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议古诗中的长安岁时风俗

2019-02-18陈波

卷宗 2019年34期
关键词:古诗

摘 要:在发展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长安岁时风俗,凝聚着历代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激励着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代表着中华民族文明教化的水平。这些风俗习惯,被历朝历代的诗歌所记取,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带领人们回顾与还原当年长安繁荣的社会生活盛景。

关键词:古诗;岁时风俗;长安社会生活

历史上所有伟大的城市,之所以千古留名,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体现了某种足以反映时代特征的伟大思想和精神。我们说起长安,就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汉唐气象,这说明长安具有有别于其它古代城市的特殊精神气质。千百年来,这个城市中的人们繁衍、生息、劳动、创造。在发展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各种风俗习惯,凝聚着历代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激励着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代表着中华民族文明教化的水平。这些风俗习惯,被历朝历代的诗歌所记取,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带领人们回顾与还原当年长安繁荣的社会生活盛景。

1 元日辞旧迎祥贺新年

元日,又称元旦。既农历正月初一。元日本意为吉日,又为一年之始,故为古代最盛大的节日。这一天阖家团聚,贴春联,挂年画,燃爆竹,辞旧迎新,拜年祝福。长安此日,皇帝早晨要亲临太极宫承天门楼,或在大明宫含元殿与丹凤门楼举行最为盛大的“元正”外朝大典。唐太宗李世民《正日临朝》诗云:“条风开献节,灰律动初阳,百蛮奉遐赆,万国朝未央”。“赫奕俨冠盖,纷纶盛服章。羽旄飞驰道,钟鼓震修廊。组练辉霞色,霜戟耀朝光。”届时,依仗排列,千官序立,金鼓齐鸣,皇帝依次接受臣僚们与各国使者、各民族代表的新年拜贺,场面宏大,庄严隆重。而长安民间坊里街市之间,这一天舞狮子、耍龙灯、以示欢庆。亲朋好友之间,相互登门拜年。唐人李郢《元日作》诗中说:“锵锵华驷客,门馆贺新正”。长安习俗,民间此日要食五辛盘,吃胶牙饧,饮屠苏酒。五辛盘是以葱、蒜、韭、蓼蒿、芥五种新嫩之叶杂拌而成,食之取迎新之意。胶牙饧即麦芽糖,取其粘牙而名。白居易有诗称:“岁尽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屠苏酒,又名屠酥、酴酥,南北朝时即有之,唐代风俗,正月初一饮屠苏酒,长安城内家家如此。此酒为药酒,是将大黄、蜀椒、苏梗、桂心、防风、白术等药合拌捣碎,以布囊盛储,除夕傍晚挂在井中,使其受潮成泥状,第二天取出,以囊浸于酒中,饮之可防一年不得疾病。

2 上元盛装观灯吃元宵

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唐都长安盛行观灯之俗。平素长安宵禁甚严,上元节前后三天,金吾禁令松弛,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无不自由出入街巷,通宵达旦观赏争奇斗艳的各式花灯。如张祐《正月十五夜灯》中说:“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中宗在上元节多次与韦后微服至坊里观灯,不少幽闭深宫的宫女趁观灯之际出逃。玄宗时,上元观灯达到高潮。先天二年(713年),曾在安福门外做灯轮,高20丈,用锦绣金玉装饰,点燃五万盏灯,簇拥如同美丽的花树。精选长安少女和妇人千余人,盛装华丽,于灯轮下踏歌三日三夜。张说《踏歌》中说:“龙衔火树千重焰,鸡踏莲花万岁春。”上元观灯因安史之乱而受到影响,但这种风习直到唐后期仍相当风行,历代相传,以至于今。

3 中和祭日游胜祈丰年

唐贞元五年(789年)昭以阴历二月初一为中和节。德宗因以前上巳日大宴集,每与寒食节同时,乃准李泌所请,以二月初一为中和节。取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意。中和、上巳、重阳并称三令节。中和官员休假一天。皇帝在五谷播种的时节,劝民农耕,祈求丰年,令百官敬献农书,并聚会宴乐,饮中和酒,赋诗歌舞。大臣请皇帝赏赐裁度之尺,王公戚里贡献春服。各地民间纷纷效仿,出现了互送青囊、五谷、瓜果之种等习俗。中和节起源于唐,兴盛于宋。宋代周弼《中和节》:“时节匆忙过隙驹,可堪岑寂就船居。不禁衰病慵耽酒,无益闲交懒报书。风暖暮田归海燕,雨甜春水上潮鱼。客中自是光阴速,才见新正又月初。”元代后期,中和节逐渐与同样有着“重农耕、祈丰年”节俗的“二月二”合成一个节日。清代有民谚曰“中和节庆龙抬头,春祭勾芒祈丰收。”

4 上巳沐浴踏青祛百病

原来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在水边举行沐浴祭礼,祛百病,称为祓禊。此风俗起源很早,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形成比较固定的礼仪和活动。唐代上巳节固定为三月三日,变成了以踏青游宴为主的娱乐性节目。王公贵族和百姓仕女倾城而出,多到郊外水滨踏青游乐。除曲江外,泾渭浐灞诸水之滨都成为人们喜爱的祓禊之地。刘驾《上巳日》中写道:“上巳曲江滨,喧于市朝路。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遇”。杜甫《丽人行》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诗句,也形象地描绘了这一节日的景象。

5 重阳登高赏菊插茱萸

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又称为重九。我国古代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月日并阳,寓意长久。在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已形成此节。汉代以后,逐渐盛行。重阳佳节,人们纷纷佩茱萸、登高、赏菊、宴享,以求长寿。登高是重阳节的重要风俗,汉代此俗由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灾的故事而来。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唐代每逢重阳,君王要赏赐臣下“茱萸树,菊花酒,五色糕”,登高野宴,为节日助兴。登高活动中,还有以茱萸插于头上以辟邪恶的风俗,所以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才会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感慨。唐人李颀《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诗:“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重阳正是菊花怒放的季节,相传菊花酒可以使人长寿,于是喝菊花酒成了登高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登高在文人学士中特别盛行,唐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以登高为题材的作品。重阳之日,已是秋高气爽的深秋季节,登高可以怡神旷心,舒畅情志,延年益寿。

6 曲江流饮作诗赏心事

曲江自秦代开始,就是一出风光优美的园林区。在唐代时,这里更是绿树环绕,水色明媚,楼阁掩映,风光宜人。“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岁岁人人来不得,曲江烟水杏园花。”“曲沼深塘跃锦鳞,槐烟径里碧波新。此中境既无佳境,他处春应不是春。”唐代文人学士在三月上巳节这一天,至长安城东南风景明媚的曲江游宴赏景,他们仿照古人“曲江流觴”的习俗,放羽觞于曲流之上,随水流漂浮漫泛,漂至谁前,谁就饮酒作诗,成为一时之盛事,其风雅不逊于东晋山阴兰亭之美。“曲江流饮”因此得名,后被誉为长安八景之一。

7 雁塔题名飞扬少年时

唐中宗神龙年间,张莒进士及第,闲游慈恩寺,一时兴起,将名字题在大雁塔下。不料,此举引得文人纷纷效仿。尤其是新科进士更把雁塔题名视为莫大的荣耀。他们在曲江宴饮后,集体来到大雁塔下,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的时间用墨笔题在墙壁上。这些人中若有人日后平步青云做到卿相,还要将姓名改为朱笔书写。在雁塔题名的人当中,最有名的要数白居易了。他27岁一举中第,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加以夸耀。又如另一位新科进士刘沧写道:“紫毫粉壁题仙籍”,简直以为自己是天上的文曲星了。慈恩寺的墙壁空间有限,不久白墙变作花墙。据说,唐武宗时的宰相李德裕不是进士出身,故深忌进士,下令取消了曲江宴饮,并让人将新科进士的题名全部除去。尽管雁塔题名后来也无法看到,但这一故事成为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及第的代称。

参考文献

[1]范时勇.传统节日[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09.

[2]闫琦.唐诗与长安[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0.10.

[3]王俊.中国古代节日[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01.

作者简介

陈波(1979-),女,河南,硕士,西安市行政学院文化教研部副教授。

猜你喜欢

古诗
古诗中的数
我爱背古诗
古诗中的鸟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古诗中的春天
品读古诗
古诗中的鸟
如何把古诗教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