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儿童在体验、互动、感悟中成长

2019-02-20曾瑞红

师道(教研) 2019年4期
关键词:品德家庭妈妈

曾瑞红

文/丰顺县汤坑镇第一中心小学

在《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笔者主要通过有效题材开发、有效活动开展、有效实践体验等课堂教学策略,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活泼、主动地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生命的满足,最大化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终生发展。

一、密切联系生活,精心提炼生活素材,为教学活动有效实施奠定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掘和运用身边鲜活的、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问题作为教学资源,增进现实性和亲近感,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道理应用于生活实践,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家人的爱》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聆听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然后向学生发问:“当你听完这首歌曲时,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纷纷发言:“我想到了在我生病时,妈妈悉心照料我”“我想到了假日时妈妈总是带我出去玩”“我想到了妈妈放学时总在学校门口等我的情景”……我就顺势发问:“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就回答:“因为妈妈爱我”“因为我是妈妈的宝贝”……接着,我就再问学生:“除了妈妈爱你们外,爸爸、爷爷、奶奶何尝不是一样?你们想一下,是不是?”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讲述了家人疼爱他们的故事。这种与学生经验相沟通的教学设计使教学的目的更加明确,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

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际、社会现象出发,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不但可以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而且可以帮助他们逐渐体验到人与社会的关系,使品德教学活动内容“走进”儿童生活,使生活“融入”课堂教学,才能为有效开展品德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习欲望,创造自主发展的机会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体验性学习,强调的是内心的感受,讲究的是一种“自省”“自悟”“自得”。只有触动学生的心灵,他们才会有所悟,有所得。所以我们必须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道德体验活动情境,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道德实践探究活动的热情,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直接体验,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情感世界,从而为学生创造自主发展的机会。创设体验式的课堂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巧设活动情境,激发体验欲望;关注探究过程,实现互动体验;重视激励促进,蕴涵情感体验;走出学校课堂,拓展生活体验等等,体验方式由教学内容、学情等方面决定。

例如:在教学《吃穿用哪里来》这一单元时,假如教师仅仅布置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来计算家庭开支,这样的活动收效肯定是甚微的。因为现在的孩子大多数生活上由家长照料,对生活开支所知甚少。因此在活动开展前,我指导学生明确活动目标,制定活动计划,细化活动步骤,掌握活动方法,进行了如下的操作:步骤一:共同制定明确活动目标:了解家庭一周的基本开支,分析家庭开支的合理性,了解自己的开支占家庭开支的比例。步骤二:制定调查计划,并共同设计调查表。步骤三:引导学生可用哪些方法去调查,如向家长询问、查阅家庭开支的单据(水电费、煤气费、电话费、购物单……)步骤四:调查后总结,共同分析家庭基本的开支应该有哪些项目。通过这些可操作性强的学习活动的设计,真正起到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努力开发生活资源,丰富德育养料,让品德教育彰显育人特色

《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最具“开放性”特征,来自生活的真切体验胜过读万卷书、听万句话。因此,《品德与社会》课要注意开发“全方位、立体式”的资源运用。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多样的,它包括了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教科书、报刊、图片、影视节目、音像、网络、等等,还安排学生走出课堂,到学校、家庭、社区开展实践活动,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一切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等都是借鉴的资源。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进行品德课程资源开发的整合,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去体验生活,进行社会调查、参观游览、社区服务等,以达到“以活动促巩固,以活动促发展” 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我们同有一个家》这一课时,我把全县上下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学校创建市级文明单位、学生家庭创建文明社区等鲜活的主题有机整合,有效填补了教育资源。课堂内外每个学生都自觉成为道德实践的小公民,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创建活动,利用各种途径搜集到的资料畅谈自己的经历与认识,明白了创造文明环境于个人于生活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意义,收到了良好的实效。

猜你喜欢

品德家庭妈妈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不会看钟的妈妈
品德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妈妈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