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改革创新举措助力高校创新创业体系的构建

2019-02-17李文涛

文教资料 2019年1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产教融合创新创业

李文涛

摘    要: 南京工业大学面向国家急需的战略问题、重大科学问题、行业共性技术问题、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关键问题,将学科地图与产业地图深度融合,以校地融合、产教融合的实践为基础,推进大平台建设以加强集成创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营造良好的环境,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突破一批制约相关产业发展的难题,遴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产生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应用类成果进行培育和孵化,初步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创新创业体系。

关键词: 创新创业    产教融合    协同创新    产业孵化

多年来,南京工业大学秉承“顶天立地”的科研工作理念,构建了“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开发—成果产业化”创新链,形成了“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大贡献”创新体系,创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学校创新资源为支撑的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在原始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和知名品牌。

在学校科技创新事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现有科技政策的红利即将见底;科研力量较为集中在若干学科与团队、科研资源配置的结构不够平衡;科研到款总量增速放缓;科研工作的管理水平、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上级科研政策落地的配套举措有待进一步完善;科研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科研人员开展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激发等问题。在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对照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指标体系及有效支撑学校创建“一流学科”等目标的要求,相关工作凸显了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完备,成果转移转化人员的分类评价和激励机制有待优化,资产委托经营的激励机制尚在起步期,大学科技园股权投资的分层授权机制仍在探索,成果转移转化的市场化运营团队需要磨合,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运营机构(人员)的一体化、专业化建设亟待强化等问题。

针对相关问题,全校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全体师生的思想共识和智慧力量,谋创新举措,出应对良方,在创新创业体系构建等领域取得了系列进展和成效。

一、聚合资源,精准扶持,搭建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网络。

学校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理论指导和实践服务网络,推行“理论授课、专家讲座、技能培训”三合一就业创业指导模式,推动“互联网+就业”机制的建立,以教育部“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为抓手,打造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链,利用“创客梦工厂”“创之梦”“南工勸业公社”等创新创业活动平台,组织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延展科技竞赛、学术论坛和创新实践载体。

依托学校内部资源,广泛争取各级政府和社会企业等外部资源,挖掘学校大学科技园驻园企业资源,通过“南工劝业”品牌,引领多渠道设立创业基金,多形式壮大“创业导师团”,探索“校内学、校外练、园中创”和“技术在校研发、成果在园转化、人才在校成长”模式,充分发挥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功效,着力构建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为了更好地给广大师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孵化空间、法律咨询和资本对接等服务,学校以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为支撑,聚合优质资源,建设了以“专业服务水平高、创新资源配置优、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强”为特色的众创空间。依托金陵天使会等平台,与南京紫金科技创业投资集团共建平行基金,深化以“创业教育+项目孵化+投资基金+创业服务”为要素的创新创业体系建设,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二、创新模式,优化服务,营造科技创新良好政策环境。

及时跟踪和学习国家、省、市最新科技政策,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做好政策在学校的宣传和落实工作,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为广大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有针对性地推动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出台的政策与各级创新创业政策的衔接互补,系统梳理关于产业孵化的系列文件,支持教师把知识产权及专有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学校科技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协同,建立综合服务体系,设立科研经费管理机构,配备科研财务助理,宣传国家对科研经费进行监督管理的最新政策,修订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的各项制度,初步探索出一条“经费使用灵活,经费报销快捷,经费节点明确,经费验收合格”的路径,有效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在科研管理体系改革进程中,从只管申报延伸到管过程、管结果,形成覆盖科研工作全流程的管理服务体系。针对不同学科与不同类型科研人员的实际,尝试建立基于积分制的多维考核评价体系,制定统筹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的一体化积分细则,用于指导全校教职工的职称职级评聘、研究生导师聘任、科研资源分配和奖励性绩效发放等工作。

学校重点在政策咨询、制度保障、配套条件及科技服务等方面为技术发明人在成果转移转化等领域提供业务指导和服务,引导教师和科研人员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学术研究上,避免其在处理日常事务性工作时因不熟悉政策法规而在办理具体流程手续时走弯路,影响办事效率或留下隐患,着力帮助其在法律责任的明确等方面把好关。

三、优化理念,完善平台,健全成果转移转化制度体系。

围绕将学校大学科技园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区域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的目标,学校以综合改革为牵引,围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新兴产业培育三大功能,从科技企业孵化、资产经营运作、产学研用合作和科技平台建设等方面发力,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建成以“南工劝业”为核心品牌的区域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及集“服务器、孵化器、加速器、充电器”四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基于园区企业与校内学科的关联度,注重品牌与内涵的契合,做到科学化引资引智,推动建立学校与大学科技园间的资产委托经营激励机制。狠抓资源资本化、成果产业化、团队专业化、服务实时化,推动大学科技园在服务机制方面的重大转变——房东向股东转变、资源向资本转变、管理向经营转变、传统手段向信息化转变,搭建了“科技服务、科技孵化、专利运营、技术集成”四轮驱动的技术转移转化体系。

有效挖掘和整合园区资源,与相关学院、学科团队协同创新,走多学科结合之路,提高服务决策咨询的能力,打造具有特色的新型智库,以支持校内后发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通过加强与校内科技人员的交流互动,创新管理机制,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咨询专家和技术专员队伍,制定相应管理办法,健全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员的分类评价和有效激励制度。与此同时,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合作,以提升为主、引进为辅,建立了一支数量适宜、激励有力、知识多元、结构合理、专业交叉的专业化复合型技术经理人队伍,有力推进了学校知识产权管理运营机构(人员)的一体化、专业化建设。

四、着眼需求,彰显特色,提升协同创新工作整体效能。

探索产教融合的有效路径,以科技创新为纲,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加强组织管理,立足校内优势学科服务新兴产业,提高技术转移能力,促使学校、企业和政府深度协同,形成新兴产业孵化运作体系。在原有“政产学研”协同的基础上,在创新要素中引入新的“资本”元素,形成“政产学研金”深度协同模式,打通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加速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增强学校争创一流的竞争力。

为此,学校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主导产业需要,深化与地方政府的协同,根据地方产业特色,在当地合作创办产业技术研究院,彰显学校相关学科的协同创新特色。重点推进了和苏州、南通等地及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等大型企业的多维度、深层次、战略性合作,实现了成果与需求、培育与放大、创新与转化三个无缝对接,凝练了以校地融合、产教融合的具体实践为基础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转化模式。

以“服务化工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江苏行动”为平台,持续深化与相关行业协会、学会及相关企业、园区的“互补型”协同,打造产业技术服务载体,精准掌握省内行业发展需求,分析行业发展方向,促进学校与企业界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依托高端人才和研发平台,提供智力支持与技术服务,将科技创新的原创成果落地在行业发展中,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学校根据特色优势学科发展需要,充实服务内容,把握企业需求,创新运营模式,提高综合效益,打造了创新服务平台、技术转移平台、产业孵化平台;培育了绿色化工和新材料、节能环保和膜材料、绿色建筑和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和健康等产业。以混合所有制模式新建了多个学科的特色产业园区,用以支持学科团队产业化项目的中试放大、二次研发等,推进了园区企业与学校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深入合作。近年来,成功拓展了“生物+”产业链,将“先进生物制造”技术应用到多个领域,成功地在材料、能源、化学品、农业、土木等行业开发了“生物基材料”“生物能源”“生物基化学品”“生物肥料”“生物黏合剂”等新产品。

五、立足自身,凝练优势,培育壮大产业孵化完整链条。

以学校科技创新实力为支撑,以产学研协同创新特色为抓手,搭建服务平台,完善服务体系,塑造新时代科技产业培育和孵化的崭新形象。学校以无形资产评估作价入股和产业资本为主要资金来源,创办科技型企业和学科性公司,推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实现产、学、研互助共赢。积极与知识产权、金融、法律、税收、人力资源等社会中介机构合作,为参股、控股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加强与上级科技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等的交流与合作,引导參股、控股企业积极与行业企业对接,鼓励企业主动参与各级各类科技项目攻关。

探索建立科技产业投资基金,学校资产经营公司尝试引导风险投资基金等资源,提前介入若干研发前景好的项目,跟踪服务,并给予必要的经费扶持,为成果的转化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加速可转化成果的产出。对于有潜质、规模尚小的朝阳企业,借助学校科技产业投资基金,对其增资扩股,注入新鲜血液,同时通过引入风险投资,优化其技术水平、治理结构、管理质量、人力素质、企业文化,加速其成长壮大,实现多元回报,从而带动新兴学科群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瑜,顾永东,陈红喜.大学生创业协同创新平台的建构机理和运行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5(11).

[2]余文博,阮锦强,刘志兵.关于大学建立众创空间的思考:基于创业型大学的视角[J].现代国企研究,2015(14).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产教融合创新创业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