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维育人”视野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之道
——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9-02-21罗培红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工匠培育育人

罗培红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龙岩 364021)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引导企业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增强产品竞争力。”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此之后,工匠精神迅速得以全方位的演化与传承。2019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把高职教育摆在了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因此,作为高职院校育人的根本宗旨应当落实于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与素质的提升,铸造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成为职业教育的灵魂,提升学生的核心素质。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于2017年先后推出 《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细则》、《班主任实施办法》和《全员育人训导师制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构架起学校辅导员、班主任、训导师“三维育人”制度体系。“三维育人”体制的制定既顺应党和国家对高校立德树人的期待,是对全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有力贯彻,也是对根植中央苏区的高职院校育人品牌的深入探索,是学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培育大国工匠型人才的重要举措,为闽院创建独具特色的高职育人品牌奠定了良好的开局。

一、“三维育人”体制与“工匠精神”的新内涵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坚持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导向,贯彻落实“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培养”的教育理念,提出以辅导员“思政教育”为核心,班主任“集体主义教育”和训导师“个体关爱”为两翼的“三维育人创新体系”。学校每200名学生配备一名辅导员,新生入学每班配备一名专业老师担任班主任,每个宿舍由一名在编老师对接担任训导师,与学生组成临时家庭。辅导员注重学生思想的引领和日常事务管理;班主任侧重班级的学风、班风建设和专业的指导;训导师则是以家长身份无微不至关心家庭成员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等状况。从“三维育人”制度设计看,辅导员、班主任和训导师三者职责定位清晰、界限鲜明,在学生工作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又能相互补充相互配合,为学校“培养一技在手现代阳光工匠”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工匠精神作为工匠必备的优良品格,其中蕴含了敬业、精一、执着、创新的核心内涵。“工匠精神”培育就是要让学生在思想层面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价值观,确定正确的目标方向和成才观念,为打造卓越工匠奠定思想的基础;在心理层面要培养静心、专注、耐心、投入的优秀心理品质,以及培养及时迅速的觉知力、敏锐的感受力和融会贯通的领悟力,使未来工匠能学习专注、精一、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学习并掌握优秀工匠所需具备的多领域知识并能融会贯通地整合运用,创造出杰出的作品;在行动层面,培养工匠知行合一、真知笃行、意志坚定的实践精神,在刻苦的技艺磨练和百折不饶的探索中升华自己的工匠水平;在身体层面为未来的工匠生涯奠定强健的体魄。未来工匠若能从上述四个方面锤炼扎实的技能,涵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意志行动能力,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修炼、精进,就能淬炼卓越工匠所需具备的内在心性,最终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价值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二、高职院校塑造工匠精神的意义

早在古代时期,工匠精神就已经被创造出来,“梓庆削鐻”、“庖丁解牛”就是我国古代工匠精神的写照。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大变革的当前,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职业教育就必须要尽快做出相应改变,竭尽所能地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快加深“工匠精神”的培育,加速加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面对现阶段的教育改革趋势,高职院校有必要秉持工匠精神,对于工匠精神的实质与精神内涵着眼于全面加以传承。针对高职院校来讲,培育工匠精神体现为如下的重要价值:

(一)符合高职院校的育人宗旨

现阶段各个行业都在面对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以及经济转型带来的压力,为了更好的应对竞争与压力,作为企业就是要致力于引进综合素质高的新型人才。因此,塑造工匠精神在本质上构成了高职院校最为关键的人才培育宗旨。与此同时,高职学生本身也应当能够拥有多层次的工匠精神,在这其中涵盖了处理各项平日事务的基本能力、日常工作态度、学生自身拥有的职业精神以及创新意识。在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也应注重人文素质、身心素质的培养。通过上述的举措,高职学生在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时将会拥有相对更强的适应性。

(二)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在全球充当着“世界工厂”的角色。虽然我国企业目前在许多产品品质上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在制造业,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其背后所折射的,又恰恰是基础制造业优质技术人才——大国工匠的缺失,以及制造企业管理中工匠精神的缺失。“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就是政府决心要让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当前高职院校的任务不但要培育“能工”,更需要培育“独具匠心”的巧匠,培养学生们锐意进取的自主创新精神。由此可见,重塑工匠精神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一项艰巨而迫切的任务。高职院校当前亟待塑造高素质高水准的各学科专门人才,确保为企业输送具备工匠精神的优质人才,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转型。

三、“三维育人”体制机制下,工匠精神培育之道探析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工匠精神对于自身培育人才的价值与意义,因此也在全面着眼于工匠精神的传承。但是与此同时,当前仍有较多的高职院校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针对工匠精神仅限于表层的传承,但却并没能深入工匠精神的根本宗旨。当前,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正积极探索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在“三维育人”体制机制视野下,针对工匠精神的培育之道可做以下几点探析:

(一)转变认识,在改革育人实践中贯彻工匠精神

从全国现状来看,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高职教育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在树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发展观念,架构“三维育人”体制机制的实践中,进行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探索,是为了培养新时期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这就需要全校师生要转变固有的认识,工匠精神的培养不是靠辅导员、靠思政老师就可以的,而是要全校师生共同参与;也不是片面关注在校生的未来就业,而没能将工匠精神真正渗透于平日教学与实践。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只有从源头上实现了针对当前认识的显著转型,才能全面着眼于塑造并且传播工匠精神。

在实践中,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意识到工匠精神具备的深层次内涵,对于工匠精神的宗旨与核心予以深入挖掘。全校师生有必要明确,工匠精神的全面塑造并非能够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历经相对较长的进程。作为辅导员要注重学生思想的引领,培养他们正确的思想信念和价值观;作为班主任要注重学生团队精神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作为训导师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从日常细节着手培养学生的匠心品质;学校要从思想到心理到行为到身体层面关心、引导学生们如何来淬炼心性,达到塑造工匠精神的目的。

(二)创建良好的匠心人才培育氛围

工匠精神的全面营造不能够缺少良好的校园氛围,因此在目前的现状下,高职院校就需要更多侧重于塑造全方位的人才培育氛围,通过运用文化感染的途径与方式来实现工匠精神的逐步传播。在“三维育人”体制机制视角下,学生要完成智能发展、心能(兴趣爱好)发展、构建人际关系、确立人生信念四个方面的发展任务,这就需要学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素质活动和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在当前的高职校园建设中,高职院校有必要让同学们明晰工匠精神具备的内核,如何来使自身在发展四个方面的任务时能更好的融入工匠精神,确保将工匠精神与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岗位实践紧密衔接在一起。只有做到了上述转型,高职院校才会拥有更为优良的人才培育氛围。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一直在致力于开设多样化的产品设计大赛、学生技能竞赛、创业大赛、企业参观与实训以及其他多样化的日常实践活动,以此营造优良的工匠精神培育氛围。学校在去年试点开设了《匠心培育》实操课程,通过专注力训练、团体辅导、舞动静心及传统静功等模块进行工匠精神培育的教学实践。通过学生的问卷反馈,教学取得了促进“专注力提升”“学习效率提高”“保持积极平和心态”“自我觉察能力提升”“身体协调性增强”等教学效果。学校通过运用上述的实践教学举措,从根源上实现全方位的校园氛围创建,从而让同学们都能真切感受到工匠精神并非十分遥远,而是与平日学习生活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在此前提下,学生本身也将会呈现出更高层次的进取认识,对于自身现有的某些认识误区予以自觉摒弃。

(三)优化师资素养,秉承育人初心

师资素养对于塑造工匠精神来讲应当是不可缺失的,为了实现针对当前现状的整体改进,高职院校还需更多侧重于培育综合性的优良师资队伍,通过运用全方位的筛选措施来显著提升师资水准。这是由于,高职教师是否拥有工匠精神,其在根本上关乎高职教学育人的成效性。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动员全校力量构建“三维育人”体系也是对全校老师在个人素养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人师表,身正为范,真知笃行,严格自律,知行合一,言传身教,爱生如子,这些都是老师们要具备的基本品质。“把学生当成孩子养”“一切为了学生”,学校近年来非常注重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教师的道德素质比专业素养更重要,热爱教育事业、关心爱护学生,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也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在教师节全校大会上学校针对评选出的“匠心教师”进行了特别的表彰,鼓励全体教师向他们学习。此外,学校还鼓励教师借助日常培训的途径与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鼓励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把工匠精神带入到自身的实践与教学之中。

同时,全面培育工匠精神也要摒弃潜在的功利心态与浮躁情绪。工匠精神在根本上意味着一丝不苟,因此如果局限于相对较窄的功利性视角,那么很难真正体悟出工匠精神蕴含的实质。首先,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保持“初心”,匠心育人。在此基础上,指引学生摆脱浮躁心态以及功利心理带来的各种困扰,引导他们更多地向“内”看,对自身有更深的觉察与了解,明确自己的目标与任务,把工匠精神融入到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来,通过匠心的培养来净化心灵并且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结 语

“工匠精神”深刻阐明了职业教育在新的历史阶段的新使命,是对职业教育历史任务的重新定位。作为迈入“中国制造2025”新时期的专业技术人才,高职学生有必要体现出优良的专业及综合素养,同时还需更多侧重于自身能够达到的实践创新能力。因此在“三维育人”体制机制视野下,闽西职业技术学院要想创建独具特色的高职育人品牌,在平日教学以及其他实践中需着眼于归纳培育新型匠心人才的珍贵经验,在此前提下服务于工匠精神的全方位传承。

猜你喜欢

工匠培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90后大工匠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工匠赞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