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初期力求参政的妇女报刊
——以《神州女报》和《妇女时报》为研究对象

2019-02-20

视听 2019年11期
关键词:女报参政女权

□ 雷 瑶

一、清末民初的妇女解放与妇女报刊

(一)清末民初的妇女解放运动

中国的女权思潮最初来源于西方传教士带来的“天赋人权”思想。法国女权活动家奥兰普·德古热于1791年发表的《女权宣言》作为引发世界解放运动的妇女之源,表现出其独特的、完整的女权思想。1902年,接受了西方文化教育的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马君武翻译出版了英国哲学家兼社会学家斯宾塞的《女权篇》,这也是中国第一本关于西方女权思想的译著。

民国初期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最为活跃、社会最为动荡的历史时期之一,中国经历了社会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上的双重剧变。面对强敌的挥刀直入、经济进攻以及资本主义的文化渗透,民权思想的外来传播给中国的政治下了场及时雨,也给中国的妇女解放思想指明了方向。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妇女问题已经不再只是单纯的妇女地位问题,而直接体现为社会制度和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女子参政问题的提出也成为了一种历史的必然。

(二)清末民初的办报环境及妇女报刊的发展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南京临时政府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新闻体制,资产阶级革命派坚决反对封建严禁、主张言论自由,不但废除了前清的《大清印刷物专律》《大清报律》等限制报刊业发展的规定,还明确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集会、结社之自由”①,此外还颁布了一些有利于新闻出版事业发展的法令,如减少报刊的邮电费等。民国初期初步建立了自由新闻体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新政府领导人在实际行动中也予以高度尊重与关注。整个民国初年的报业中,报人在办报思想、新闻教育、办报实践等方面都为新闻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布就职。为了巩固统治地位,他开始对新闻政策进行舆论控制。袁世凯政府采取专制主义的新闻政策,封杀坚持民主革命舆论方向的报刊,扶植顺从其舆论方向的民报以扩大自身的舆论影响力。当时的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宣传“贞妇烈女”形象并反对妇女争取平等自由的刊物,由此,掌控绝对权力的袁世凯政府上倡下从,妇女刊物所宣扬的内容与妇女解放背道而驰。

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华民国的建立,让不少投身于革命运动的妇女充满了政治热情,对新生活满怀希望。于是,妇女解放运动在这一时期开始了有了参政的诉求。

1912 至1913年,共创办了十几种妇女报刊,1912年就创办了9种,如苏州的《大汉报》、上海的《妇女时报》《女权月报》《中国女报》、天津的《女子国学报》、北京的《北京女学日报》等②。这些妇女报刊大多以宣传女子参政为中心内容,由于不少是女子参政团体的机关刊物,所以观点明确、针对性强是这时妇女报刊的显著特点。

二、妇女解放的参政思想及妇女报刊

(一)妇女参政的解放思想

“女性参政”一说源于西方文化。清末“欧风东渐”,很多国外的政治性论点进入中国,西方尤其是英国、芬兰等国女界进行的参政运动被介绍到东方,很快被国内进步人士(包括男性和女性)接受并马上反映在报刊和行动上。女性参政话题开始在社会进步人士中展开③。

女子参政,简单来说就是指女性涉足国家政治或管理领域,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公共政策的行为。辛亥革命后,不少女性开始有了新观念,认为反清革命中男性与女性有着相同的抗战义务,那么革命胜利后也应该男女平权。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不少投身于革命的女性提出了要求参政的诉求。

1911年年末,中国社会党女党员、原同盟会会员林宗素女士建立了女子参政同志会,这是我国历史上首个女性参政团体,其宗旨为“普及女子之政治学识,养成女子之政治能力,期得国民完全参政权”④。1912年1月5日,林宗素女士和当时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会晤。孙中山明确指示,等到民国政府国会成立,女子可以有参政的权利⑤。这一消息使女性对参政充满了期待,也引起了社会中的很大反响,许多女子参政团体纷纷创立,妇女报刊中对中外妇女争取政治权利的情况介绍,起到了极大的鼓舞和示范作用。

1912年4月8日,联合五大女性参政团体的女子参政同盟会宣告成立,同时,张昭汉、杨季威主导的神州女界协济社也将女性参政视作社团的重要目标。拥有办报经验的唐群英、张昭汉、张汉英等参政精英通过创办参政团体的机关报,普及政治知识,动员女性参与运动。1912年年初,上海女子参政同志会会员刘舜英创办《民国女报》,以“养成女子参与政治之智识”为宗旨。同年10月,唐群英创办《女子白话报》⑥,其宗旨是“专为普及女界知识,务求达到男女平权的目的”。张昭汉则依托神州女界协济社,创办《神州女报》以代表女界立言,“发挥共和真旨,代表社会言论,导启女界政治及实业思想”。及至运动后期,张汉英仍创设《万国女子参政会旬报》,继续为女子参政宣传。

(二)力辩妇女参政的《神州女报》

《神州女报》分为两个版本。版本一是为了纪念秋瑾女士的牺牲而由陈志群任主编创办,共出三期,以“提倡中国女学,扶植东西女权,开通风气”为宗旨。版本二是1912年由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在上海创建的机关刊物(参政团体机关报),“于元年十一月出第一期,十日一册,旬刊性质也”,到1913年停刊共有旬刊八期、月刊四期。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由张昭汉领导的《神州女报》,即版本二。《神州女报》在当时颇受女性关注,由于其名誉社长有孙中山夫人(卢慕贞女士)、伍廷芳夫人(何妙玲女士)、刘青霞女士,同盟会会员张昭汉(女)任社长兼经理,编辑部部长先是汤国梨(章太炎夫人),后是杨季威(女),这样的阵容在当时可谓首屈一指。

《神州女报》以“普及教育,提倡实业,鼓吹女子政治思想,养成完全之国民,以促共和之进行”⑦为宗旨,主要栏目有言论、社论、国政及要闻、女界要事、本社纪事、时评、学术、传记、小说、译文、杂组、诗词、报余等,内容涉及女子职业、女性教育、女性道德、妇女从军等方面。当然,其主要内容还是反映民国初年妇女争取参政权的斗争。发表于《神州女报》的《女权与国家之关系》写道:“所谓权利云者,亦人权也,人权云者,亦人人应有之权也,非半数人所特有之权也。惟其然,故女子之要求参政权者,非争权也,取得其固有之权也。”⑧该报认为女子的权利和男子应该是平等的,女子要求参政权是想要恢复女子本来应有的权利。《神州女报》也介绍了很多国际上妇女解放运动的情况,如《世界各国女子选举权沿革谈》等,这也说明了《神州女报》是国内帮助妇女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窗口。

《神州女报》也关注女子的教育问题、职业问题、婚姻家庭问题等,注重学术性、文学性和可读性。例如1912年的《神州女报》刊登有学术类文章《论植物及其分派》、侦探类小说《瞳影案》、海外逸闻《伦敦公司之妇人事务员数》,还刊登有传记、小说等。为了增强刊物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杂俎”中有《婴儿之保育法》《夏令卫生谈》等,“报余”则刊登笑话、灯谜等内容⑨。

(三)第一份商办妇女刊物《妇女时报》

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民国初期的妇女报刊也越来越丰富,出现了不少商办妇女报刊。

1911年6月,我国第一份商办妇女刊物《妇女时报》由狄葆贤创办,由有正书局在上海创刊。《妇女时报》的主编未有明确记载,其主要撰稿人有包天笑、陈冷、周瘦鹃、毕倚虹、徐卓呆等。而该报的目标受众是“通达之闺彦,与夫时爱国之女士”,也就是处在社会中上层、具有一定文化教育程度的女性⑩。《妇女时报》是辛亥革命到民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妇女报刊,发行范围广,共出版21 期。该报的内容与栏目十分丰富,有插画、游记、传记、小说、科普知识、中外妇女风俗、读者俱乐部、妇女谈话会、文苑、诗词等。《妇女时报》十分注重科普知识,常常刊登医疗保健、美容健身、家庭饮食卫生等知识性内容。这些内容吸引了大批读者的关注。与鸳鸯蝴蝶派的合作,刊登一些文笔优美、通俗易懂的文学作品,也让《妇女时报》深受女性读者的喜爱。

《妇女时报》诞生于民国初期妇女解放运动争取女子参政权的环境之下,注定了该报对女子参政权的关注与涉及。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华民国的建立让妇女们所期望的参政等权利实现在即,此时的《妇女报刊》对妇女参政运动的立场为“女子参政、方有梦孽,本报绝对承认之”,积极支持参政运动,征集妇女参政的相关文章也体现了该报的态度,“凡关于参政及种种运动之文字,本报均欢迎登载,并为他日参政之预备。而关于女权之宣扬,尤望惠我大文”⑪。

三、比较《神州女报》与《妇女时报》

《神州女报》和《妇女时报》都创刊于民国初期,但由于两报的创刊背景、创刊报人和主要撰稿人、创刊立场、报纸内容等方面的差异,其对妇女参政运动的影响与作用也有所不同。

(一)创刊背景与发刊目的

民国初期的妇女解放运动如火如荼,唐群英、张昭汉、张汉英等人领导的女子参政团体竭尽全力为妇女谋求权利,她们需要报刊作为其舆论阵地来宣传妇女参政争权的思想与成果。而作为参政精英的张昭汉创办的《神州女报》在当时就承担起了这个责任,其作为机关报将妇女力争参政权的解放运动过程记录下来,成为妇女争权的舆论阵地。《神州女报》在为发刊做的广告中就表明了其创刊目的:“共和初奠,百废俱兴,我女界对于政治、教育、实业种种方面,表诸言论、行诸事实者,已不罕见。然无文字以记录之,表示之,则往者既无成绩以资参考,未逮者无以鼓吹而促进行。旷弃天赋之权,辜为共和之民,不亦大可愧乎?”⑫所以《神州女报》所要达到的目的是“无男女皆有以扩政治之思想,急国家之义务”⑬,男女都有参政的权利,并且女子参政也并不弱于男子。

《妇女时报》是由民间报人狄葆贤创办的,该报的发刊词也阐述了其办报缘由与目的:“近世以来,欧风墨雨震荡吾神皋,吾女界诸姐妹亦怵于国势之日蹙,世道之日微,思有以扶持之……凡吾同胞诸姐妹,其亦于此神皋绣坏,一放此灿烂国民之花矣乎。”⑭由此可以看出,《妇女时报》提倡女子教育,改旧换新,摒弃旧风俗旧道德,传播新思想新知识,以此来唤醒民智。

通过发刊词可以看出,前者以报刊为争权武器,后者以报刊传播思想。作为机关报的《神州女报》宣扬的是民族革命、妇女革命,服务于妇女解放运动;而作为商业民报的《妇女时报》想要给妇女们普及新知识,服务于家庭妇女。

(二)创办人

《神州女报》无论是创刊人或是主要撰稿人都属于妇女参政团体,是妇女解放运动中的参政精英,这意味着她们的文化水平要比普通的妇女高很多。其次,她们参与妇女解放运动,以女性的独特视角记录时事的变迁,有着不同于其他报刊的独特见解,所以更注重媒介的政治功能。自始至终,《神州女报》都有着力求妇女参政的立场和态度,销售报纸所得都用来维持报纸的刊印出版。

《妇女时报》与其不同之处在于创办人为男性,即便是在创刊的计划里只采用女性作者的稿子,但在民国初期并不是所有妇女都可以执笔写字,最终并不能完全实现。而这也就导致该报在创办后期走上不同的道路。

作为康有为的得力弟子,《妇女时报》的创办人狄葆贤经历颇为丰富,这对他创办女性报纸来说有利有弊。他经营《时报》十七年,办报经验丰富,他想要的不仅仅是利用报纸发声,更希望报纸能够对社会有所影响。但他的经历与思想也在经营的过程中产生了局限性。作为商办报刊,《妇女时报》需要盈利,所以对于妇女参政运动,该报的立场与态度是随着妇女参政运动的进程和报刊生存的背景环境而变化的。《妇女时报》十分之三的文章来自于受过教育的知识女性,她们将所学写到文章之中,带动家庭妇女们一起学习。但当时能接受教育的妇女少之又少,想要报纸持续发展,只能依赖于男性。男性撰稿人的加入对报纸还是有很大影响的。首先,男性对于妇女解放运动的视角与女性不同,所以并不能深入地了解女性最根本的需求;其次,男性在当时的地位是高于女性的,他们的优势在于可以从政参政,更直接地参与到国家行政之中,这一点要比女性便捷很多;再次,为了盈利,该报所刊登的内容都是为了迎合当时妇女们的兴趣来撰写,妇女参政的内容只是主要内容之一,到后期越来越弱化参政思想的传播。当妇女参政运动还在萌芽时期,《妇女时报》漠视国内女性参政,未置一言,多呈现西方女性参政实际;随着国内妇女参政运动的兴起,《妇女时报》才开始对其进行讨论。男性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相当于中间人,可以为妇女在参政中发声,但前提是不能影响报纸前程,这就注定了《妇女时报》不像《神州女报》那样激进,要保守、稳健地宣传妇女解放。

妇女参政运动在国内的开展未获得孙中山先生始终的支持,再加上袁世凯复辟帝制,想要恢复封建伦理道德来维护其统治权,反驳了妇女拥有参政权一说,唐群英等参政精英大闹参议院等活动引起了报界的不满与反感。周瘦鹃在《妇女时报》连登两篇译述文章后的按语:“今我国隆隆春雷,亦已发大声于海上,一般女子,渐有政治思想印入脑海之中,因迻译之,以绍介于我女同胞之前,为告诸君,幸各加勉,以底于成。勿徒嚣嚣然为无谓之周旋,非盾以坚厚之实力不为功,其毋为彼欧美西女子所笑也。”⑮这表明了译者的态度也颇为复杂,一方面对女子参政权在国外的实现表示了认可,但另一方面对唐群英等参政精英所从事的参政运动产生质疑。其实,《妇女时报》并未反对妇女争取参政权利,只不过它所提倡的妇女解放是要稳步向前的,是温和不激进的,是保持旧有的伦理道德规范的同时接受新道德新知识的稳健主义。以《妇女时报》为代表的民国初期商办女报反映了知识界对待女权运动的复杂态度,这从一个侧面显现了女子参政运动最终失败的社会根源。

不难看出,《妇女时报》不仅要对当时妇女解放运动有所宣传,表明自己的立场与态度,还要符合当时袁世凯统治时期的报刊环境。该报在袁世凯政府支持的民报范围内,所以它不能够完全站在参政精英的立场,而且由于狄葆贤在主持《时报》时就是保持公立的立场与态度,这就让《妇女时报》成为了迎合时局同时亦试图保持其自身的折中立场的妇女报刊。也正是如此,才让《妇女时报》成为辛亥革命前后出版时间最久的女性刊物。

《神州女报》和《妇女时报》虽都是女性报刊,但并不是由女性全权负责,都有男性参与其中,这就说明了民国初期的社会环境对与妇女解放而言并不是完全支持的,男性在创办妇女报刊的过程中确实功不可没,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妇女解放运动。

四、结语

民国建立后,女子参政运动背景下的妇女报刊作为妇女解放运动的言论平台和宣传动员工具得到充分发展,但是就女子参政运动及女性参政权而言,民初女性报刊界的分歧异常明显。

唐群英等参政精英创办的女报表达了女性参政的合法性以及通过国会、宪法迅速实现的迫切愿望,但这种愿望并未获得当时女性报刊界的普遍认同。知识女性则试图将女权运动这一政治事件剥离政治语境,在知识论域中阐发女性参政的合理性,在传统伦理层面评判运动领导者的道德瑕疵,无形中消解了这一事件的性别政治色彩。《神州女报》和《妇女时报》分别代表了参政精英的舆论阵地和知识女性传播新知识的平台,都在一定程度上为妇女参政运动做出了贡献。无论是力主妇女参政的《神州女报》,还是我国第一份商办妇女刊物《妇女时报》,都对妇女解放运动有着促进作用,但也都有其各自的局限性。

以《神州女报》为代表的女子参政团体的机关刊物和以《妇女时报》为代表的民国初期商办女报对妇女参政权的讨论与报道,以及参政精英在参政活动中的参与,记录了妇女解放运动在民国初期的求权进程,将妇女参政问题展现在妇女们的视野之中,让她们了解到了“新妇女”的观念与形象,让妇女们开始了对妇女解放的思考,对我国妇女解放运动做出了重大贡献。

注释:

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六条第四款.

②李谢莉.中国近现代妇女报刊研究(1898—1949)[D].成都:四川大学,2003.

③张丽萍.报刊与文化身份——1898~1918 中国妇女报刊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146.

④《女子参政同志会草章》,《神州日报》1911年12月29日.

⑤孙桂燕.清末民初女权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96.

⑥政协衡阳市委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衡阳文史第12 辑·一代女魂[M].1992:219.

⑦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史[M].春秋出版社,1989:55.

⑧《女权与国家之关系》,《神州女报》(月刊,第一期),第6 页.

⑨周玉洁.《神州女报》中的女子参政思想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5:19.

⑩谢立经.《妇女时报》的女性形象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4:1.

⑪《编辑室》,《妇女报刊》第6 号,中华民国元年四月初十印刷,五月初一发行.

⑫《神州女报简章》,《亚东从报》第1 期,1912年11月.

⑬张昭汉.《<神州女报>发刊词》, 神州女报第1 期,1912年11月.

⑭上海妇女时报社.妇女时报[M].北京: 线装书局,2006:19.

⑮瘦鹃译.泰晤士河畔女子要求参政之怒潮[J].妇女时报,1912(07).

猜你喜欢

女报参政女权
近代报刊女性主义的叙事特点探究
向警予的女权思想
颜回之乐
这样的“女权”
绍兴后期高宗对中枢体制的调整——以汤思退再次“兼权”参政为中心的考察
114年前,女权先锋与两则征婚启示
为谁参政?
——参政妇女的社会性别意识分析
社会主义女权和自由主义女权: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妇女运动内部的共识与分歧
媒体多元化背景下生活服务类报纸的生存环境与发展空间——以《都市女报》为例
论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妇女参政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