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课程体系的构建

2019-02-17张佳兴吕荣娟

文教资料 2019年1期
关键词:教学体系协同

张佳兴 吕荣娟

摘    要: 思政课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性、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仅靠思政课一己之力一时之功难以完成。构建由各类课程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课程体系已成为时代诉求。在协同育人课程体系中,思政课要发挥好主渠道作用,专业课通识课要发挥好特殊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关键词: 育人课程体系    协同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体系

一、构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课程体系的时代诉求

课程体系构成要素及要素协同配合程度是影响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1]。作为高校培养目标载体,以课程内容为依托的课程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变迁、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新课程体系是适应这一变化的必然选择。

(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诉求。

经济、信息的新情况,要求大学生进一步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高职原来的三门思政课,其他课程很少参与或只是名义上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已经不合时宜。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新课程体系,形成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代代相传的时代诉求。

(二)适应教育对象变化的诉求。

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师匹配大学生的需求和特性,学生才会对教育内容反应并进行选取等内化整合与外化践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实效。目前部分高职学生对手机和网络依赖程度高,注重物质追求感观享受,思想道德修养被忽视。教育对象的特性及价值取向决定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态度,也决定他们在思政课表现。目前,部分高职思政课教学得不到学生的积极配合。教育对象变化要求思政课“坚持在改进中加强”,还必须发挥其他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时间,既可以弥补思政课的不足,又符合思想政治教育长期性和阶段相统一的规律。

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协同育人课程体系中思政课是育人的主渠道,专业课、通识课是思政课的拓展和补充。三大类课程在育人过程中既要各司其职,发挥各自优势,又要相向而行协同配合相互补台,发挥好整体育人功能。

(一)发挥好育人主渠道作用,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

思政课在协同育人课程体系中是核心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途径,必须发挥好这一核心和有效途径的作用。教师素质是发挥好核心和有效途径作用的关键。

1.在坚持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思想下,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思政课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思政课教师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责任和任务,其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保障[2],只有思政课教师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才会有宣传马克思主义责任感和使命感,才会有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内趋力,才会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的自觉性,才会始终和党中央保持一致,才会对青年学生有感召力和影响力。要加强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他们在主渠道中的育人作用。

2.在坚持增强“本领意识”的思想下,努力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

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成为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者,还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广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思想政治理论涉及学科众多,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入教材后,教师自身的理论武装任务繁重。加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发生变化,对思政课教师本领提出更高的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有增强本领的紧迫感,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

3.在坚持好办法、改进老办法的思想下,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高职思政课在教学方法使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要改进:一是单纯理论灌输或渗透性参与性教学方法使用不足,二是新媒体技术和思政课融合不深入。理论灌输是正确思想形成的根本方法,是老办法,使用恰当就是好办法。理论灌输缺陷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需要具有渗透性和参与性的教学方法的配合和补充。目前高职思政课这些方法的配合和补充还不够,是急需改进的老办法。新媒体技术在高职思政课中已广泛应用,如何运用好是面临的新问题,目前出现新媒体技术不合理不恰当使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新媒体技术和教学内容没有深度融合,新媒体技术吸引学生参与度不够,学生主体性没有充分体现。因此,信息化的思政课应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变,传统的好的教育手段不能丢,教师要在加强新媒体技术和思政课深度融合上下功夫,更好地发挥新媒体技术为思政课服务的作用。

(二)发挥好专业课育人功能,实现专业知识教育和价值引领相结合。

1.专业课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教师是协同育人的主体,是协同育人的关键。育人意识和能力是影响教师协同育人的重要因素。目前无论是专业教师还是通识课教师不仅普遍轻视思想政治教育,更缺乏育人意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认识,转变教育理念是专业教师履行育人职责的思想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重大政治问题,关系未来国家发展道路和前途。全体教师都要有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勇于承担起育人责任,发挥好育人作用,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代代相传。

正确看待教学和教育的关系是专业教师急需解决的认识问题。老师传道授业是古训,是教学和教育关系最好的诠释,教学和教育是一家,教学是手段,教育是目的。专业教师要利用好和学生接触密切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深入挖掘专业知识蕴藏思想政治资源,通过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手段,巧妙地加深和强化学生在思政课堂接受教育认知和认同,实现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结合。这对专业教师驾轻就熟只传授知识不育人的习惯和能力是挑战,专业教师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改变。教师育人能力是影响育人质量的重要因素。专业教师长期以来只授业不育人,不仅育人意识缺乏,育人能力也急需提高。专业教师是本专业的行家,但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普遍不高,教师存在一些思想认识问题,因此加强专业教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和理论教育是发挥专业教师育人职责的必要前提。

2.专业课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学校把专业课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体系后,教务处各学院负责新课程体系构建和实施。新课程体系构建和实施,应采取渐进方式,思想政治资源丰富专业,没开设的如建筑专业可新增开建筑工程伦理学,已开设的如会计职业道德要着力增强育人效果。思想政治资源不那么丰富的课程可选择一、两门课程典型示范,根据现代人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修订课程培养目标和考核标准,增加育人目标和课程中思想政治表现考核,积累经验后再逐步全面推广。

专业教师育人不仅体现在言上,还体现在行上,并且行的影响更大。专业教师是大学期间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学生从入学后到毕业前,从课上到课下,几乎天天和专业教师交往,是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人,一些专业教师还担任班主任,掌握着学生干部选拔、奖助学金分配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权利,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对课堂教育的认知认同,专业教师言行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向而行,则促进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的认同,否则会削弱甚至抵消课堂上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因此专业教师在钻研业务同时,要努力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力争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三)发挥好通识课的育人功能,实现非专业知识教育与价值引领相结合。

通识教育是高职课程体系组成部分,在传统课程体系中开设的目的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基本知识教育,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往往被忽视。通识教育具有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发挥通识教育政治功能,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课程安排必须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时代诉求。高职在选择与设置通识课程时既要考虑课程在人類知识体系中的价值和地位,又要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发挥课程育人整体效益。发挥通识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渠道和环节,突出通识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有效途径是时代赋予中国高校通识课程新的使命。

参考文献:

[1]王立仁.思想凝练理论的创新——评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J].思想教育研究,2004(6).

[2]何其鑫.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价值意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4).

猜你喜欢

教学体系协同
关注减污降碳协同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芭蕾基训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