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2019-02-20

师道(教研) 2019年4期
关键词:课外文言文课外阅读

王 洋

文/广州市铁一中学

在高考改革大趋势下,现行高中语文必修与选修教材课文有限,未能充分满足教与学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要在教材选文基础上对阅读文本作必要的补充、延伸、拓展,以巩固、深化学生的阅读认知,或者根据高考命题形式来迁移、检验学生的阅读技能。而课外阅读正是达成这一教学目的的重要教学策略。随着新课改的推动,加强语文的课外阅读教学也成为题中之义。

一、弘扬国学、传承民族文化拓展文言文的课外阅读

现在高考试卷中古诗文知识已经达到34分,一直有传言高考改革后文言文的分数将进一步提升。而实际上学生的文言文水平却两极分化,根源就在于他们是否能读懂基本文意。学习文言文仅靠死记硬背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课外文言文阅读的补充。启功先生曾经说过,现代汉语是一种杂糅的语言。文言最有中国语言的特点。经过几千年的演进,文言消融在了现代汉语中。因此有了文言语感,我们就知道现代汉语里杂糅的东西,哪些是中国自己的,哪些不是。我们只读现代的书,不读古代的书,我们就弄不清楚很多传统。所以,我们要想继承自己的文化,就必须去读文言文。

遗憾的是学生们不理解文言文的意义所在,单纯地把文言文的学习当成一种枯燥的负担。语文课本里的文言文虽然经典却很少,每本必修只有一个单元,如果只是满足于书上寥寥数篇诗词古文,学生很难培养出语感,就更不用说兴趣爱好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根本要求,但是语文素养的养成绝不是仅通过课堂上对几篇例文的学习就能形成的。文言文的学习是高中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学习文言文不能止于理解词句含义、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还要特别注重吸取其文化素养,并能够达到应用的程度。鉴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文言文教学一定要拓展其阅读的广度,加深阅读的深度。

韩雪屏在《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也提到,语文课外活动很有必要,不论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扩充、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以及课外语文环境的扩大都拓展了语文阅读教学的领域。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是通向广泛阅读的通道和阶梯,所以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中的例文。韩雪屏主要关注到了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是语文课堂的拓展阅读也同样重要。语文中的拓展阅读必须是将课堂内容的拓展与课外的拓展结合起来,这样才不致偏离语文教学的方向。比如粤教版必修一的文言文有《诗经》里的《静女》和《氓》,那么我们就会引导学生寻找《诗经》里的经典诗篇来赏析,比如《蒹葭》《硕鼠》,学生就会知道诗经不仅有爱情,也同样会反映民间疾苦。节选的《离骚》让学生了解了屈原的生平,那么我们就趁热打铁,《天问》《九歌》,甚至什么是楚辞,特点有哪些?除了屈原,还有谁也是写楚辞的?对于必修二中的《逍遥游》,如果只强调字词背诵,学生会感到非常辛苦,但结合《德经》讲讲道家的起源与发展,谈谈作为中国唯一的原生态哲学体系,庄子是如何继承了老子的衣钵并把道家发扬光大的?两个人在思想上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学生越读越有兴趣,对经典国学就有了探究的动力。高中的语文学习就这样开了一扇门,知识不再局限于课本。

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法知识非常陌生,而且看不懂文意,所以一定要先讲语法。然后坚持每周一篇课外文言文阅读,篇幅不要过长,一开始控制在600字左右,从翻译到理解,难度也逐渐加大,但学生也习惯了这种阅读量和难度。到了高二则以语文教材中的某一篇文本为中心(或以之为媒介)将阅读的触角伸向其他相关的阅读材料和作品。例如从节选课文拓展到读整篇文章或者整部作品;从文章中的引文拓展到引文出处的全篇;从课文内容拓展到与课文内容相似、手法相近的其他文章,从文中的重点字词拓展到其他作品相同含义的字词等等。比如通过学习《报任安书》,学生知道了司马迁是在一种什么状态下坚持写完了《史记》,自然就会对他产生好奇和敬佩。而《鸿门宴》也只能让学生浅尝即止,不过瘾。所以我们就会引导学生去读《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这样学生就会更深层地了解楚汉相争的一些细节,对刘邦与项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种拓展阅读作为精读和略读的补充,能够扩大学生的视野,可以在知识的相互比较、补充、融合和重新建构中,使课文迸射出超越自身的意义和光彩,从而促进学生对所学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课堂拓展阅读与课堂教学同步展开,通过不同作品和材料之间的观照、对比,使学生加深对所学文本的理解。课外拓展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扩展和补充,课堂上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很多拓展材料的阅读和拓展活动的开展无法在课堂内完成,因此需要在课外进行相关拓展阅读,来作为课内拓展阅读的延续。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必须讲究方式方法。一定要把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讲明白,把拓展课外文言文阅读的必要性说清楚。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好学之乐”。那么我们就要举办一些课外阅读的效果展示,比如知识竞赛,情景剧展示,小组探究成果展等,要让他们感到有趣,有效果。一旦他们对文言文有了兴趣,不抵触文言文的学习,那么在考试中文言文的分数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高。

二、增强美感、塑造世界观引导现代文的课外阅读

现在的语文课只注重精读精讲,注重做题,读书很少,孩子学过语文却不怎么喜欢读书,这样的课堂是失败的,语文素养更无从谈起。课标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是有针对性的。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动机水平的不同给学生推荐难度不同的阅读书目。张汉强曾这样说道:“阅读动机是一种可以反映读者的阅读需要,引起读者的阅读行为,进而满足阅读愿望的一种内部动力。”这就要求语文老师需要经常性地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果进行检测,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良好动机,也才能使学生长时间对课外阅读保持较高的阅读兴趣。同时语文老师还要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转变为外在的、自觉的阅读活动,力求改变目前高中生课外阅读被动的局面。因而,在语文的课外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学会运用认知——发现的教学理论来强化高中生对课外阅读的正确动机,激发他们对课外阅读的成就动机,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课外阅读动机观,提高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对语文的兴趣。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是在课堂上抽出五分钟的时间叫学生进行好书推荐,他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PPT把自己阅读的课外书籍进行高度地浓缩,把自己认为最精华的部分展示出来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收获。如果他们的展示成功,不仅会获得掌声的认可,也会带动其他同学去阅读。无形中的竞争会让他们不但要在书籍挑选上要严格,阅读时要深入,而且为了避免与其他同学书籍重复,他们的选择也必须多元化,小说、散文集、哲学、政治、经济都会成为他们的选择对象。短短一年,他们彼此交流了《人类简史》《时间简史》《苏菲的世界》《瓦尔登湖》《一个人的朝圣》《相约星期二》《追风筝的人》《常识》《目送》《三个火枪手》《红楼梦》《红处方》等。他们在PPT中叙述自己的感悟。比如介绍《红处方》时是这么写的:“最触动我的人物却并不是那个为了患者奉献一切的简方宁,反而是那个敏感、易怒、渴望救赎同时又自甘堕落的吸毒者庄羽。没有谁是天生想要堕落的,若不是因为她的成长环境,相信她也不会变成小说中描写的模样,这一点在最初庄羽认为简方宁是真正想和她成为朋友时就得到了印证。但同时她所经历过的一切在内心深处埋下了自卑的种子,以至于后来怀疑简方宁的情谊,变得歇斯底里地要去将她‘同化’。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命运的悲剧不是她的错,但丧失希望从而自甘堕落甚至亲手毁掉与简方宁之间的友情才是她最大的不该。”

阅读是汲取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可以弥补学生直接生活经验的不足,提升立足点,开阔眼界,是打造学生文化底子的最有力武器。有了丰富的阅读积累,“活水”自然涌出,久而久之,“其言皆若出自吾之口,其意皆若出自吾之心” ,他人的字词句篇,思想感情都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学生长期、大量地阅读古今中外各种文体、不同立意的作品,自然会接触到许多种谋篇布局的方法,遣词造句、运用修辞的方法,会借鉴到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不同经历的作者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方法。这使他们写作时有多种可供参考的模式,然后通过自身的尝试和不断的实践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不管是为了应试,还是为了以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我们都应该研究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高效策略。教师在实施课外阅读引导过程中,也要聚焦教材课文与拓展选文的相互联系,组织学生阅读活动,把文言文和现代文的课外阅读落实下去,通过科学的规划教学的实践,最终形成理论上的指导,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充实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课外文言文课外阅读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小满课外班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会背与会默写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