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模式研究

2019-02-22杨广波

绥化学院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社团干部体育

杨广波

(厦门大学 福建厦门 361005)

高校体育社团既具有社团性,又具有体育性,其成立有助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心理素质的强化,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同时还有利于促进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从而有利于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型人才。随着我国“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的提出与普及,如今我国高校体育社团得到了比较迅速的发展。但是由于各地不同学校的发展情况不同,且不同地区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和物质文化差异,因此,我国高校体育社团在各个高校中的发展状况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现状[1]。

一、社团组织结构及其管理模式

(一)常规管理模式。高校体育社团是在校团委的直接管理下进行开展的,其中的全体组织通常是学生社团部成员,直接由学生会进行管理,其管理模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院级领导—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部—学生体育社团;另一种是没有学生会的参与,学生社团部直接由团委管理,即院级领导—团委—学生社团联合会—学生体育社团[2]。在该种管理模式之下,学生体育社团在制定管理法规与条例方面主要是根据本校的发展实际情况、学生的实际需求与情况,同时在遵循上级主管部门相关规定的前提下进行的。在其管理条例中,对社团的定义、分类、组建程序、经费管理、制度章程与奖惩办法等信息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然而,在学生社团的实际管理过程中,很少将大学生的体育社团真正纳入其管理体系中。因而,该管理模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由于体育社团的上级直属领导机构对于体育场地资源、体育教师资源以及体育经费资源等并没有足够的直接使用权,从而导致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体育场馆的利用率不够高,和体育指导教师缺乏足够的交流,缺乏足够专业的体育活动组织者与管理者,学生难以得到有效的指导和训练,这一系列的因素导致学生对体育运动缺乏足够的热情,从而不利于体育社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体育部与社团联合会结合的“双重管理”模式。体育社团主要强调大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提升,对技能具有比较特殊的要求,但是社团联合会在相关技术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通过实施体育部门与社团联合会相结合的“双重管理”模式,能够更加有效地弥补这一缺憾,在该管理模式之下,主要由体育部门安排分管领导对体育社团的一系列工作进行管理与指导,如体育社团的建设、规划、活动的组织、场地器材的使用、比赛的裁判与评价等。对于一些表现出色的体育社团,可以由体育部门进行重点培育,以形成该校的特色[1]。体育部门和校团委对体育社团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对于体育部门而言,主要承担着体育赛事的组织、大学生专业技术的指导与培训等工作,且拥有丰富的体育场地与器材等资源;对于校团委而言,主要在学生社团的组建、社团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健全、社团激励机制的完善以及大学生社团的强化建设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两大结构通过优势互补的方式各自发挥着其重要功能。学生体育社团既属于学生社团,同时又属于专业性的体育社团,所以,站在科学管理的角度上看,学生体育社团在组织关系方面由团委进行管理,在业务关系方面则是由体育职能部门进行管理的,因此这是一种双重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只要分工明确合理,就非常有利于促进高校体育社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该模式也是当前我国高校体育社团的主要发展模式[3]。

(三)课外体育俱乐部管理模式。课外体育俱乐部管理模式是在体育教师群体的指导下,通过体育运动的方式,组织爱好专项体育运动的学生所进行的课内外一体化单项体育俱乐部课程模式,该模式主要以选修学分作为杠杆。这一模式能够解决我国高校传统体育社团模式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场地器材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但是目前我国高校体育社团的这一模式还处于初级发展的阶段,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二、社团干部管理模式

(一)干部产生模式。王崇鑫等人对我国社团干部产生模式作出了一定的研究,并总结出如下几种模式:一是直接任命模式,也就是由体育社团的上级领导在社团成员中直接进行选派,以担任学生干部职务,但是这一模式具有很多弊端,因而如今已经渐渐被淘汰。二是聘任制模式,即体育社团与学生之间通过聘任并签订双方合同的方式来选拔学生担任干部职务,该合约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应,合同双方是在法律的监督与保护之下各自履行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如果合同期满,双方可以协商继续合作,也可以解除合作关系。但是,这一模式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变相的任命制模式,由于大学生干部的任职期限是由其学期或者学年时间决定的,一旦“毁约”,该合同中的各项惩罚制度难以对大学生造成实质性的威胁,所以,这一聘任制度在高校体育社团中难以发挥出真正的作用。三是选任制模式,即有“法定”选举人对特定的学生候选人进行投票选举,最终所选择的学生干部主要由选票结果进行决定。与前面两种干部产生模式相比,该模式是当前我国高校体育社团中用得最为普遍的学生干部选拔方式。选任制主要有两种竞选模式,即自由竞选模式和提名竞选模式。其中,自由竞选模式具有多方面的弊端,主要表现为该模式在理论上强调选举的民主性,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具有较大的难度;提名竞选模式指的是上级组织根据相应的程序,首先在职务申请人中提名比应选人数多的候选人,其次由选民进行差额选举,最后,谁得到的票数最多且超过一半的人即为学生干部。该模式是当前我国高校体育社团中使用最为普遍的干部竞选方式之一,既具有民主性,又具有集中性,既能够符合上级组织的意向,又符合选民的心理倾向,同时选举操作简便、花费成本较低,而且还能选拔出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生干部[4]。

(二)干部培养激励制度。体育社团的学生干部培养激励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体育社团的相关负责人进行培训的制度,高校体育社团联合会每年都会以各种方式对体育社团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一定的培训,主要有优秀社团经验介绍与团委领导报告等方式。二是对体育社团的学生干部进行培训,并将其作为学生会干部培训计划的一部分内容,主要由联合体育职能部门进行组织,其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方法以及工作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培训。

三、社团指导教师指导模式

(一)常规模式。体育社团的指导教师在高校与学生社团之间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主要负责学生体育知识的传授、体育技能的指导、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等工作。然而目前尽管我国大多数的高校体育社团都有体育教师进行指导,但是仍然有很多体育指导教师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其原因主要在于体育职能部门与学校团委缺乏足够的交流与沟通,使得指导教师缺乏足够的社团活动指导工作,从而也难以真正尽到自己的责任。这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高校体育社团在成立初期,对体育指导教师的名单进行上报时,并没有提前得到体育教师的同意和认可,这就使得体育指导教师在指导工作中缺乏足够的积极性;二是体育教师的指导工作缺乏足够的经济报酬,属于一种义务劳动,因而缺乏足够的积极性。

(二)导师制模式。导师制模式要求高校相关部门对体育指导教师构建出一套专业完善的管理体系,体育指导教师对于体育社团的指导工作并不只是兼职,同时还应该与其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相结合,并给其各项工作以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建立一定的奖励与约束机制,以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

四、社团活动组织模式

高校体育社团活动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常规模式,在该模式下,学生社团在场地器材与经费等方面缺乏足够的使用权,在每次举办活动时,都要向上级部门申请、汇报,只有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准后,并从上级部门那里获得一定的经费,才能开展体育活动,学生体育社团经费有限、权力不足,所以其开展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二是社团活动项目化管理模式,该模式指的是体育社团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通过科学的方法对体育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控制与协调,以实现其活动的开展目标。在该模式下,体育社团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主要有五个步骤:前期策划、活动立项、活动实施、活动控制与结束活动。在该种模式下,体育社团内的组织分工更加明确、职责明确,且在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有一定的创新。另外,该模式还要求对社团成员的参与情况进行总结与评价,充分体现了对成员个体能力与价值的重视,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三是体育社团活动联办模式,该模式要求体育社团与社会企业合作,进行广告宣传并吸引赞助商赞助,从而增加资金引入渠道,同时还要求社团与其他学校、班级进行合作,实现联办制。该模式还要求体育社团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策划能力与管理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体育社团干部的综合能力。

五、社团建立和发展模式

(一)创建模式。高校体育社团主要有三种创建模式:一是学生自发创立模式,即由某项体育项目的爱好者向校团委申请,经过校团委的批准之后,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成立的规模大小不一的单项体育社团。该模式在成立初期,由于发起者缺乏足够的经验与理念,具有较大的盲目性,且传承性不强,因而难以得到可持续的发展。二是由体育部门带头创建的模式,体育部门选择那些教学效果好、受学生欢迎程度深、师资力量强的体育项目,并通过体育俱乐部的形式,以选修学分为杠杠,组织爱好该专项体育运动的学生群体所形成的体育俱乐部模式,该模式具有较大的历史传承性和充足的物力与人力等资源保障,因而具有比较雄厚的发展基础。三是联合创建模式,该模式即通过与社会企业相结合的方式来创建体育社团,这样一来,能够更好地解决体育社团发展的经费、场地器材、训练指导等资源不足的问题。

(二)发展模式。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放任式发展模式,即学校赋予体育社团足够的自由,对其日常的一切事务与活动放任不管,完全由社团自己进行管理与发展,该模式使得体育社团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容易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宏观调控与引导,容易出现不同社团在场地器材等资源方面进行不良竞争的现象,因而不利于体育社团的良性发展。二是体育社团品牌化发展模式,即体育社团通过合理规划的方式,推出独具特色的优秀社团,打造出“明星社团”,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社团文化,塑造良好的社团形象,增加社团成员的自豪感,保证社团能够维持稳定的发展规模,与此同时,一旦形成社团品牌,还有利于增加社团在社会中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从而有利于其健康可持续性发展[5]。三是错位竞争发展模式,该模式主要是高校为了避免社团之间出现不良竞争现象,在对体育社团进行宏观管理与协调的过程中,对体育社团进行错位竞争的引导,具体体现在社团性质类型、活动方式、经费筹措方式、社团文化取向等多个方面的错位[6]。

猜你喜欢

社团干部体育
缤纷社团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2016体育年
K-BOT拼插社团
我们的“体育梦”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