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放战争时期长清县土地改革推进因素简析

2019-02-21刘晓琦金坡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农会斗争土地

刘晓琦,金坡

(1 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2 泰山学院历史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自土地革命路线于八七会议起逐步确立,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着关于土地与农民相关问题的斗争,至建国初主要进行过三次典型土地改革。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主张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减轻地主剥削、改善农民生活,提高民众抗日与生产积极性,团结一切可团结力量一致抗日。第二次为解放战争时期,全国土地会议召开并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并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实行“耕者有其田”;依靠贫农、团结中农、保存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土地制度。同时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前,成为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支持。第三次是建国初期,1950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农民土地所有制;施行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政策,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恢复发展农村经济、巩固人民政权。抗日战争结束后长清县由国民党方面实际控制,尤其是一、四、五区及三、六区①铁路沿线一带,残留伪军等虽经改编但劣性不改常骚扰百姓,同时土地问题在战后需进一步解决。1946 年10 月中共长清县委在马西村召开区委员以上干部大会,部署全县土改工作。1947 年2 月,县委在双泉段家店召开区干部与积极分子大会,明确“一手拿枪、一手分田”;3 月,迫于敌军压力暂停土改;7-10 月主要进行土改复查。1950 年秋县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议,贯彻土地法大纲,组建新的乡土改委员会、村土改小组;11 月1日县土改委员会正式成立,县、区设立新试点并于年底结束。1951 年元旦首次召开全县农民代表会议,讨论当年冬天与次年春天完成与结束土改工作问题;3 月 18 日,全县农协会员达 162233 人,占农村人口 49%;年底,全县 16 区、176 乡中有 145 乡已结束土改,其余31 乡最晚于1952 年2 月底结束[1]。长清县的土改基本伴随着对敌斗争的大环境,军民合力坚决战斗;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土改进程不断推进,本文就此展开。

一、基于指示精神,及时调整政策

1946 年5 月4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将先前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明确“解决解放区的土地问题是我党目前最基本的历史任务,是目前一切工作的最基本的环节。必须以最大的决心和努力,放手发动和领导目前的群众运动来完成这一历史任务”[2]。6 月中旬冀鲁豫区党委要求各地于半年内完成新解放区土改任务;7 月初泰运地委在平阴召开会议,抽调两千余名干部奔赴各县开展宣教工作。9 月1 日,华东局为进一步推进全省土改进程发布 《关于彻底实现土地改革的指示》(即“九一”指示),根据“五四”指示制定土改各项原则,主要通过反奸清算、退租退息、没收献田等办法,不同地区有区别地安排工作,最终实现“耕者有其田”。土改由过去“双减”政策、雇工增资等转向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此为一历史性转折:从农民的切实需求出发,基于实际收益下新政策便于发动更多群众加入;但另一方面,当时面临内战压力要继续争取、巩固更广泛地统一战线,对于土地占有者须区别对待,不给予全面打击以防间接助长敌方势力。“五四”、“九一”指示对长清县土改运动的发展确立基调与大方向。

1946 年10 月,长清县委在七区马西村召开各区书记、区长及抗联主任会议,县委副书记高逢五主持并传达“五四”、“九一”指示并部署工作,会后县、区组织力量深入农村在反奸清算基础上展开宣传。但经过初期调查,多地土地分散,地主相对较少,一些村直接找不到土改对象;个别人认为土改只是“撒岗垫洼,填平补齐”、“中间不动两头平”,没有像样的地主就找拔尖的人,这无疑有悖于土改要求。针对这种问题县委计划展开专项教育,邀请恰好因公事路过的山东分局宣传部教育处长王力等人作报告,期间提出一些错误观点:地主、富农都是农村中政治、经济统治者,山区没有地主则富裕中农也是统治者;要在矬子里拨大个,单刀直入地斗争。泰西地委书记袁振等收到报告后随即赶至长清予以纠正:从实际出发避免特殊化思想,团结90%以上农村人口组建广泛统一战线;遵照冀鲁豫区党委发布的政策界限 (剥削量在25%以上者为土改对象),禁止伤害中农利益;浮财②等斗争果实须经讨论并合理分配到农民手中,反对中间环节铺张浪费、中饱私囊[3]。各区对此传达学习方式不同,有的以区为单位召开书记、村长、农会长、妇女干部及民兵队长会议,有的则分片学习,由此保障长清土改运动深入健康发展。

贯彻“五四”指示的关键一环在于25%标准把控与防止扩大打击面,正确执行党的政策、团结90%以上的农村人口。运动早期有些人的斗争目标不是单纯的地主群体而是所谓“富人”,富农家的副业有时也面临冲击; 对于一些抗日军人及干部家属(属地主成分)及开明士绅,有人主张不区别对待或以个人好恶为依据。与之并行的挑战还在于如何正确划分阶级成分,多种思想混杂:未加入农会的农民有自己的顾虑,贫雇农中有的想多划地主多斗争,富农怕被划为地主,富裕中农怕被划为富农等[4]。这要求土改干部首先理解并认可指示、标准,其次逐步使老乡们也接受,最后则是严格把关,发动群众、依靠农会等集体划定成分,开展下一步工作[5]。为此在土改前期,干部、群众积极分子等主要以开会、讨论等形式学习政策;随着工作的日益细化采取学习班形式,一方面反思过去的历史成绩与偏差,一方面坚定信念继续斗争[6]。关于政策方面还有一问题在座谈会中常出现,老百姓也会疑惑比如错斗后的补偿问题,“你说么就是么,几天一个法子没真事”[7]。根本原因在于土改政策自身也处于不断探索与完善中,另外它在层层传递中也受两点因素影响:一是信息通讯潜在的滞后性,二是工作人员的理解、个人感情与执行程度,期间还夹杂着残余伪军、不法地主等的破坏与干扰。所以当时指示精神与政策标准的落实,需要宣传动员与试点工作的开展来突破。

二、宣传教育与动员,干部与试点相结合

动员即发动人们参加某项活动,土改进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党员干部等深入老百姓身边展开宣传教育,“动员”本身贯穿始终;在运动中群众动员逐步展开,在组织、成员等多因素影响下党的动员能力进一步强化。土改动员主要分三步:一是由党员干部、工作组等走访调查,反奸诉苦;二是进行阶级教育划定身份,促进翻身教育、雇佃贫运动等,继续加强群众觉悟;三是着力组织清算斗争,合理分配成果(步骤间有时交叉进行)。一方面是在思想上动员群众,让贫雇农由自身觉醒到坚决斗争;另一方面则是在组织上吸纳更广泛群体加入形成合力,有计划、成体系地展开土改。

(一)宣传教育、动员

县委首先在六、七、八区及三区北部等地进行土改。上述各区先后召开区委扩大会议与区干部、积极分子大会,会后干部深入村落逐步进行思想动员与宣传教育,主要让群众团结起来搞斗争。一些老百姓认为地主与穷人间的差距在于 “地主是命好”、“割人家的肉安在咱身上长不住”,由此干部们着力于“到底谁养活谁”讨论与“挖穷根”教育。在党员引导下,各村由贫农代表、积极分子带领,如阎楼阎庆恒,永平庄张京梅、张左友,张家拐张延明、张延林,西张刘振生、刘玉太等,有时开小会讨论,有时则开大会辩论:从衣食住行到土地收成、从逃荒做工到卖儿鬻女,通过辩题对比农民与地主差别而启发诉苦。诉苦会主要由贫雇农中的典型“苦主”发起,由村到区层层宣传,会内会外相结合;干部们白天在县区开会,晚上回村与积极分子一道组织。土改期间有一支歌传唱广泛:“地主吃的鱼和肉,穷人吃的糠窝头,年年吃不上点油;地主穿的绸和缎,穷人穿的破衣烂衫,怎能遮寒?地主住的大高楼,穷人住的破草屋,下雨怎不漏?地主门前拴骡马,穷人门前少车又无牛”[8]。干部们用事实说话,启发阶级觉悟与斗争意识,老百姓渐渐认识到“土地还家,合理合法”,此为宣传动员第一步。但一批地主或拉拢收买,或造谣威胁百姓,给工作组制造难题。八区东障村大地主鹿光荣,为家中一老长工买棺材以此扰络人心;区工作组驻村后访贫问苦、召开群众大会,并以同村伪区长张熙庆因反对革命而杀害其侄为例,教育群众思考这些人的伪善面目。最终运动发起,农会长张芳家带领群众冲进鹿家大院让其交出地契、浮财分与百姓;次日一早鹿光荣逃往县城加入还乡团,更坚定群众的斗争决心[4]。干部们从县委书记到村长以身作则与老乡们吃住在一起,“屁股坐到群众家里去”,深入感受群众疾苦、切实了解群众需求[9];很多村镇都是由这些驻村干部在努力坚持之下才打开艰难局面。

宣传动员的第二步在于,形成以贫雇农为主力的积极分子队伍,不断完善、壮大以农会为代表的群众组织,教育百姓团结起来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大家的事就得大家商量大家办”[10]。在运动中确立贫雇农优势,分土地浮财、处理斗争对象由农会领导进行,发挥其代表性、广泛性与权威性,行使民主权力。农会的任务:团结贫雇农、中农等有步骤地实行社会改革,保护农民利益;组织农民生产,发展农副业;提高农民政治文化水平。它是改造农村基层政权最方便的办法,通过农民代表吸引各阶层农民团结起来掌握主动,形成人民政权的基础[11]。三区三关庙村的贫雇农积极报名参加农会,令地主交出地契、房产等:4 户地主共改出150 亩地、36 间房分配给贫苦群众[4]。如何合理分配斗争果实是老百姓关心的事,对于群众下一步积极性与持久性影响大。一般做法是以村为单位按人口算出平均数,优先分配给无地、少地贫农并注意到地的好坏与位置而合理调配,干部、骨干们以身作则、谨慎处理。闫家楼、西张和张家拐村由农会长、村长组织,由民兵看管地主,群众将其财产弄到村头场院,按土改政策当场宣布哪个地主留哪块地、多少财产等,其余没收归农会后分配给百姓[8],基本是一步到位不留尾巴。

二区武委会副主任李岱东进驻路家店、房家庄:路家店全村有200 余户、房家庄150 余户,两村除路、房两大姓外基本无其他姓;村内宗族势力强,且有敌人时常袭扰,群众担惊受怕顾虑重。李岱东坚持动员一个多月老百姓思想逐步改观,却遇到更严峻问题:民兵队长房泽昌的“发难”。房泽昌有文化且有组织力,一天晚上与李等人开会讨论“谣言与内奸、特务”问题;不料次日一早他把男女老少召集起来“围斗”李岱东,若不说出内奸和特务是谁便将其视为嫌疑人移交区政府处理。僵局持续两个多小时难以化解,恰好区长李文东路过向群众解释清楚后才得以平息。事后李岱东吸取教训重新扎根串连、选择新的农民代表:贫雇农房士喜(房家庄)、路心正(路家店)担任农会主任,群众运动得以继续推进;农会、妇救会、儿童团、民兵队、青年团先后完善,党支部持续发挥作用[12]。动员工作一方面是在思想上动员群众,让贫雇农等由自身觉醒到坚决斗争; 另一方面则是在组织上吸纳更广泛的群体加入,有计划、成体系地展开土改。基于现实权益的获得之下需有两点保障:一是实权组织的建构:以党支部、农会等为主,积极培养骨干、集合群众力量,行使民主权力;二是在获得收益后保护成果,民兵队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要有武器。路家店群众发动起来后第一个要求就是民兵要有枪,李岱东联络县武委会寻求支援,第一批就派发40 支枪、200 枚手榴弹:分予路家店分得15 枪、100 手榴弹,房家庄有 10 枪、50 手榴弹,其余分予周边村[12]。民兵队伍与群众一道积极性高涨,在处理本村事务的同时,由点到线、由片到面、由低到高、由分村到联合地开展联防,有效建构系统防护。

(二)设立典型试点

长清土改不断推进也得益于县区干部与试点的结合与经验。土改开始后,县委、县政府在八区孝里铺、七区王庄搞试点。各区分别由书记、区长带工作组驻村,二区长李文东在大觉寺,三区书记张振华去宋村;七区共四个土改试点,刘呈祥书记在六乡,王善原在崮头驻村。1946 年10 月全县工作会议后,二区在归德镇召开区干部会议,会议持续七天,会后将二区分为中心(归德)、西北(国庄)、西南、东南(翟庄)、东北(万庄)五个小区进行反奸诉苦与土改;魏建国、刘瑞华等进驻中心区,区武工队封锁十里铺以北地带[12]。在土改进程尤其是早期工作中,各级干部带头驻村并选取代表村、重点村作为试点,一方面“先行军”实践与完善相关政策,在群众中产生影响进而方便日后更大规模运动与联动效应,另一方面取得突破后以点带面、以点串线,形成经验进而推广、引导全县土改工作。

试点工作取得突破,主要有以下经验:1.坚持走贫、中农路线。发挥贫雇农核心作用,联合中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在召开群众大会之前尽可能发动积极分子进而引导群众,不仅为宣传动员的关键更为土改进程的基础动力。2.着力通过诉苦教育启发百姓,积极动员。单纯聊苦不是目的,更重要是要让老乡明白苦从何来以及怎样才能不苦,团结起来进行活动;用诉苦的方式教育群众,进而扩大群体的规模与参与度,这比干涩的理论宣传更有感染力。反奸、诉苦的紧密结合,对于问题地主、实权派群体也是一有力打击,对于他们的管控在土改中也是一大方面。3.坚决为群众撑腰、与老乡战斗在一起,由此群众才不怕困难与敌人,“可睛天了,上级给我们做主,咱怕什么?”[13];武工队坚决打击敌人、扩大活动范围,密切配合民兵队伍、群众活动。随着国民党方面逐步展开内战攻势,人民武装的大力参与在战火中对长清土改工作形成关键助力。

三、人民武装保障与协助

1947 年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新五军北上侵袭,长清县紧邻省会济南首当其冲,全县对此展开新一轮斗争。1947 年2 月县委在段家店村西大庙召开三级干部大会 (含部分村干部、积极分子),从正月初四开到初十一边开会边发动群众,周围村开始响应:落实土地财产分配与错改补偿、保护工商业。3 月敌军疯狂袭扰,县委组织一批干部与积极分子转移至黄河西(即齐河、东阿、茌平一带),留守干部带队坚持地下斗争。县委在七、八区和三区前期工作基础好的村庄展开土改复查,组织对还乡团斗争、以游击配合复查;一边坚决把土地“改”出来,一边说服贫雇农安心耕种,保卫革命果实。

面对新的压力武装队伍在发展自身、对敌斗争的同时,积极推动长清县土改运动,县独立营、武工队及边沿区部队投入土改中。营长赵正平、高逢五政委一行人在二区首先召开军人大会[14],传达、解释土改政策,并以9 户军属分地实例展开宣教;其次针对地主问题以连为单位展开讨论,先后有40多名战士代表发言。士兵孟兆喜说:“三十年租了地主王新军的地,因赶上灾荒三年的功夫便把一处宅子兑给了他”,贾绪庚说:“那一年俺母亲生病,使了地主范光蓬的二十吊钱,利上加利一年多便把俺的二亩园地搭进去了”。从干部到战士一致表示坚决支持群众要回土地,“咱为了土地改革得多打胜仗,掩护群众斗争;给群众撑腰,到处宣传土地改革,召开群众大会、房东会,让人明白土地改革的好处”[15]。个人诉苦与集体诉苦相结合,有效提高全体指战员为解放人民而战的觉悟; 同时加强部队内外团结,保证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当时部队分成几股轮流派往一区等地:县、区武装工作队访贫问苦、给分田户;白天应对还乡团骚扰组织生产,夜晚开会斗争不法地主为贫雇农撑腰。1947 年6 月23 日长清县委召开各区负责干部会议,研究建军与土改工作:强调干部不应怜悯地主甚至怕地主、消极怠工,解决该不该、合理不合理、敢不敢干的思想疑虑,下决心把土地运动坚持到底[16]。土改队、武工队等越是在战斗期间、越是困难重重,越是依靠群众,抓紧一切机会深入老百姓之中,每次行动争取不空跑,不等待不观望坚决斗争[17]。蒋其宝率八区武工队集体宣誓:“与八区群众同生死,共惠难,暂死不脱离八区”;武工队分成四组在各地坚守岗位;他们时常深入村庄稳定村政权、控制投机分子,群众情绪稳定提高[18]。面临敌军、伪匪还乡团等侵犯,若没有子弟兵与老乡一道坚持斗争,后果难以设想。

总之,长清县土地改革与复查运动,在及时调整政策标准、驻村干部与典型试点相结合、层层宣传动员与教育、人民部队保障与协助等因素影响下得以扎实推进。1950 年11 月长清县土地改革委员会成立,在全县17 个区、1014 个行政村(老区451个、收复区341 个、新区222 个村)[1]开启新一轮土改与复查工作;经过系统宣传、划分阶级成份、没收与分配地主土地财产、整顿组织、建立乡政权等步骤,于1952 年春最终完成。县政府向获得土地的农民颁发土地证,实现“耕者有其田”,确立农民土地所有制;在党和政府领导下,长清人民分得土地、守住家园,最终实现当家作主。

注释:

①1939 年6 月长清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共辖12 区;1941 年为抗战,长清划分为长清(后为河西县)、峰山(辖一至八区,耀南区与第十区)两县;抗战胜利后峰山县改为长清县,区划相当。

②金钱、粮食、衣服、什物等动产。

猜你喜欢

农会斗争土地
我爱这土地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分土地
旧政协关于停战问题的斗争
建国初期剿匪斗争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