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ESP、ELE教师多元知识的建构与培养

2019-02-17李燕鸿

文教资料 2019年1期
关键词:知识建构培养途径

李燕鸿

摘    要: 知识结构是教师职业的核心部分,也是人们对教师专业品质研究最早的一个部分。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师知识结构进行了分类。本文研究合格的ESP、ELE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体系,分析目前ESP、ELE教师在知识结构上的不足,提出完善教师知识建构的职后培训途径。

关键词: ESP&ELE教师    知识建构    职后培训    培养途径

1.ESP、ELE课程教学与ESP、ELE教师

近些年,随着大学新生入学时英语水平不断提高及高校学分制改革的推进,大学英语界日渐达成共识,即以巩固和提高语言基础知识为核心内容的通用英语教学(EGP,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 )的份額会逐步减少,而以通识教育(ELE,English for Liberal Education)或学术英语教育(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的份额会逐步增多。

在2017年最新版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明确大学英语的课程性质必须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就工具性而言,包含通用英语(EGP)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ESP)两个方面。EGP教学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ESP教学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与专业或未来工作有关的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获得在学术或职业领域进行交流的相关技能;就人文性而言,其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以增进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培养跨文化意识,通识教育(ELE)即以人文教育为主。

目前,大多数高校推行基础阶段的EGP教学+拓展阶段的ESP、ELE教学,前者在第一至四学期开展,后者在第五至第七学期开展。虽然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教改到底是应该以ESP为主还是ELE为主曾经有较多的争议,但随着新版的《教学指南》的推出,外语教育界人士日渐达成共识:ELE与ESP并不冲突,二者相辅相成,各高校应该根据本校人才培养的特殊目标具体抉择。

任何教学目标的落实都需要教师实现,高素质的教师是ESP、ELE教学的关键,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他们是教学的直接执行者,也是课程内容的设计者、教材的编写者、教学效果的评估者,因此,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决定了ESP、ELE教学的成败。

2.ESP、ELE教师知识结构与教师知识现状

西方对教师知识的研究由来已久,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发起教师专业化运动,一些学者,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的Lee Shulman纷纷发表了对教师知识结构的观点,他们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会影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调整。国内对此的研究始于80年代,较有影响力的有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申继亮等人的研究,他们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对教师知识结构做了划分。当然,根据研究者视角及研究方法的不同,国内外研究者对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有着不同的看法。

基于林崇德、申继亮、辛涛(1996)对教师知识的功能性划分,并参照美国、澳大利亚、同济大学ESP课程及北大ELE教育课程体系的成功经验,本文提出,一个合格的ESP、ELE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知识结构,当然这个结构是开放的。

“教育学知识”是所有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ESP、ELE教学理论与EGP有相同之处,但各有特点,比如前者更注重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需求分析,能灵活调整相应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等。“语言文化知识”是对英语语言与文化的了解,除了作为英语教师必备的听、说、读、写、译基本知识外,还包括英语语言理论的知识,跨文化知识是良好沟通的前提。“专业学科知识”指对ESP、ELE教学理论与专业知识的掌握。

目前,在大多数高校,ELE课程主要由大学英语教师担任,从某种程度而言,ELE课程教学是他们的强项。很多高校开设了“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电影与文化”、“英美短篇小说赏析”等课程。ESP教学主要由两类教师担任,一类是大学英语教师,另一类是专业课教师。部分人以为,英语教师一定可以胜任ESP课程,专业课教师只要有出国经历或者英语水平较高就可以胜任ESP教学。但对照上述知识结构图,对于大学英语出身的ESP教师而言,他们在语言文化知识方面占有优势,但在专业学科知识上面较欠缺,对其他专业出身的ESP教师而言(很多学校称之为双语教师),他们在专业理论知识上有优势,但在语言文化知识上普遍较薄弱。当然对于ELE、ESP特有的教育学知识上,这两类教师都有待提高。

根据笔者对湖北省各层次高校ESP、ELE课程开设与教师知识层次的调查,这些年,大学英语教师学历学位层次提高很快,基本普及硕士率,而博士的人数逐年增加,说明教师有较强的知识习得与建构的能力。从事ESP、ELE的教师多半由这些教师中学历、职称较高、教龄较长的教师担任。他们对语言文化知识的驾驭能力较强,但开设课程多为ELE课程,ESP课程较少,要从头学习其他专业知识,他们要克服更大的困难。

很多专业课教师虽具备博士学位或有海外留学经历,但总体而言,英语语言基本功大多不尽如人意,在一些ESP、ELE课堂上,教师虽使用全英语教材,课堂PPT是英语表述,但教师全程用中文教学,教学更多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轻视语言的学习,因此,学生应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仍很欠缺,对英语学术论文的写作、语言表达特点、专业英语阅读能力都很薄弱。

这两类教师都有必要通过一定途径进行职后培训,针对各自在知识结构上的弱点选择合适的方式查漏补缺,完善自我知识建构。

3.ESP、ELE教师培养的前提与途径探索

在目前高校ESP、ELE教学中,普遍存在课程设置盲目、教师培训体系缺乏系统研究的混乱状态,教师的培养处于由教师自我摸索的状态,因此,相关研究亟待进行。参照国内外成功经验,本文认为有如下途径完善教师知识层次。

3.1学校的政策扶持

学校的政策扶助是教师职后培训的前提,包括在教学上支持ESP、ELE教学的开展,愿意培养一支稳定的教师团队;这包括学校愿意拿出专项基金资助教师到国内外ESP、ELE教学发展较完善的高校访学,学习他人先进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法知识;还包括愿意协助教师与企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让教师能深入企业锻炼,了解学术英语的实际应用,从而调整教学规划。

3.2教师的自我发展

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信念,除了自省式自主学习外,教师还应该积极参与国内外访学研修计划,深入企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完善知识结构层次。

对于出身文科的大学英语教师而言,要有足够的信心学好专业基础知识。根据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到相关学院学习基本专业知识,国内外的一些经验表明(比如台湾成功大学),这些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并非高不可攀。

对于非英语专业出身的专业教师,要意识到英语语言知识对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强化语言基本功,加强语言知识与教学法理论的学习。

3.3校本的培训

部分高校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因地制宜的校本培训变得更可行,通过优秀教师间相互观摩、学习、咨询能更快捷地促进ESP、ELE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样,不同专业教师间专业知识的相互传授更符合教师职后培训的特殊需求。

3.4同行、同业间的合作互助

不同专业教师同行之间的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样,教师应该虚心向企业同行学习实践性知识,这种相互间的合作互助,更符合学生个体与社会实际的需求。

4.结语

对教学而言,任何教学目标的落实都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实现,对ESP、ELE教师知识的研究有助于教师查漏补缺,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从教学管理角度而言,了解教师知识结构,才能有的放矢地选择更经济、合适的培养途径,实现教师素质的提高。对教师而言,全面了解自我知识结构,及早选择合适的培养途径,拓展自我发展空间,才能胜任教师岗位,找到职业的成就与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徐浩.外语教师教育重点问题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

[2]蔡基刚.台湾成功大学从EGP向ESP转型的启示[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3).

[3]付大安.地方本科院校EGP教师向ESP教师转型的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3).

[4]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

[5]国家大學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Z].2017.

猜你喜欢

知识建构培养途径
教师工作坊中促进知识建构的磨课活动研究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高三英语阅读课体裁知识建构教学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