诗词,这首抒情诗是普希金听格林卡弹奏了一首格鲁吉亚曲调后心有所触而作。

一、歌词大意

“别唱吧我的美人,别唱那格鲁吉亚凄凉的歌。这歌声使我重新回忆起另一种生活和遥远的海岸。哎你,又让我回忆起那残酷无情的歌声草原,黑夜和在远方月光下孤寂的少女。看见你我就会忘记那可爱命中注定的幻影。但你歌唱,那幻影又再次出现在我眼前。”这首诗生动地描述了一个美丽姑娘的歌唱,勾起了诗人对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的追忆。

二、曲式分析

全曲共50个小节,采用单三部曲式结构写成。其中,前奏与尾奏都使用了相同的素材,用一个芦笛般的富于东方色彩的格鲁吉亚曲调象征了诗歌中凄婉的美人形象。在音乐发展中,美人与诗人的形象巧妙地结合,使前奏与尾奏既塑造了音乐中的人物形象,又推动了歌曲的发展。此外由于前奏与尾奏的结构独立完整,并采用了首尾呼应,使得歌曲原本的单三结构变得更加庞大。曲式结构图示如下:

表1 浪漫曲《别唱吧,美人》的歌曲结构

三、旋律分析

歌曲的许多旋律都是围绕前奏与尾奏的素材展开的。在前奏中主要有三个音乐素材,一是高音声部中八分符点的节奏型和十六分音符的下行模进。二是中间声部中,两个旋律线条的半音性进行。三是低音声部中的持续低音。这三个素材贯穿于作品的始终,是歌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使得声乐与钢琴的衔接更加紧密。尾奏部分虽有变化,但写作手法与序奏基本相同,规模也保持一致。

四、音乐形象分析

《别唱吧,美人》的前奏与尾奏具有典型的象征功能,它用哭泣的音调象征了诗歌中凄婉伤感的美人形象,在音乐发展中它与诗人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音乐形象变得更加生动,图示如下:

表2 浪漫曲《别唱吧,美人》中的音乐形象

五、演奏分析

在序奏部分,需要平衡好各声部之间的音量关系,高音旋律层应清楚准确,注意符点音符的时值和十六分音符的连贯性。低音声部要保持声音的平稳性,不能有任何敲击性的声音,音量稍弱。由双手的大手指演奏的两个内声部,既要突出半音进行的色彩性,还要注意声部的层次,所以在声音的控制上相对难些。整个前奏应保持两小节为一个乐句,共分三次模进发展,音量渐弱。

在第9小节处,音乐形象发生变化,此时应注意伴奏织体及力度符号上的改变。在弹奏琶音织体时手腕及手臂要保持放松,注意双手的传递与连接。第13~16小节,声乐部分变化陈述了前奏中高音声部的材料,此时钢琴更多的是在做和声填充和背景烘托,要巧妙表现和声思维和高音的半音性,让声乐有更多的展示空间。三小节的间奏,音乐情绪变得有些激动,切分节奏及短促的装饰音都给音乐增加了动力。从第20小节开始,钢琴部分采用美人的旋律,它与声乐旋律形成对位,此时音乐的发展既要突出各自的旋律,又要强调整体的融合。第24小节后情绪更加不安,调式由之前的a小调变为d小调,但音乐材料基本没变。第30小节处,声乐在同一音高上做持续演唱时,钢琴不仅要用和弦的变换来增加色彩,更要通过强大的力量来烘托音乐的气势。再现部分从第35小节开始使用a小调,诗人又陷入了无限的回忆与伤感之中。值得注意的是,在第39小节处声乐隐藏了一条半音下行的线条,它是序奏中内声部半音下行的素材,而伴奏部分则运用前奏的写法。第43小节处进入尾奏,PPPP的力度符号也对演奏者的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别唱吧,美人》的完成,显示了拉赫玛尼诺夫在作曲技法上的巧妙与成熟。其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前奏与尾奏以及半音性的旋律,都代表着拉赫玛尼诺夫在创作上个人风格的形成。

猜你喜欢

尼诺夫拉赫玛前奏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浅谈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的创作风格——以《音画练习曲》Op.39 NO.9为例
传奇女飞行员“逃美”激怒阿富汗
探析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的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