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绥化市寒地黑土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探究

2019-02-22王文刚

绥化学院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绥化市寒地黑土

赵 晶 王文刚

(绥化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一、绥化市寒地黑土文化数字化建设现状与突出问题

所谓寒地黑土文化,这里指的是植根于我国东北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源于深厚的东北民族、民间文化,经过数代寒地黑土人的传承、发展和创新,现已成为以东北民间艺术、民风民俗、民间饮食、民间宗教、革命传统、文物遗址及自然景观等为代表的地方特色文化,主要载体包括书籍、图片、光盘、磁带、实景实物、传承人等。绥化市地处东北寒地黑土核心区,下辖1区9县市,人口570万,共有31个少数民族,其中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人口较多。在长期相对比较封闭的历史发展中绥化市积累了众多的寒地黑土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尤其是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形状、色彩、图案、动作、表情等艺术形式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美感享受,成为寒地黑土地域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缩影。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目前绥化市及其下辖区县市有关寒地黑土文化数字化开发利用主要体现在区县市政府官方网站,为宣传寒地黑土文化制作发布了一些数字文件,如图片、视频等;以及各地文化馆、博物馆和部分旅游景区为宣传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及推销寒地黑土特色文化产品制作与播放了少量的数字视频等。如绥化市博物馆为向外界介绍和宣传本地古生物稀有物种猛犸象,特设专门数字展台,还原猛犸象生活图景等。尽管绥化市对寒地黑土文化现已开启了数字化利用的进程,但数字化建设水平仍然偏低。目前,绥化市下辖区县市图书馆建设无网站多、无资源多、无平台多。当前只有肇东市图书馆、安达市图书馆和明水县图书馆设立网站,其他六区县市尚未开通网站,而这三家已开通的网站,页面设计简单,栏目较少,且有的栏目设置不够恰当和准确,如肇东市图书馆网站主页栏目包括:网站首页、师资力量、科学研究、图书资料、教学管理、学科导航、局史馆和48小时滚动等八个栏目,其中的师资力量栏目设置就明显与其公共图书馆的属性不相符。此外,网站有栏目或数据库,但无资源情况较严重。笔者经过调研发现仅明水县一家图书馆对当地历史与县志文献进行整理入库,且数量较少,长期未更新。由于无网站、无资源最终导致无平台资源可利用,不仅使绥化市下辖区县市用户很难在当地图书馆获得有关寒地黑土文化的信息服务,而且由于馆际间未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使用户通过互联网跨界获取资源同样困难。最后,对绥化市唯一一所省属高校绥化学院图书馆来说,尽管近年来为适应当地经济文化建设需要,该馆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寒地黑土文化资源,建立了寒地黑土资源数据库,但这些文化资源目前由于某些原因(如未加入高校CALIS馆际互借系统等)仍达不到对外共享,仅能内部利用,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绥化市寒地黑土文化数字化的建设进程。

目前绥化市寒地黑土文化数字化产品除制作技术要求低、用途范围小的一般在当地制作外,其他技术难度大,使用规格高的基本交由国内一线城市的专业数字产品制作公司完成,主要原因就是有关单位缺乏数字技术人才。如安达市图书馆现有馆员22人,建馆50多来至今尚未有图书馆数字化专业人才,其他区县市图书馆情况基本相同。而绥化学院图书馆虽然数字化建设进程走在全市最前列,但现今40 多名馆员中,也仅有1人是图书馆数字化专业方面的人才。这种情况必然会严重影响绥化市对寒地黑土文化资源数字化开发利用内生能力的生成,进而延误数字时代对寒地黑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利契机。

资金是寒地黑土文化数字化建设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不管是前期的数字化建设硬件设施筹备及其他相关工作,还是后期数据库的建设与维护,数字产品的开发与利用都需要一定的经费。如寒地黑土文化数字化过程当中使用的扫描仪器、大型数字化处理设备等都需要大笔经费,此外数据库建设中有些项目,甚至数据库的整体建库工作都需采用外包方式保质保速完成,也需要高额经费投入。目前绥化市及其下辖区县市的文化单位经费投入都较有限,一般情况下投入的经费往往先用来满足本单位的“生存需要”,如修缮馆舍、购置必要的办公设备及从事必要的社会活动,较少再有富余资金从事数字化建设工作。因此,很多文化单位对寒地黑土文化的数字开发利用还未能成为常态化的工作,以至与寒地黑土文化数字化建设相关的标准、政策、规定至今尚未出台,相应的监管措施也不够到位。

二、绥化市寒地黑土文化数字化建设对策

(一)国内外特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与经验。

1.国外理论与经验。国外发达国家因数字化进程起步早,目前该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已较为成熟。其中理论研究较有代表性的成果如:哈佛大学学者提出的特色文献数字化决策“八前提”,包括数字化后能否提高利用率,是否有足够经费支持等等;[1](P28-30)美国国会图书馆为实施“美国记忆”工程而提出的数字化政策与方法要突出保藏和利用两个要点,该理论构想影响了后来许多国家数字图书馆发展规划;以及加拿大政府提出的多部门(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协作数字化保护理论。[2](P9)实践经验方面较有代表的做法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中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数字化开发与保护方面,不仅建立了“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而且着重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深入居民生活、服务社区;[2](P9)法国政府为维护法国历史文化记忆的数字化生存与发展,不仅亲自投入大量资金而且还号召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和个人等投资协同启动了“投资未来”的文化数字化规划;[2](P8)意大利中央政府通过特别设立的意大利图书目录学情报中央学会等部门,开展文化资源的登记、整理等工作,为意大利文化资源数字化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2](P7)

2.国内理论与经验。尽管国内特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3](P9-13),但有关理论研究却在不断深入,如:卓么措提出民族文化数字化的价值取向关键在于是否保持了文化的本真性、原生性、活态性。[4](P95-96)谭必勇等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根本宗旨是为了维护其长期保存与利用,数字化能够为数字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源、技术与服务支撑。[5](P71)经验方面较有代表性的案例,如张红扬以北大港大两馆联合建设“北京历史地理数据库”项目为例提出了联合和协调馆外资源并加以综合利用可以有效实现特色文献数字化合作共享;[6](P67)西北部湾沿海高校图书馆特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为例提出了加强资源收集、丰富数据库形式,加强人才培养,加大共享力度可有效提高高校图书馆特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水平。[7](P65-67)

(二)绥化市寒地黑土文化数字化建设基本对策。

1.建设寒地黑土文化数据库。绥化市寒地文化数字化建设首先应关注数据库建设。当前,数据库建设的技术水平已从摄影、记录和采访等简单的技术手段发展到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web3D技术、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全息拍摄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录音录像技术、动作捕捉技术、数字叙事记录手段等对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开发和利用。尽管绥化市数字化建设起步晚起点低,但笔者认为寒地黑土文化数据库建设应当尽量克服各种困难,多创造条件瞄准当前高端数据库建设标准发力,避免低端重复建设难以适应数字技术迅速更新带来的“数字化风险”,从而影响寒地黑土文化数据库可持续开发利用。此外,寒地黑土文化数据库建设虽重视技术但还要避免流于技术形式,忽视文化内容。寒地黑土文化数据库建设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条途径与各级政府、各类信息机构、科研院所等进行信息交流或走访名人、专家、学者及地方文献收藏家,充分挖掘寒地黑土传统技艺、民间艺术、民间庆典、其他文化遗产信息并充实到自建数据库中,而后对收集整理的图书、古籍、手稿、期刊、报纸和影像等资料,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处理,建立多种形式的专题库,如民间艺术、民俗民风、革命传统、旅游资源等专题库。

2.搭建寒地黑土文化资源共享平台。文化共享是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发展与文化资源优化配置的共同需要。通过文化共享可以有效消除不同地区获取文化信息资源上的不平等,提高文化资源利用率,更好地发挥文化资源的利用价值。而实现文化共享的重要前提就是搭建文化资源网络共享平台。基于绥化市寒地黑土文化资源网络共享平台框架基本未搭建的现状,为使本地寒地黑土文化资源尽快便捷地得到宣传与利用,笔者认为可先搭建域内共享平台,即绥化市及其下辖区县市有关文化单位、文化团体、文化企业、民间文化组织及个人等利用网络建立寒地黑土文化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开发专题数据库、特色网站栏目、微博空间等共享文化资源和进行对外宣传;而后可由市县区政府文化部门主导广泛搭建域外共享平台,即与绥化市外部有关寒地黑土文化建设的单位或利用国家地方有关文化建设的政策建立寒地黑土文化外围共享平台。如黑龙江省图书馆开发建设了寒地黑土数据库,其中包括黑土文化、红色旅游、艺术精髓、少数民族非遗、北大荒版画等专题库,[8](P17)绥化市各级图书馆以及其他文化单位可利用自身掌握的寒地黑土文化资源与其建立共享平台,扩大本市寒地黑土文化宣传与利用空间;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在推动民间剪纸艺术数字化展示方面目前作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9]可借此机遇与之合作,利用数字技术共同开发绥化市民间艺术——海伦剪纸,促使海伦剪纸创新升级,获得更多的发展前景。再如2002年以来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内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文化资源陆续被纳入该工程建立的数字文化展示平台,绥化市可借助该政策机遇大力开发本地寒地黑土文化资源,利用国家级数字化平台扩大宣传寒地黑土文化。总之,搭建寒地黑土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就要充分打破社会各界文化资源利用之间的壁垒,坚持合作共建、开放共享原则,力争建设惠及整个东北寒地黑土地域的特色文化资源大数据库。

3.培养寒地黑土文化数字化建设人才。当前数字人才日益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拥有专业数字技能人才的需求正在急剧增长,其中初级数字技能人才需求量日益增长,具备数字技术与行业经验的跨界人才已经供不应求。[10]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寒地黑土特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人才不仅要熟悉和掌握本地寒地黑土特色文化的具体情况,包括基本常识、技艺、技能等,还要掌握一定的数字技术。笔者认为绥化市寒地黑土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人才培养可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培养模式。“请进来”即是将省内外的艺术家、工艺师、文化传承人和数字技术专家学者等聘请到绥化,为本地培养文化技术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走出去”即是把绥化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建设者如望奎皮影戏、绥棱黑陶、肇东版画、海伦东北二人转和兰西挂钱等的从业人员选送到省内外进修,不仅继续完备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数字化技术,从而为推动这些行业数字化发展积累人力资源。

4.增加寒地黑土文化数字化建设投资。特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文化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层次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需要多方力量合作才能达到预期目标。目前发达国家,特色文化资源建设(主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资金的来源主要是政府、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和志愿者个人等多方参与供给。而我国这方面的建设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的直接投资,其他渠道资金来源十分有限。绥化市虽地处寒地黑土地域核心区,资源丰富,但至今仍是“大农业、小工业”的农业大市,经济发展较为滞后,政府文化建设投资较为有限。根据这种情况,笔者认为绥化市寒地黑土文化数字化建设资金来源除政府提供外,首先应坚持利益共享、责任同担的原则,对本地寒地黑土文化数字化后能够获得直接或较大利益的企业、社会组织、文化传承人、拥有者进行宣传教育,争取这些单位和个人的资金支持;其次积极利用国家省市等文化发展政策、文化建设工程的帮扶机遇、争取资金支持;最后还要充分发挥本地各类文化机关协同管理、共助寒地黑土文化数字化建设的公益服务职能。如绥化本地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均属非赢利性的文化事业服务部门,绥化市政府文化主管单位可通过协调这些部门,对寒地黑土文化数字化建设中使用到的资源由这些部门免费提供或“无偿服务”,从而节省建设资金。

三、绥化市寒地黑土文化数字化建设建议

(一)利用与保护结合。寒地黑土文化资源数字化利用与数字化保护密不可分,两者互动发展。数字化开发利用以寒地黑土文化资源体现原生性、民族性、地域性价值为前提,而数字化保护则以最大限度体现寒地黑土文化资源真实性为目标。在寒地黑土文化数字化建设中首先要对利用前景广,但保护力度差的特色文化资源,通过音视频等数字化技术进行重点保护。如绥化部分少数民族流传的口碑文献是本市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的一大亮点,但近年来随着口碑文献传承人逐年谢世,口碑文献口头讲述遇到了极大困难,为此要通过音频数字转换技术保存这些珍贵的口碑文献原有的音质、音效或生成口碑文献传承人的原声讲述。其次,对寒地黑土特色文化资源尤其是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建设中,要运用法律法规如《中化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著作权法》等加强产权保护,避免传承人利益受到损害或原生态文化产品被随意更改及其完整性受到破坏。

(二)技术与文化融合。当前,国内一些地方在特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中存在重“器”轻“道”的现象,即注重文化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忽视其内在的文化意义。[11](P7-9)实际上数字化的本质是一种技术手段,其利用前提是对文化资源保真的基础上,尊重文化资源的内涵与基本特征。[12](P77)所以,寒地黑土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需要坚持技术与文化相融合的原则,建议绥化市在寒地黑土数字化建设中一是要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寒地黑土文化资源如某些传统工艺流程、民间舞蹈等原貌展现给观众,并通过数据分析等手段揭示寒地黑土文化资源传承人、表演者的心理活动与创新之处(这个目前技术标准和难度都很大)。二是要充分提供寒地黑土文化传承人、拥有者及表演者深度参与寒地黑土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中有关数字化服务、数字化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话语权。这样能使寒地黑土文化传承人、拥有者及表演者逐渐增强对数字技术与当地文化融合效用的认可度,从而更好地完成寒地黑土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工作。

结语

东北寒地黑土核心区绥化市寒地黑土文化数字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当前可采取的对策包括建设特色文化数据库、搭建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培养数字化人才和多方筹集数字化建设资金等,尽可能做到数字化利用与数字化保护相结合、数字技术利用与寒地黑土文化相融合。事实上东北类似绥化市寒地黑土文化数字建设情况的地区目前还较多,而利用数字技术开发这些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对当地文化事业发展以至对开发利用东北特色文化资源,增强东北数字文化产业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期望通过绥化市寒地黑土文化数字化建设的研究,对当前东北特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事业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猜你喜欢

绥化市寒地黑土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添加木本泥炭和膨润土对侵蚀退化黑土理化性质的影响*
基于Sentinel-2遥感影像的黑土区土壤有效磷反演
“我”的说明书
基于寒地公园适老化需求的研究——以长春为例
寒地黑土无公害水产品健康养殖发展思路
童年趣事
夜空
我国寒地中小学教师体质及骨密度调查研究
绥化市粮食局 强化地方储备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