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电切术50例临床效果观察

2019-02-21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5期
关键词:宫腔宫腔镜肌瘤

子宫黏膜下肌瘤是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其发病率比较高,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30岁以上的妇女子宫黏膜下肌瘤的发病率高达10%~15%[1]。子宫黏膜下肌瘤对女性患者身体健康影响较大,可诱发习惯性流产、不孕不育等,需引起重视。随着微创技术的日益发展,宫腔镜在子宫黏膜下肌瘤手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宫腔镜手术不仅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创伤小,而且微创效果较好,术后宫腔粘连率比较低,有利于患者的机体康复,因此成为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2]。我院于2016年1月—2018年1月对50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给予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电切术治疗,其临床效果较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0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宫腔镜及盆腔B超检查得到确诊,排除肝、肾功能不全者、子宫癌变者、精神异常者、近期使用过其他方法治疗的患者。依据数字随机分组法将10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实验组:年龄23~54岁,平均年龄(35.84±2.56)岁;病程3个月~3年,平均(1.74±0.53)年;单发肌瘤38例,多发肌瘤12例;0型11例,Ⅰ型24例,Ⅱ型15例。对照组:年龄22~55岁,平均年龄(35.12±2.13)岁;病程4个月~3年,平均(1.76±0.55)年;单发肌瘤39例,多发肌瘤11例;0型9例,Ⅰ型25例,Ⅱ型1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两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给予常规检查,于月经后7 d内进行手术,术前12 h、4 h各取200 μg米索前列醇对患者宫颈进行软化处理,术前8 h禁食水[3]。

实验组给予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电切术治疗,术前给予硬膜外麻醉,对患者的外阴及阴道部位进行常规消毒,充盈膀胱,使宫颈充分扩张后,选取5%的葡萄糖液充分膨宫。于B超监测下进行手术,瘤蒂隐藏及瘤体较大者,将肌瘤切割后再通过卵圆钳取出;瘤蒂宽大且血管丰富者,先在瘤蒂部位利用电凝刀实施凝固止血,之后再进行切割;瘤蒂较细或脱出宫颈口者,通过卵圆钳直接取出瘤体,之后再选用电凝刀将残余部分清除干净;有生育要求者,应用适量的缩宫素,以达到子宫收缩的目的,同时尽可能地突出肌瘤,之后将肌瘤凸出部分切开,分离子宫黏膜与肌瘤包膜,肌瘤表面选用环状电极逐层切割,术中保留子宫内膜组织,保留肌瘤周边包膜;无生育要求、无蒂、肌瘤深嵌于肌壁者,将瘤体的凸出部分逐层刨切,直至于子宫内壁平行,残余部分选用针形电极清扫干净[4]。

对照组给予腹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电切术治疗,取仰卧位,在患者肌瘤与肌壁之间肌注适量的缩宫素。之后实施常规穿刺,建立气腹,气腹压力调整为12~14 mmHg,在患者左下腹部位置及右下腹部位置处行4点穿刺,之后通过单极电凝钩将瘤体表面的深达瘤核切开,并逐渐向外牵引扩张。同时通过血管钳对肌瘤进行提拉与分离,再通过旋切器切为条状,之后取出瘤体[5]。选用适量的生理盐水冲洗盆腹,逐层缝合。

两组患者术后均进行常规处理,包括加强抗炎治疗、促宫缩、给予抗感染治疗等[6]。

1.3 观察指标

密切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各项手术指标,观察术中穿孔、肠管损伤等不良事件的发生,观察宫腔粘连情况,并做详细记录。术后随访8~12个月,期间定期进行血常规、超声、妇科等各项检查。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1.5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实验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不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肛门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术中不良事件比较

实验组术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00%,对照组术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2.00%,实验组术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宫腔粘连情况比较

实验组无一例存在宫腔粘连,宫腔粘连发生率为0%;对照组有9例存在宫腔粘连,宫腔粘连发生率为18.00%。两组宫腔粘连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27,P=0.002)。

3 讨论

子宫黏膜下肌瘤医院妇科常见病,多见于育龄女性中,临床表现为贫血、经期不规律、月经量过多、阴道流血等,临床上对瘤体较小者多采取药物治疗,但瘤体直径>5 cm者,药物治疗难以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对此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7]。

子宫黏膜下肌瘤微创手术主要有腹腔镜手术和宫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虽可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其对手术操作者要求较高,术中易引发穿孔、肠管损伤等不良事件,而且易引发宫腔粘连,不利于术后机体恢复,延长了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8]。宫腔镜手术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治疗[9]。与腹腔镜手术相比,宫腔镜手术的微创效果更好,术中穿孔、肠管损伤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而且术后宫腔粘连率比较低,肛门排气时间相对比较短,有利于术后机体恢复,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10-13]。本研究实验组给予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电切术治疗,对照组给予腹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电切术治疗,结果显示,实验组肛门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实验组术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宫腔粘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电切术的临床效果较佳。

综上所述,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电切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临床效果较佳,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术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宫腔粘连发生率也比较低,术后机体恢复快。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肛门排气时间(h) 住院时间(d)实验组 50 58.31±5.16 30.35±5.46 10.14±1.10 4.28±0.26对照组 50 60.27±6.23 32.74±7.35 18.97±4.73 7.88±1.67 t值 - 0.514 0.623 22.561 21.584 P值 - 0.212 0.234 0.002 0.000

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术中不良事件比较

猜你喜欢

宫腔宫腔镜肌瘤
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行宫腔粘连切除术后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分析
子宫肌瘤和怀孕可以共存吗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观察宫腔镜在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药物保守治疗中的应用
宫腔镜下清宫术与常规清宫术治疗人工流产不全的临床效果
肺淋巴管肌瘤病肺内及肺外CT表现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多次人流可导致宫腔粘连致不孕
超声结合宫腔造影在诊断宫腔粘连中的应用探讨
多次供精人工授精失败宫腔镜检查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