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体验·实践三位一体的“园林树木学”教学改革

2019-02-17刘磊

文教资料 2019年1期
关键词:认知体验实践

刘磊

摘    要: 本文从应用型人才培养角度出发,把认知、体验、实践的教学方法融入风景园林专业核心课程“园林树木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各教学模块(理论+课内实验)、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考核三个方面分析认知、体驗、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对教学改革的影响及相应实施措施。

关键词: 认知·体验·实践    园林树木学    教学改革

“园林树木学”是风景园林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课程应用性极强,在教学中应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以形象认知、感性体验、理性分析、清晰表达为核心指导思想,使学生掌握园林树木分类的基本原理和识别的基本方法;掌握园林树木的观赏特性、生态习性、配置方式等基本知识;掌握园林树木选择、应用、评价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课程涉及树木种类繁多,在课程教学安排中,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合理的课程设计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近年来,在园林树木学教学中,笔者深刻地感受到了课程教学中新的变化和压力。一方面,由于现行的高中新课改,学生综合能力不断提高,某些学生甚至在高中阶段就选修过城市绿化树种应用等类型的课程[1]。学生思维活跃,把握新鲜事物的能力增强,但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如重视逻辑思维,轻视形象思维,自主式、探究式学习能力较弱,特别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等。另一方面,眼球经济、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增加,往往会忽略教师课堂上一些关于树木细节的讲授,导致只记形,难记神,很快就会忘记,特别是大部分同学都存在一个问题:难以区分树形很相似的树种,如云南黄馨和迎春的区别,很多同学到大四了还分不清楚。因此,在教学改革中,笔者通过课程作业及各类实践课程等,有意识地多维强化学生对树种的认知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对比记忆、体验感悟式学习等。

一、理论依据

在辞海中,“认知”被定义为“人类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活动,包括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等一系列认知过程,也称为认知理论”[1]。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内容繁多,目前该课程又被压缩至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8课程,实践教学16学时,在有限的课时范围内,要完成园林树木的形态、习性、观赏价值及园林建设应用等多个方面,同时要掌握分类、分科后的各种树木的特征等,才能得心应手地把各种树种应用到园林建设中,综合性极强,实践性明显。认知是该课程教学的基础,主要体现在对树木形态和习性的认知、树木观赏特性的认知、树木的空间认知、树木的文化认知等方面。

体验是在实践中通过亲身体会或亲身经历认识周边的事物。体验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善于创设适当的情境,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和机会,让学生亲身领悟知识,并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验证,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情知合一、以实证理,以此才能出新。

二、知、情在实践中合一路径

(一)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内化吸收

在教学中,以解决学生在课堂或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并在课后适时答疑。课堂教学中,以校园生活环境中某植物景观切入,让学生主动认知,并在其本身有体验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领悟和内化。

(二)教学内容——立足学生生活实际

教学内容的设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各类树木的生长状况,提高学生的长期认知能力,通过参与式、体验式、活动化、互动式等教学方式,使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课堂外见到的实际相结合。树木除了具有的自然属性以外,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因为情感需要而赋予某种树木某种特定的文化内涵,使得树木具有文化属性[2]。因此,在教学中,强调学生对树木文化属性的认识和学习,从树木的象征意义出发,试行情境化教学,加强学生对树木的深刻认识。

(三)教学过程——立足师生共同体

基于对“园林树木学”课程的理解,笔者建议师生应该平等对话,不仅在实验课堂,而且在理论课堂中,共同完成课程构建。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应该是参与者、提问者、思辨者、协同者,双边合作,构建师生共同体。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堂的掌控不应只在于想方设法控制学生的思维,更应该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启发,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当中,成为其中的一份子。

(四)教学评价——立足学生持续发展

传统“园林树木学”教学往往偏向封闭型教学,一般在期末阶段,通过书面考试形式完成考评。笔者认为,“园林树木学”应用性极强,很多知识点很难只通过一次书面考试完成,应该是动态的过程。教师的评价应更侧重于平时学生的课堂表现、情景互动、小组互动、课外实践等进行动态考察和综合测评,特别是课外实验环节,一方面应增加课外实验课时树木,另一方面应采取开放式的考试方法,可以设置一个小型的实验项目,如某个小区或游园的植物种类调查[3]。题目可以从树木的基础识别到用途、科属、配置形式、生态习性、生长状况、繁殖方式等众多方面得出,开发学生多维思考,试行前瞻性的实验课程设计。

三、“园林树木学”三位一体教学实现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关注每个环节,包括课前准备、课程分项目讲授、课后考试创新。重视每个教学环节,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的同时,把控实践教学的每一个部分,进行细化和深度化。笔者在多年“园林树木学”教学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一套基于知情行三位一体的教学策略。

(一)分项目教学策略

项目1——园林树木形态识别:分组调查并详细记录,加强学生对乡土植物的基本认知;学生对各类优美的树木图片很感兴趣,可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对园林树木学的兴趣,加强学生对园林树木观赏特性的学习,特别是从树木的花、果等方面突破。

项目2——学生讲解园林树木:以科为单位分组教授一两种树木,让学生在个人认知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对树种的认识。在实际教学中为每组学生(一般4—6人一组)划定调研区域,让学生对该区植物以科为单位进行调研,并详尽记录,之后制作成PPT在课堂中讲解演示,老师进行评价或纠错。

项目3——道路绿化树木配置分析:调查荆州市城市道路绿化树种,注重调查方法、树木规格和测量方法。实际教学中选择荆州市2条—5条景观路或景觀大道进行图片展示及现场调研,讲解道路绿地的行道树、中央分隔带、两侧分隔带、交通岛绿地、导流带绿地等的具体树种、树木规格、生长情况及配置情况进行讲解,深化学生对道路绿地种植设计的理解。

项目4——某区域树木配置改造方案:以城市公园或广场等为实际基地,指出其中优缺点并提出改造方案。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就近选择荆州御河广场、三国公园等带领学生集中进行调研,指出场地中树木栽植不合理的地方,如地势较低的地方种植金桂等使得其生长状况很差,或者在树阵广场下种植桃花,在阳光直射区域种植洒金珊瑚等导致其停止生长甚至枯死的情况。这些配置基本上都是因为没有考虑树木的生态习性而造成的,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进行认识,记忆会更深刻些。

项目5——园林树木观赏特性分析:注重树种器官、个体、群体美,分析荆州市主要观赏树木。对荆州市彩叶树种、观赏花木、具有较好象征意义的种类进行分类总结,加强学生的认识,同时从中外文化寓意较强的植物出发,进行总结归纳,多方面把握学生对园林树木外在、内涵美学特性的学习。

项目6——苗木价格调查:考察荆州市及周边大型花木市场、苗圃基地等,了解各种类型苗木价格。深入荆州市本地长湖花木市场或借助校外实习机会到武汉四季美花木市场、昆明斗南花木市场等进行调研,感受花木生长环境,了解苗木价格,学习苗木养护管理知识,为以后学习植物栽培养护、园林苗圃学等打下基础。

(二)教学考评策略革新

进行指向有效教学的“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多了课堂前测和后测两个环节[4]。将教学与评价有机结合,试行在教学中进行考评工作。如把某个树种较为集中的城市绿地作为考场,从树木的科属、形态、生态习性、观赏特性等方面现场提问,并鼓励以组为单位进行考试。

在教学大纲中强化平时实验课程的考核占比,弱化期末“一张卷”考试,真正把教学全过程尽量和实践结合。“园林树木学”课程开课学期一般都在上半年即春季和夏季,此时是大多数植物的开花期,所以课程之初即布置一个作业:“拾花”——用镜头留住春天,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课外时间用手机照相机或单反相机等记录树木开花时节的特征照片,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

开学初,即布置一些趣味性的作业,如让学生在课程初期采取扦插、分株等方式种植1种—5种园林树种,期末时以其成长状况作为考评依据。

四、结语

在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中,应把握学生的知情意行,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统一,教学效果需要结合大量的、分类的实践教学。本研究从实践教学视角出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提出基于学生认知、情感的项目教学、模块教学思路,可为其他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教学提供基本思路。

参考文献:

[1]季华,陈龙清.从认知角度探讨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59-61.

[2]杨逢玉.树木文化属性在“园林树木学”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92-94.

[3]李景照,黄红慧.园林树木学实验课的教学改革初探[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1):106-107.

[4]丁丽云.“教—学—评一体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8(3):66-68.

猜你喜欢

认知体验实践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