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学生手机管理引发的教育契机

2019-02-20杨志琴

师道(教研) 2019年4期
关键词:班级家长同学

杨志琴

文/中山市杨仙逸中学

在学校管理学生手机一直是件棘手的事情,也引发了学校与学生、老师与学生、学校与家长、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作为一名走读制中学的班主任,有时真不知如何是好。我班就曾经发生过手机事件:一位男生在课堂上玩手机,被科任老师发现,他拒不上交手机也不随科任老师到办公室,我到班上找该生了解情况,他拒不承认上课玩手机,还受了冤枉似的在教室里吼叫,令到老师非常难堪。约家长到校反映此事,该生母亲说,手机就好像他的命,在家也难管住他不用,曾经试过收掉他的手机,他就以不上学、离家出走来威胁,家长很无奈,希望学校能没收或由老师代管。

确实,若总是在手机事件发生后再处理,不仅劳心还挺危险,万一学生因手机被收而发生过激行为怎么办?应预防、预警为先,最好学生能自我约束不在校使用手机。为此,我专门筹备了一节班会课——《中学生是否应该带手机到校》,最终目的是制定手机管理办法。手机的管理对象是学生,管理的意义在于使学生得到良好发展,因此班级制定规定时,应让学生参与其中,不仅有助于手机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民主与法规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规范和自我管理能力。

准备工作:提前一周把学生分成三个组,正方组:不该带手机到校;反方组:有必要带手机到校;仲裁组。正、反方两组要收集论据、充分讨论,形成有说服力的理由。仲裁组要了解有关学生手机管理方面的信息,最终形成仲裁意见。

班会课由班长、团支部书记主持,在严肃、民主、热烈气氛中召开,我静观整个过程。

正方:不该带手机到校的论据有:

1.中学生携带手机进校园的负面作用大

首先,对学习造成较大影响。一些学生在午休、晚休、甚至课堂上用手机聊微信、看小说、打游戏等,有的几乎达到痴迷状态,不但影响自己的学习、休息,也严重干扰到周边同学。学生过度使用手机,智能手机上纷繁复杂的信息会充斥大脑,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整日不思学习。即便在学习,也难以深入,因为受大量手机信息刺激会影响思维方式,产生思维障碍。还有些学生做作业、甚至考试时偷着用手机上网搜答案,在学生中产生敢作弊的同学不用心学习也能取得好成绩的负面效应,长此以往不仅影响到学校的学习风气,还影响到学生的诚信、道德标准。

其次,降低与人交往能力。手机虽然给人员联络、人际交往带来便利,但过度手机依赖会让学生沉迷于虚拟空间的人际交流,导致现实中的人际交流能力降低甚至出现人际交流障碍。长此以往,这样的学生就很难走出甚至不愿意走出手机的世界,害怕说话,害怕交流,抗拒参加学校活动,成为班级中独来独往的学生,心理问题加重,令人担忧。

再次,增加学校管理难度。大多学校虽然有管理手机的明确规定,如批评教育、代管、处分等,但执行起来并不容易。学生上课玩手机被老师发现予以收缴,有的学生流泪哀求,有的学生不但不交出手机还辱骂老师,大闹课堂,严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有的学生手机被老师收缴后,憎恨老师闹情绪不学习,甚至离家出走、跳楼自杀……

2.国家明文规定不允许中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

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8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从预防青少年近视,保护视力的角度明确提出“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

3.发达国家也有学生手机管理规定

例如,爱尔兰的学校规定手机上必须清晰地贴上学生姓名,进入学校后关机并交给教师,锁在教室专门的柜子里,放学后取回,离校后才能开机。私自带手机进入学校,又没有放进手机柜,如果发生丢失、损坏、被盗以及因辐射引发健康问题,学生要自己负责任。英国的皇家中学明确规定了不同程度的处罚:第一次违反,手机将被暂扣,放学后取回;第二次违反,学校将暂扣手机,并告知家长;第三次违反,将告知家长,并由家长来学校取回。均按每学年记录在案。

反方:有必要带手机到校的论据有:

1.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高速发展,智能手机成为大众必备消费品,通讯、微信、网购、手机银行、搜索功能、看视频、公交支付……离开了手机让人感到极不方便,甚至产生焦虑感,所以走到哪里,手机都该带着。

2.随时学习增长知识

手机可以下载各种app,学语言、看小说、看新闻热点、不懂的马上百度就能知晓,也可以帮助学习,不理解的题目在手机上就能找到解释答案。

3.方便生活需求

智能手机除了是现代化的通讯工具,还给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如,实时了解天气、查询公交车到站时间、扫码乘坐公共交通、网上购物订餐等,可以说,受制于手机强大的功能,让学生不得不带手机。

4.家长与孩子联系便利

家长为了定时或不定时地关注孩子行踪,监控孩子动向,都会给孩子买手机。尤其在上学、放学时段,害怕孩子路上出现意外状况,方便随时联系;在校期间,家长出于关心和不放心,想利用课间与孩子聊几句,视频一会儿。

5.网络平台交互要求

有些教育平台需要学生用手机完成学习作业:如安全教育、禁毒教育、调查问卷等;还有一些考试报名、学生信息填写也要在手机上操作;班级都建有微信群,有什么紧急通知、温馨提示、临时要求等可以及时发布,便捷高效。紧急情况时,家长、老师也希望学生带手机,以便及时找到学生。

仲裁组意见: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可谓利弊兼有,矛盾突出,只从上级要求、学校规定角度完全禁止,对于走读生来说未必恰当。反方所提论据,大多事务在家也能完成或发生在上学、放学路上,我们认为,手机是可以带的,但进入教室后要上交统一保管,放学再取回。考虑到班主任不能保证每天放学时都到班上给大家发手机,还有,几十台手机很贵重,放在老师近乎开放的办公室不太安全,所以建议班上定制一个不锈钢的手机箱,固定在教室里,由两位同学每天负责收发,制定相关规定,大家一起遵守。

《班级手机管理规定》

1.成立手机管理监督小组,组长由纪律委员担任。

2.手机每天由两位手机管家负责收发,做好登记。

3.进入教室手机应关机或处于飞行模式状态主动交给手机管家。

4.一经发现在校使用手机,除按校规处理外在班级公开检讨,并由班主任通知家长。

班主任观点:仲裁组的意见符合国家“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相关规定,同意其意见。

经举手表决,全班一致同意《规定》内容,我把《规定》发到家长微信群,家长非常赞同,有位家长还主动提出帮班里做一个手机箱。

自认为这节班会课很成功,达到了教育目的和管理目标。

但好景不长,一位男生课间在教室众目睽睽之下用手机打游戏被我看见,我强压怒火收了他的手机,说按《规定》处理,他也接受了。在班级公开检讨时说到自己交的是台旧手机,认为例行公事交了就完事了,打心底里没有把《规定》当回事……我找纪律委员了解手机管理情况,他说,开始大家每天交得很主动,现在不仅逐渐减少,还有的同学交旧手机或模拟机,多次提醒,有的同学还是不在意,那就任其所为吧。监督组没有发挥作用,形同虚设。我找两位手机管家了解情况,他们拿出收发手机的登记表给我看,交的同学就在名字后面打个勾,没交的不记录。很敷衍的一张表,手机管家的作用只是打勾,不督促同学交手机也不管交的手机如何。

我把班干部召集到一起,商讨如何进一步管好手机,大家提出虽然只是手机管理,其实与一个人的诚信意识、规矩意识、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等都有关系,只有把手机管理与学生思想品质培养结合在一起,才能从根本触动学生,达到管理目的。

围绕班级手机管理现状,我们召开一系列班会课、辩论会等,重新完善《规定》,明确所有人责任,制定了新的手机管理办法。

《班级手机管理公约》

作为班级的一份子,要自觉遵守校纪班规,主动维护班级荣誉;对有违纪行为的同学,有义务提醒和制止;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1.成立手机管理监督四人小组,组长由纪律委员担任。每天监督手机收发,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或上报班长、班主任。若有同学因手机违反校规的,监督小组成员不得参评优秀班干部。

2.两位管家负责手机收发,每天早读课前提醒同学上交,督促每位同学在登记表里签名,交的与没交的同学分列签名。每天将《签名表》贴在公告栏公示。

3.每位同学进入教室手机应关机或处于飞行模式状态,主动交给手机管家,本人亲自签名,以示承诺身上不再有手机。

4.未带手机到校的同学也要亲自签名,以示承诺确实没带。

5.一经发现在校使用手机,除按校规处理外还要在班级公开检讨,本学期不能参评学校诚信之星、守纪之星、文明之星等。并由班主任通知家长。

这种学生手机管理的做法,不仅发挥朋辈教育的特殊作用,还锻炼学生思辨、自主管理能力,因此,学生管理必须与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紧密联系,才能起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管理。

猜你喜欢

班级家长同学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我心中的好家长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班级被扣分后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