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2019-02-17邵小慧李秀桂

文教资料 2019年1期
关键词:旅游管理应用型本科模块化

邵小慧 李秀桂

摘    要: 应用型本科是我国高等教育中发展较快的一种新类型。本文以海口经济学院为例,在分析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的“四重”原则,探讨了旅游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具体构建路径及模块化教学实施的三个保障体系的建设问题,服务于高质量旅游人才培养,并为其他专业的课程建设及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旅游管理    模块化    课程体系

一、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内涵

模块理论源于国外,1976年美国学者迈克尔·加扎尼加(michael Gazzaniga)提出模块的说法,之后西方学者特别是心理学领域对模块的研究比较活跃,加拿大的荷兰学院将模块理论引入教育领域,此后北美及其他地区的职业教育开始实践和应用模块理论。20世纪90年代模块化理论传入了中国,并且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开始应用。

梳理文献,我们发现模块化课程目前有两种构建模式,一种是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也称之为任务模块。这个是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劳工组织实施的基于工作岗位任务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第二种是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也称为能力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1][2]。

二、旅游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一)模块化课程体系是对课程现状反思后的路径选择

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多数仍是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传统的学科体系结构,课程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而列,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门数多,同质化现象严重,课程内容重复较多,如旅游资源这个概念,在旅游专业的“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学”、“中国旅游地理”等课程中都有介绍,而且各自的概念介绍有一定出入。另外,学科知识体系下的每一门课程由不同的教师授课,教学差异比较大,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正是由于课程体系的一些弊端,某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寻找路径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作为应用型本科的旅游管理专业,非常强调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而模块化课程体系正是打破这种单一课程界限、突出学生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通过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构成‘模块,以取代传统教学体系的‘课程。‘模块作为面向专业能力培养的基本教学构成单位,是围绕特定能力培养与相关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具有可重组性和教学内容的非重复性,同时模块对应能力培养环节连贯递进,能灵活有效地支持模块互换及学分互认”[3]。

(二)模块化课程体系契合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

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较强的职业性、专业性和基础性[4]。总体上看,应用型本科与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不同,应用型本科强调一定的理论知识,但这种理论是运用在实践当中的,不需要非常系统的理论概念,但有不同于高职的“够用为主”的理论要求。应用型本科坚持素质教育,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基础知识教育之外,还重视实践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模块化课程体系只是基于能力培养的将传统课程组合成不同的模块,每个模块有核心能力,模块可以重构、可以替换,这种基于能力培养和任务的模块化教学正好迎合了本科教育培养的内涵,突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模块化课程体系更加有利于旅游行业的人才培养

旅游行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从业人员具备全面的素质和一定的专业技能。在传统学科体系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到了旅游企业难以立即上岗,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企业培训才能上岗,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足。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设计可以基于工作岗位的任务能力,设计不同任务模块,如导游接待服务模块,打破传统学科课程体系,围绕导游接待需要的能力将不同的知识点组合到一起,培养学生的导游接待、讲解、应变等能力。同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课程模块之间可以迁移。这种课程体系的设置有利于旅游行业的人才培养,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

三、旅游管理专业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一)构建的原则

1.重能力的原則

学生首先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如旅游管理专业可以通过旅游策划模块的构建,将“旅游产品设计”、“旅游策划”、“旅游制图”等课程整合到一个模块之中,通过实际考察、调研和小组合作,设计旅游产品或策划旅游方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对于本科学生而言,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特别是在实践中遇到的难题,自己勤于思考,不断学习,融会贯通,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大胆思考,大胆求证,通过自己的历练培养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旅游行业的需要。

2.重实践的原则

实践育人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重视实践的原则。在模块化课程体系中,更要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科学地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模块作为教学计划的组成部分。另外,模块内的实践要科学设置,具体实践内容和教学方法要研讨,不能走过场,不能简化实践内容。在模块化课程体系中,要把社会实践内容纳入教学评价之中,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

3.重职业素养的原则

近年来,社会和企业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有诸多抱怨,如旅游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弱,企业需要花费较大的人力和成本对毕业生进行再培训,不少毕业生离职率高,心态较为浮躁,这些问题直接反映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专业的教育质量。这样的结果折射在学校教育教学当中,学生的职业教育不足,直接导致诸多问题。为了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高校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认真研究职业素养现状,将现有职业素养教材与旅游专业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教学方法,形成全过程、全方位培育职业素养的校园环境。最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管是辅导员还是专业教师,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当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师资队伍的职业实践体验,完善教师的能力结构,使他们有能力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4.重综合素质的原则

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首先培养的是本科人才,必须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因此,在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中,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重视通识教育,构建具有应用型本科特色的涵盖通识课程、实践教学课程、素质拓展课程等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的课程体系,凸显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征。

(二)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1.通识模块的构建

对于本科院校而言,通识教育至关重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处理好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不能以应用的名义弱化通识教育。正是秉承这样的教育理念,海口经济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进一步拓展了通识模块的广度,在通识模块下面又细分为六个二级子模块:一是思政模块。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这些课程是必开课程,必须不折不扣地开设。同时,模块化之后更大的改变在于打通单一教员授课的局面,结合具体实际增加课程的吸引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二是英语模块。这个模块主要是“大学英语”课程,为学生以后就业和考研做好语言储备。三是体育模块。海口经济学院的体育课程是较早进行模块化改革的课程,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基础和兴趣进行不同的俱乐部模块选择,打破班级、专业的限制,培养学生的兴趣,实施效果较好。四是创新创业模块。海口经济学院非常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并将其列入学生的课程体系,从大一到大四进行分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五是素质拓展教育模块。素质拓展教育模块是通识教育的亮点之一,旅游专业构建了讲坛、技能竞赛、社团活动等不同的素质拓展教育平台。六是通识选修模块。发挥全校资源优势,构建了涵盖语言、管理、文化等方面的选修课程。纵向来看,通识选修课程有所增加,但横向对比而言,通识选修课程模块的内容偏少,后面需加大选择空间,拓展选修内容。

2.专业基础模块构建

专业基础模块根据能力和素质具体细分为以下两个子模块:一是旅游认知模块。旅游认知模块包括旅游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如“管理学原理”、“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消费行为”等,但这些课程不是传统的学科课程,而是根据模块化思想进行整合改造。第二个是职业素养模块。作为应用型本科,职业素养非常重要,在专业基础模块单列了职业素养模块,该模块涵盖了“旅游礼仪”、“旅游职业道德”等。同时在该子模块还有一个随着其他模块相辅相成的外语内容,强化旅游专业学生的外语特色。最后,从时间上看,该模块是唯一延续四年的子模块,旨在四年不断线,将职业素养融入具体的项目当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心态、职业行为规范、职业基本能力。

3.专业模块的构建

根据自身实际,在专业模块下面构建了专业必修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一是专业必修模块。作为立足于海南的应用型高校,根据最新的海南自贸区(港)建设的需要,进一步拓宽了专业必修模块的内容,特别增加了旅游服务贸易模块。这些专业模块的授课时间都在同一个学期,由不同师资组合进行授课。每个专业模块都包含足够的实践课时,模块实践以具体项目进行打包,统一进行。同一个模块的考核方式正在做调整和探讨,打破了原来单个课程期末统一考核的方式,更加突出学生的过程学习和能力培养。二是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在原有选修课程基础之上进一步增加了选修课程的数量。选修课程的内容涵盖了语言类、旅游新业态、旅游文化、技能类课程等,基本上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另外,针对专业模块的拓展性选修课程正在探讨当中。

四、旅游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的保障体系

(一)制度保障

“模块化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质量的风险性,这就需要完整有效的制度体系加以保障,特别要根据模块的规划、实施与评价等流程建立相应的制度,保证模块体系的科学性与时效性”[5]。模块化教学是一种复杂的过程,模块构建、模块的运行、模块的评估都需要相应的管理制度,学生的模块选择、模块实践实习要有创新制度保障。如果制定模块课程体系的时候轰轰烈烈,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模块化课程体系可能难以实施,会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同时由于课程体系构建运行非常复杂,原有制度不能满足需要,在实际运行中进行制度创新、激发教师的改革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唯有此才能提高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师资保障

师资队伍是大学的核心软实力,师资队伍水平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成败。目前新建的应用型本科大学师资队伍较弱,高水平师资缺乏,师资队伍结构不甚合理,师资流动频繁,这些问题影响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在模块化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花大力气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具有行业经验的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对于现有师资加强职业体验和实践教学能力培養,提升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培养一大批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高水平教师,不断推动模块化教学高质量运行。

(三)教学条件保障

模块化教学的实施和运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很多部门和人员参与和配合,更需要有合适的教学条件。教学条件涵盖范围很广,这里仅就实践教学条件和教材两个关键点进行阐述。模块化教学重在应用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而技能的培养一定离不开实训和实践教学。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离不开校内充足的实训条件,更离不开校外社会实践。实践教学场所至关重要,最理想、效果最好的是在真实的企业或行业环境中进行实践教学,如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大多如此。另外,为了配合实践教学,相应的实验指导、实践考核等要重新构建。二是教材问题,现有教材多数都是传统学科视角下的体系,重在学科知识的完整性、逻辑性,无法适应模块化教学的需要,因此应该统筹规划,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构建模块化的教材体系。在模块化教材体系构建过程中,要有新的视角、新的能力观,既要有一定宽度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这种新型的模块化教材对编写人员的要求更高,学校应该转换传统的教材观念,联合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合旅游企业或行业骨干共同编写模块化教材,吸纳行业先进的技术,同时,为了保证教材任务及时完成,要建立模块化教材的分类规划任务,以期尽快服务于旅游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杨庆国,詹向红.面向能力输出导向课程模块化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合肥学院“新闻采写”课程模块化建设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4(5),14:18-19.

[2]王丽霞.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模块化课程改革初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12):35-36.

[3]袁暋,许强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借鉴德国FH成功经验[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1):4.

[4]邵波.论应用型本科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4(5):30-33.

[5]尤伟,陈鹤鸣.模块化人才培养:理论构建与风险防控[J].阅江学刊,2012(6):70-75.

猜你喜欢

旅游管理应用型本科模块化
模块化自主水下机器人开发与应用
模块化住宅
ACP100模块化小型堆研发进展
模块化VS大型工厂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一种旅游管理教学板的设计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