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19-02-19汪家华罗立军

社科纵横 2019年9期
关键词:精华传统文化

汪家华 罗立军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过一系列的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是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重要指导方针。2014 年9 月24 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1]2014 年10 月15 日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

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这两段话,深刻指出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我们进行文化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对于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发展,我们既要做好传承工作,也要做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那么,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呢?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要做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首要的是树立对传统文化的坚定自信,没有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就不会去主动了解,更谈不上继承和创新。2017 年10 月18 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3]文化自信是一种主体自觉的行为,这种自信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千年而弥新的内在价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哲学思想、浓厚的人文精神、深远的教化理念和感人的道德意识等,可以为今天的人们认识和改

造世界提供有益启示。中华五千年文明,浩浩汤汤,绵延数千载,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体系和文化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想方式、行为方式。为此,习近平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4]对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其中的精华,我们不应抱着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视而不见,而应该自觉了解,树立信心,增强信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太多可以让我们自信的资源,传之千年而历久弥新。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讲礼仪、知廉耻,是我们这个民族光荣的传统,这个传统今天依然具有现实价值,值得我们好好总结、妥善继承并予以发扬。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以言志,诗以抒情,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一首首经典诗歌,绵延几千年,构成了传统中国的优美画面和精神家园,传递着传统中国人的浪漫情怀和诗意人生,也传承着几千年中华民族的所思、所想、所歌、所咏。因此,诗歌是我们今天了解传统中国的最好的方式之一,也是把传统与现代连接起来的最好方式。今天的中国,正经历着改革开放和现化化建设的高潮,人们的生活节奏忙碌而急速,传统诗歌中所蕴含的那些精致的文字、优雅的姿态、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感情,仍然可为今天的我们提供很多丰厚的养分,使我们能够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依然能保有一份从容、悠然和洒脱,从而更加自信、更加满怀热情地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去。中国还有悠久的书法艺术、绘画艺术,还有精美的陶瓷、华丽的丝绸,古雅的建筑,等等,每一样都是那么绚丽多姿,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对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粹,我们应该感到自豪、自信。惟有这份自豪、自信,我们才能自觉亲近传统文化,主动了解传统文化,进而积极传承传统文化,因此,要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首先一定要树立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

二是明辨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诚然,传统文化并非都是精华,其中也有糟粕。因此,对待传统文化,我们既不能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也不能全盘照搬。习近平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5]传统文化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今天的中国,时代背景与现实环境都有别于传统,因此,科学辨析精华糟粕,区别优劣得失,既要看历史作用又要从当下需要分析,以确认哪些应当保留传承,哪些必须改造调整甚至抛弃。我们应该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分析哪些内容已失去价值,哪些内容在当代仍有现实意义,厘清应该吸取的精华和必须剔除的糟粕。对于糟粕,我们当然要予以扬弃;对于精华,我们当然要传。当然,何为精华、何为糟粕,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的个体,看法并不完全一致,但其中有些标准是稳定的。笔者认为,评判的标准,主要有三条:一是看是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那些经过几百、上千年的洗礼,依然能在今天影响大多数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才是精华。二是看是否经得起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检验,文化不是高高在上,它不是也不应该只为极少数所谓的精英服务,它应该为大多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因此,在文化问题上,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只有受到大多数群众肯定、赞赏的文化才是精华所在。三是看是否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现实需要相适应。凡是能促进中国发展,实现中国梦,有利于维护和巩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文化,即是我们所说的精华。按照这三条标准,我们可以对传统文化做出评判。比如,儒家的“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五种伦常,也即“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是维护几千年封建社会秩序的主要思想,今天,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看待它呢?这就需要我们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对其要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评判。从根本上说,“三纲”强调的是一种森严的等级关系,君对臣、父对子、夫对妻拥有绝对的权力,君、父、夫高高在上,臣、子、妻处于卑从的地位,没有民主,没有平等,只有无条件的服从,这种思想既不合乎人性,也不符合现代社会的民主和平等的大势,可以说是一种糟粕,因此我们要加以抛弃。但“五常”思想,即“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仁爱、礼仪和诚信,在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因此,“五常”思想对当今中国和当今世界都具有启迪意义,可以说是一种精华,我们要传承发扬。当然,“五常”思想的具体内涵,需要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是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要做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首先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传承,就没有创新。创新,不是从无到有,而是更多的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文化的发展,从来都是延续的。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那样,“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6]同样,今天的文化,是由昨天、前天的文化传承而来,也必将影响明天和后天的文化。文化是一条流动的河,从“过去”经“现在”流向“未来”,文化在其现实性上是传统与当代的有机结合。

我们说,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和条件,但传承并非全盘照搬,即使是被认为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也要结合现代背景、现代环境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内在地包括“传承”与“创新”两个向度。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推动传统文化自觉参与现代社会实践,使其上升为实践中的主体性因素、精神性支撑,在现代社会实践中不断自我革新、自我发展。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传统文化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已与今日不同,要让今天的人们接受传统文化,就需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下的时代语境进行对接,让传统在当代产生新的时代价值与时代意义,实现传统文化资源到文化产品内容的创造性转化。这种转化,是“传统适应现代”,即从当下的社会情境出发,赋予传统新的内涵。比如,还是上文提到的“五常”思想,从整体上看,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但我们适用于现代社会,就要进行转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五常”思想在传统社会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宗法价值、伦常价值,现代社会是公民社会,具有不同于传统宗法社会的特点,这就需要实现从古代宗法价值到现代公民价值的转变,使之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我们要以“仁”涵养“友善”,以“义”充实“公正”,以“礼”、“智”补充“法治”,以传统的“信”丰富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等等。

总之,在对待传统文化上,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辩证地地看待传统,要坚决抵制极端思潮,特别是无视历史文化传统的虚无主义和唯传统至尊的复古主义,还要防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倾向。要从当前现实需要出发,结合现代实践,古为今用,吸收传统精华,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四是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创新传播方式。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很大,再加上传统文化不象一种专业、一种技术,不能让人们获得立竿见影的成效,因此,很多人觉得离传统很远,对传统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难以亲近。更多的时候,传统文化只在小众范围内传播,难以走近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因此,要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就要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使之广为人知,深入人心,实现大众化、通俗化,这就需要结合网络、电视、报纸、期刊、微信、公众号等现代传播方式,将传统文化深入浅出地进行广泛传播,要讲好传统文化、“讲清楚”传统文化。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那样:“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7]

那么,怎样“讲清楚”传统文化、使之亲近人民大众呢?这就需要广大文化工作者更新观念,加大宣传力度,创新传播方式。

需要厘清的一点是,传统文化在今天所遭遇的压力,并不是文化本身的危机,而主要是传播形式上的困境。立足这一点,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将之与流行文化元素和新技术嫁接,就成为当下发展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在过去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文字、图片等静态方式,适应于“慢生活”状态下的传播,今天,由于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行,更由于网络、新媒体、自媒体、视频等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如果仍局限于过去的传播方式,就难以让传统文化在当代复活,因此,要与时俱时,运用新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进行创造性转化,这样,传统文化才能变得可亲、可近。比如,中央电视台已进行了三季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受到广泛热捧,收视率爆高。全国上下,不分男女老幼,很多人一到节目时间,就守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地观看。在这里,人们感受到了古诗词的美好和魅力,感爱到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精粹。北京大学博士生陈更的博才和敏捷,受到广大年青人的追捧;“00 后”冠军武亦姝的淡定和才情,更令观众和网友折服,称其“满足了人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评委专家康震、王立群、郦波、蒙曼等教授的谈古论今和精彩点评让无数观众折服,主持人董卿的优雅、大方和深厚的古典诗词修养令人久久不忘。该节目打开了传统文化长期紧闭的大门,让传统文化以更加亲近、更加鲜明而亮丽的姿态完美地展示了出来。

又如,三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也出乎意料地受到广大网友的热捧,很多人在网络上纷纷留言,“真好看,可惜只有三集,真想再有续集啊”。该纪录片用新颖的视角把人们带进古老的而神秘的故宫。在这里,故宫不再是神秘莫测、古板严肃的高墙深院,而是被一群敬业奉献、技艺高超又爱说爱笑的年轻人带“活”了的人间宝地。看了纪录片后,很多网友留言说:“真想也能去故宫当学徒修文物啊”。《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出品人萧寒说,在纪录片创作的时候就明确,这部纪录片要表现的不仅仅是故宫里的物件,还有文物背后的这群手艺人,希望打动观众的是有感情、有温度、有情趣的人。需要说明的是,在这部纪录片里,既有面粉熬制的浆糊、猪血、生漆、鱼鳔等原始材料和技术,也有一群高学历、高技术、高颜值、高素质的现代年轻人,还有许多现代技术,如谷歌眼镜、3D打印技术等,都已经成为故宫的装备。在这里,古老与年轻、传统与现代和谐地融为了一体。

此外,还有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开发的微信公众号“章黄国学”里的栏目“《孔子曰》”。这也是一群年轻人开发的国学教育栏目,该栏目完美地将漫画与文字相结合,以诙谐的语言、丰富的学识、生动的形式向人们讲述孔子,讲述《论语》。公众号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中小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一位网友留言说,“7 岁的儿子每周最盼望的就是看‘章黄国学’的漫画《孔子曰》。”一位大学老师留言说,她同许多家长一样,是微信公众号“章黄国学”的铁杆粉丝。在这里,孔子不再是一位高不可攀的世外高人,而是一位充满着生活气息的、可亲可敬的博学长者。

这些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的创意产品,将现代传播技术、传播手段、时代内涵与传统精粹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传统文化在现代传播的成功尝试。当然,这个过程没有止境,传统文化如何搭上新的时代快车,焕发新的生机,仍有待文艺工作者孜孜不倦的努力和创新。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在今天并没有过时,从过去多年的实践看,我们并不缺乏亲近传统文化的群众基础,广大人民群众仍深深喜爱着传统文化,我们最需要做的是,对传统加以创新,特别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的创新,这样,才能为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亲近、所深爱。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在今天仍然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产生重要影响。对待传统文化,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固步自封。我们要传承传统文化,更要结合现实需要和时代精神,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在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绽放出新的绚丽光彩。

猜你喜欢

精华传统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不同的茶第几泡是精华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