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伴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

2019-02-21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5期
关键词:胃液托拉消化性

消化性溃疡伴发上消化道出血属于内科常见的临床急症,目前首选的临床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抑酸治疗比较常用[1]。虽然H2受体阻滞剂能够抑制胃酸的分泌,实际应用中受体耐受性会对长期疗效带来影响,目前作用最强的抑酸药物是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作属于第一代质子泵抑制剂,虽然得到广泛使用,但存在较大不良反应,泮托拉唑属于临床上新出现的第三代质子泵抑制剂,在反流性食管炎疾病、消化性溃疡疾病中得到广泛应用。此次报道在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入的58例消化性溃疡伴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应用泮托拉唑治疗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此次研究对象是2017年5月—2018年5月采集的58例消化性溃疡伴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此次分组依据为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入组29例,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之比是14:15,年龄在40~81岁,平均(60.54±5.55)岁,平均病程(4.21±0.32)年,10例胃溃疡患者,19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实验组入组29例,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之比是15:14,年龄在41~82岁,平均(61.5±5.32)岁,平均病程(4.54±0.54)年,9例胃溃疡患者,2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对对照组和实验组消化性溃疡伴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基础信息开展统计学验证对比,P>0.05。

纳入标准:所有入组患者胃镜检查均得到确诊,且发生不同程度呕血或者黑便现象,患者和家属了解临床治疗方案后自愿签署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认可以及批准。排除标准:存在药物过敏患者、存在其他消化器官损伤患者。

1.2 方法

两组入组患者均开展保护胃肠黏膜、维持电解水平衡及时补充血容量等处理;对照组开展奥美拉唑(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3609,2011-07-28;生产单位:郑州永和制药有限公司;规格:40 mg/支)治疗,在250 mL、5%葡萄糖溶液中加入80 mg奥美拉唑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在30~60 min内完成注射,1次/d;实验组开展泮托拉唑(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7214,2011-06-30;生产单位:山东罗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40 mg/支)治疗,在250 mL、5%葡萄糖溶液中加入80 mg泮托拉唑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在30~60 min内完成注射,1次/d。两组患者均开展5 d的治疗工作。

1.3 观察指标

计算且统计对照组和实验组消化性溃疡伴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住院时间、止血时间、胃液pH、出血频率、胃蛋白酶原I/胃蛋白酶原Ⅱ(PGI/PGII)、不良反应发生率。判断标准[2]:患者经治疗之后消化道不再出血,4 d内黑便消失,48 h内呕血消失,且恢复正常水平的胃液pH值判定为显效;患者经治疗之后大幅度减少消化道出血现象,6 d内黑便消失,48~72 h内呕血消失,但不能恢复正常水平的胃液pH值判定为有效;患者经治疗之后不符合以上判断标准判定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以 SPSS 20软件验证本次涉及的数据资料,对照组和实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采取χ2检验,用率(%)的形式表示,对照组和实验组住院时间、止血时间、胃液pH、出血频率、PGI/PGII采取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实验组消化性溃疡伴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10%,高于对照组的72.4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止血时间对比

实验组消化性溃疡伴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住院时间、止血时间对比对照组数据,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实验组消化性溃疡伴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34%,低于对照组的34.4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2.4 两组患者胃液pH、出血频率、PGI/PGII对比

实验组消化性溃疡伴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前胃液pH、出血频率、PGI/PGII与对照组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消化性溃疡伴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后胃液pH、出血频率、PGI/PGII与对照组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实验组消化性溃疡伴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后胃液pH、出血频率、PGI/PGII比对治疗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例,%)

表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止血时间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止血时间对比(±s)

组别 例数 住院时间(d) 止血时间(h)实验组 29 5.01±0.31 10.55±0.98对照组 29 8.24±0.45 14.54±1.23 t值 - 31.831 4 13.662 6 P值 - 0.000 0 0.000 0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例,%)

表4 两组患者胃液pH、出血频率、PGI/PGII对比(±s)

表4 两组患者胃液pH、出血频率、PGI/PGII对比(±s)

组别 例数 胃液pH 出血频率 PGI/PGII实验组 29治疗前 0.25±0.14 6.55±0.90 1.71±0.51治疗后 1.41±0.36 2.54±0.21 4.07±0.55 t值 16.172 3 23.366 2 16.943 8 P值 0.000 0 0.000 0 0.000 0对照组 29治疗前 0.26±0.11 6.60±0.67 1.75±0.65治疗后 0.89±0.02 4.54±0.27 2.71±0.21 t值 30.344 8 15.357 2 7.568 2 P值 0.000 0 0.000 0 0.000 0治疗前两组t值 0.302 7 0.239 9 0.260 7治疗前两组P值 0.763 4 0.811 2 0.795 3治疗后两组t值 0.776 6 31.487 3 12.440 0治疗后两组P值 0.000 0 0.000 0 0.000 0

3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在临床上相对常见,消化溃疡是比较重要的诱发因素,发病之后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出血的现象,如果临床上不能予以及时救治,可能导致发生缺血性休克,严重的可能引发死亡。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和胃酸分泌过剩存在一定关系,是引发出血的关键,临床止血中营造良好无酸或者低酸环境十分重要,可减少消化酶活性,阻止患者继续出血[3]。抑酸药物的应用有利于保护患者胃黏膜,促进修复损伤的黏膜,对胃酸的分泌进行抑制[4]。泮托拉唑是全新的第三代质子泵抑制剂,属于苯咪唑类衍生物,可持久性且选择性的抑制胃酸分泌黏膜壁细胞上H+-K+-ATP酶,泮托拉唑应用之后经患者胃壁细胞H+-K+-ATP酶系统之间的两个位点发生共价结合[5-7],以便于对胃酸的分泌进行根本上的抑制,特别是胃酸促分泌素等,该药物具有迅速起效、药效持久等特点[8-12]。

此次数据研究显示,实验组消化性溃疡伴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住院时间、止血时间、胃液pH、出血频率、PGI/PGII、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关数据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证实,泮托拉唑可良好的治疗胃溃疡伴发上消化道出血疾病。

综合以上结论,将泮托拉唑治疗应用在消化性溃疡伴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展现出优于奥美拉唑治疗的疗效。

猜你喜欢

胃液托拉消化性
烧心——嚼花生调胃液
泮托拉唑钠用于十二指肠溃疡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187例消化性溃疡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体会
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接受注射用泮托拉唑治疗的疗效分析
青海托拉海冲洪积扇区水文地质及水质分析
新生儿胃液PH值检测在胃液细菌培养中的意义
藏药佐太在模拟胃液、肠液中的汞溶出差异
洛赛克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分析
吃饭时喝水会不会影响消化?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