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网络“微”媒体视域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研究

2019-02-21陈云玲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微信大学生

陈云玲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宿州 2341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师生获取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高校新的思想文化宣传和斗争阵地,大学生每日必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成为生活的新常态,这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尤其是“微”媒体的传播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产生着广泛的影响,无论是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还是身心特点、发展规律、价值认同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几乎都在玩抖音、开微博、聊QQ和刷微信等。网络“微”媒体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关乎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与未来,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意识形态的安全与管理更是处于风口浪尖上,各高校必须向网络阵地抢夺意识形态的“制脑权”。

一、网络“微”媒体的特点

网络“微”媒体主要是可以简单的进行一些信息的交流和应用,其中比如微博、微信、QQ等。和以往的大众媒体相比,“微'媒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信息主体的泛化

和传统的报刊、杂志等大众媒体相比,网络“微”媒体的发言更具自主权、门槛较低,每个人只要下载APP输入登录账号和密码之后就可以有发布信息的权力。信息的发布与年龄、职业、身份和地位没有关系,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在网络媒体中人们可以主动的参与其中,随时随地对信息进行发布、转发或评论,比如:人们可以注册微博账号,在微博上写下自己当下的心情、评论别人的微博,在抖音上可以上传微视频,根据自己的习惯来进行拍摄,拍出自己喜欢的短篇,信息的主体更加广泛,不再受到限定。学生在各种聊天APP、公众号等发表的所有言论,因为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不必受到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限制。在这里他们可以拜托各种束缚和限制,充分享受到精神上的自由、平等和奔放。这种“自由”是吸引年轻人沉迷网络的主要原因。

(二)信息内容的零散化

和传统的媒体相比,二者的传播方式不同。传统媒体时代具有一对多、点对面的传播方式,而网络“微”时代的传播方式展现出了交互性传播和分众化传播的特点。传统媒体由于信息内容较多,往往受时间、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的限制,传播内容渐渐失去了大众市场。但是”微”媒体可以通过碎片化、零散的信息进行传播,可以以微视频、短新闻、图片甚至表情包的方式进行传播。比如发布者当时的心情不好,可以用一张阴雨天的图片来表达自己当下的心情。信息内容可以是简短的或者是一句话、一个表情,人们可以在排队买东西的时候随时登陆微博、微信,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可以浏览到不同的信息。

(三)信息传播的即时化

网络“微”媒体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整个传播活动更加具有一定的“去中心化”,网络传播的方式更加简洁。比如:某明星出现了绯闻、某人在国外旅游,微博粉丝就会针对明星事件,在短时间进行几何式的传播,在微信朋友圈中人们可以把自己旅游的照片发上去,瞬间就会发现圈内好友对其进行点赞和评价。尤其是一些紧急事件或者是特定的节点上,网络“微”媒体更加体现了这一特点,比如:2019央视春晚承包新浪微博的热搜,引发网友纷纷评论:这是大型带货现场。新浪微博春晚相关内容阅读量达63.44亿次,观众踊跃地大小屏互动,纷纷参与“幸福又一年”新媒体行动,视频播放总量达到247亿。不少网民表示,央视春晚成为了除夕夜至今的热议话题。

(四)信息特点的生活化

在网络“微”媒体中更具生活化的特点,人们关注的事件更加倾向于微观化、碎片化和生活化。比如:近期网络上比较火的菜棚哥,他在种菜的过程中模仿很多歌手的声音,上了热搜。在网络“微”媒体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人们在微信朋友圈、QQ空间和微博上,晒自己去过的地方、吃过的美食、晒自己的自拍、晒娃等,这已经成为当下人们晒幸福的不二选择。高校大学生群体中,95后甚至00后已经成为学生中的主力军,作为网络社会的原居民,无时不网、无处不网、无事不网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新常态。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比较激进,喜欢张扬个性,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和兴趣都极为强烈,甚至对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思想观念也并不反感。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各种文化相互激荡,信仰的虚无化、文化的多元化、价值取向的空心化等问题交互出现。由于网络门槛低,导致网络“微”媒体在出现生活化特点的同时,很多良莠不齐的信息影响了网络的环境,影响到大学生的选择和判断。

二、网络“微”媒体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面临的挑战

随着网络”微”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微博、微信、抖音等为主的“微”媒体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域,让高校可以采取新的方法来做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工作。“微”媒体时代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是“微”媒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形态工作带来影响,从课题组对宿州高校的调研来看,表现如下:

(一)“微”媒体信息多元化的特点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挑战

网络“微”媒体中每天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信息良莠不齐,对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关于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普世价值等错误社会思想在网络中的蔓延,已经严重影响到大学生历史观、价值观的判断与选择。比如:新浪微博具有大量的用户,其中,大V会有很多粉丝,如果这个大V在新浪微博上发布一些质疑主流意识形态的信息,就会影响到人们的价值取向,让网民对这些信息抱有附和的心态,影响到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二)大学生对“微”媒体信息的新需求,对高校教师的主流意识传播方式产生了影响

在以往的意识形态教育中,高校教师多是采取灌输的方式,把一些红色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讲给大学生听。但是随着社会的改变,大学生很难接受传统教育的方式,更加喜欢“微”媒体的方式。这主要是因为”微”媒体可以把文字、图片、视频、音频通过短小的方式来承载信息,这样会影响到高校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高校教师在使用“微”媒体的能力也需要进一步的提高。比如:在2018年中,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号前十为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人民网、环球日报、参考消息、占豪、上海发布、十点读书、有书。在众多的微信公众号中,带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统文化关键词的微信公众号就相对比较少。由此可见,主流意识传播方式的变化给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三)“微”媒体信息传播方式影响了大学生意识形态的管控能力

和传统的媒体相比,网络”微”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能够更加地快速、便捷,准入门槛低,一定程度上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带来了影响。比如:在网络”微”媒体中,大学生发布的信息较短小,具有一定的碎片化,这样就会给引导工作增加难度;学生在抖音中经常刷到小哥哥、小姐姐的视频。在对信息的排查方面也有一定的难度,由于信息传递的速度比较快,把一些存在的负面情绪传递到了高校,传递给了大学生,让大学生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把这些负面的、不雅的视频和信息再次复制传播。比如:在2018年六月一个微信名为“动物无常”的男子在娱乐性微信群中散发消息,称自己患有艾滋病,并成功通过性传播,把艾滋病病毒传播给一名大二的在校女大学生,这一事件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在事件下面的跟帖和留言中,甚至一些学生出现了极端的话语和行为,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导致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导向失控。上述现象和问题,反应网络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管控的多变性、复杂性和困难度。

(四)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微”媒体渗透不良的意识形态信息

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激烈,人们的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异常活跃。以网络为主要载体的“微”媒体,已经成为某些西方大国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新阵地、新平台、新载体。在虚拟网络中大学生更隐蔽、更活跃、更有话语权,西方国家就通过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和信息发布权,把一些不良的信息通过网络”微”媒体渗透到大学生浏览的网页中,以一些偷梁换柱的方式来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用一些不实的言论来歪曲我国的意识形态,从而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他们借助于网络渠道,通过各种APP、公众号,采用各种手段,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中国兜售、传播西方的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念,力图从根本上动摇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进而从而进一步威胁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这给高校教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观念带来了严峻挑战。

三、优化网络“微”媒体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路径

面对网络”微“媒体时代的到来和挑战,需要高校宣传战线、学生处、团委、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应对,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和高度的文化认同、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引领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工作。

(一)开展多样化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活动

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高校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高校网宣部门要做好宣传工作,开展多样化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活动,让学生学会甄别和区分信息。高校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习网络“微”媒体的新技术、新语言、新观念,学会用网络语言与学生交流,找到师生之间共同的话题。除了利用党课、班会等形式,还可以利用”微”媒体的微信、微博发布一些信息,比如可以在校园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主页上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当前有关党和国家的国家大事,让大学生可以树立四个自信,从大国的角度出发坚持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道路。高校可以通过社团、论坛、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不同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宣讲,用理论塑造思想的力量,用理论阐述梦想的逻辑,用理论指引大学生前进的方向。很多大学生在发布信息内容时,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把一些不实的消息连续转发,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他人的生活,甚至在转发信息时没有进行分辨触犯到法律。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发布健康内容、遵守网络的法律法规。

(二)从网络“微”媒体的视角关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动态

高校教师作为新时代的领路人,要学会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网络”微”媒体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很多APP都存在一定的隐秘性,有一些不实的言论就会出现在网络上,由于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实践经验、综合甄别能力还不够。高校需要安排有情怀且信仰坚定的老师,积极参与到学生微博、微信、QQ群的互动交流中,在情感的沟通中传播正能量。比如:一些大学生通过网络看到西方对我国的一些评价,有的愤慨、有的认为是对的,会把信息进行转发,影响到校园的和谐,给社会的稳定和谐带来负面的影响。对此,就需要高校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除了通过找学生谈话、观察学生的行为之外,还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给学生进行评论引导他,在各类社团、校园微博、微信公众号上密切关注大学生对当前热点时事的反应,看其是否存在舆论争端的情况。

(三)积极做好网络安全排查工作

积极做好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事件的查处工作,引导大学生正确发布、转发、评论信息,做网络安全的守护者。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影响着校园的安全,这就需要高校教师积极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网络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安全排查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让大学生可以在宿舍、食堂这些高校的公共场合中加强对网络安全工作的防范意识,对可能出现的舆论争端进行收集,信息及时汇总分析,把一些具有政治敏感话题的内容消灭在萌芽中。由于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为了做好防止在校园传教的工作,就需要对大学生信教问题进行记录,认真做好大学生信教的引导工作,不带有宗教歧视色彩,让大学生可以正确的信教,坚决消除黑色地带,做好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防范工作。

(四)积极做好意识形态安全的防范工作

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防范工作涉及的范围比较广,需要多个部门协同合作,只靠高校教师是远远不够的。高校的网宣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要学会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找好定位,多部门携手联动,做好意识形态安全的防范工作。一方面要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激励辅导员和班主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积极探索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发力点、关键点。二是要着力建设一支可信、可敬、可靠、可为、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创新课堂教学,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满意度和感召力。通过生动的教学和教师的人格魅力,用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用真理的力量引导学生,用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三要建设一支素质过硬、能打硬仗的网宣队伍,通过业务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言网语,抓住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焦虑,摒弃僵化的思维定式和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将思想动员、理论宣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增强大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从而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宣传的实效性。

(五)要建设和管理好三大阵地

课堂教学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阵地,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这块阵地任何时候都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绝不能丢。高校教师要立足于三尺讲台,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守好自己的一段渠,在教书育人中要有政治思维,要坚持职业操守,要坚守政治底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要让课堂教学成为传递正能量的主阵地、弘扬主旋律的主战场。高校里的各种社团和课外活动是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二阵地,高校宣传部和团委学生处要做好系部社团、学生会、班级群、微信公众号的管理工作,同时要创新活动载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拉近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距离。学生工作、大学生思政工作、意识形态工作要做到因时而化、因时而进、因事而新。网络阵地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三阵地和课堂,高校要力争做到,学生出现在哪儿,服务就跟踪到哪儿;网络延伸到哪儿,思政工作就覆盖到哪儿;问题出现在哪儿,辅导员的工作就解决到哪儿。

(六)加强宣传战线和高效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素养和网宣能力建设

高效要把提高宣传战线和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素养和网络宣传能力作为必备能力,高校负责宣传的工作人员不仅要提升网络运用的技术和能力,更要把掌握运用微信、抖音、快手、公众号、微博等“微”媒体作为宣传的必备能力,学会使用“网言网语”参与网络互动、跟帖和留言,从而提高网络评论的能力;高校信息中心要切实增强网络信息安全的管控力,强化管理,责任到人,层层落实,强化对网上有害信息的甄别和判断。这是“微”时代背景下网络信息中心和高校宣传工作队伍的基本素质和必备本领。高校宣传部门和思政工作者要加强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辨别力,及时洞察校园网、公众号、微信群、QQ群等网络信息的安全与发展趋势,准确把握网络信息中意识形态的动向,积极主动地应对和引导网络舆情的走向。

结 语

综上所述,基于网络“微”媒体视域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规范和净化网络环境;需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携手联动的统一管理机制。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就要抢占意识形态这块阵地,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树立“四个自信”,厚植爱国情怀。在网络“微”媒体的视角下,高校必须加强网宣、思政、辅导员队伍建设,管理和建设好阵地,强化信息的排查,学会针对网络“微”时代发展的规律,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应对工作中的挑战,迎难而上、积极作为,更好地推进意识形态工作建设。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微信大学生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微信
基于模糊多标准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微信
微信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