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区生态茶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探析

2019-02-21吴学宝

新农民 2019年30期
关键词:诱虫杀虫绿叶

吴学宝

(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茶业管理局,福建 宁德 355500)

茶叶在如今的农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山区生态茶园作为向市场输送高品质茶叶的生产地,其质量与安全也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确保山区生态茶园所生产的茶叶产品安全无公害,在防控虫害方面需要重视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通过农业防控、物理防控以及生物防控等手段去构建对生态茶园虫害的防控体系[1]。

1 农业防控技术

(1)茶园松土。在茶季结束后结合深施基肥对茶园展开全面的松土处理,目的在于优化茶园土壤的理化性质,也能够让藏在土层当中越冬的虫蛹能够翻出地表,利用阳光照射而死或被天敌捕食,进而降低害虫数量。一般来讲,山区生态茶园的松土需要距离茶树蔸部20~30cm,翻土深度达到20~30cm最合适。

(2)冬季清园。一般在秋季采茶结束后茶园全面清除病虫枝、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并喷施一次矿物油或45%石硫合剂结晶体150~200倍液进行封园,消灭越冬病虫源,从而减轻来年的虫害威胁。同时进行的还有对茶树的修剪整形,将茶树病虫枝和粗干枝清除出园。

(3)适时采摘。适时采摘,可以减轻害虫基数,有效控制嗜嫩叶害虫的危害,茶小绿叶蝉害虫会集中在茶树的芽梢中产卵,所以需要及时采收,茶叶要勤釆、嫩采,并做好修剪工作,可有效控制茶小绿叶蝉、茶螨类、茶细娥、茶蚜等害虫。

2 生物防控技术

(1)利用天敌。在茶园虫害防控方面有着丰富的天敌资源,其中包含蜘蛛、赤眼蜂、瓢虫、草蛉、捕食螨等多种天敌,对生态茶园中的鳞翅目类、同翅目类、螨类等害虫能够起到明显的捕食与寄生作用。比如赤眼蜂能够寄生在害虫卵块当中,导致其无法孵化幼虫,捕食螨能够捕食茶园中的螨类害虫,从而控制住生态茶园内害虫的数量,因此茶园应减少因化防等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促使天敌自然增长,以提高对害虫的自然控制能力。

(2)微生物制剂。当前已经研发成功且投入实际生产的微生物制剂众多,最主要的有苏云金芽孢杆菌、球孢白僵菌、短稳杆菌、韦伯虫座孢菌等等,都能够用在对生态茶园害虫防控工作当中,具有极强的杀虫活性,能够明显降低茶树害虫数量,尤其是对鳞翅目、同翅目类害虫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并且不会对瓢虫、食蚜蝇等害虫天敌造成负面影响[2]。

(3)植物源农药。利用苦参碱、印楝素、黎芦碱、除虫菊酯等植物源农药对害虫的发育进行干扰,一般采取麻痹、引诱、抑制的方式去防控,属于对害虫天敌表现比较安全的农药。从实际的虫害防控工作实际情况来看,一般山区生态茶园可采用20%茶虫清水剂、0.5%藜芦碱可溶性药剂、0.2%苦皮藤乳油等,能够对茶园中的小绿叶蝉、茶叶螨虫等虫害起到不错的防控效果,也不会对蜘蛛、草蛉等有益天敌形成伤害[3]。

(4)昆虫信息素与生长调节剂。在生态茶园当中投入使用最广泛的信息素为茶毛虫性信息素等,实际工作中也表现出来不错的防控效果。而且信息素除了能够对害虫进行诱捕之外,还能作为测报工具使用。昆虫行为调控剂(如:除虫脲、灭幼脲等)作为目前生物防控技术的新类型,能够有效抑制茶小绿叶蝉等害虫,已经在少量茶园中投入推广。

3 物理防控技术

(1)杀虫灯诱杀。采用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对茶毛虫、茶毒蛾、茶小卷叶蛾等鳞翅目害虫进行诱杀,在具体投入使用中需要结合生态茶园的实际情况,根据平整度以及害虫数量规模,每1~2hm2可安装一盏杀虫灯,实际防控效果表明安装杀虫灯之后茶园害虫数量锐减35.7%。

(2)色板诱杀。茶树害虫对颜色有一定的偏好,所以可利用这一点采用诱虫黄板对茶小绿叶蝉、茶黑刺粉虱等害虫进行诱杀,也可采用诱虫蓝板对茶蓟马进行诱杀,采用红黄色板对天敌有保护作用,通常安装20~25张/667m2诱虫色板,而且在春茶与夏秋茶采收之前要对诱虫色板进行更换与安装,其中诱虫黄板对春茶害虫的防控效果更好。

(3)害虫诱捕器。对生态茶园中的茶毛虫、茶毒蛾、茶小卷叶蛾等鳞翅目、同翅目、鞘翅目害虫进行诱杀可采用多功能房屋型的害虫诱捕器,该设备集色诱、性诱、饵诱于一体,能够提高对害虫的诱杀效果。具体来讲,可安装诱捕器4~6个/667m2,每4~6个星期更换诱蕊一次,安装高度需要比茶树蓬高出20cm左右。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生态茶园建设过程中,为了确保茶叶产品的安全无公害,在虫害防控工作中需要找准规律且采取绿色防控技术,通过农业防控、物理防控与生物防控手段去有效遏制虫害滋生,保证茶产业能够朝着绿色产业的方向发展,提高该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猜你喜欢

诱虫杀虫绿叶
诱虫作物在害虫治理中的应用
全降解诱虫板对大棚番茄主要害虫诱集效果初探
新颖手性酰胺类的合成、杀虫活性和药害研究
“杀虫专列”
以“肥”杀虫 药肥两用 一举多得
绿叶 稳步向前
绿叶 奋发有为
绿叶 饮水思源
绿叶 至善至美
棚室蔬菜小型害虫发生严重的原因及绿色防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