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山水画中空白对意境的营造

2019-02-17高雪

文教资料 2019年1期
关键词:虚实山水画意境

高雪

摘    要: 中国山水画在有限的空间中容纳了无限的世界,山水画家们运用无限的虚“空白”和有限的实“笔墨”营造出了一个令人神往的超然世界。空白是我们学习创作山水画时必须重视的一部分,空白与笔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营造意境的一种手段。本文从哲学、视觉等角度对空白的审美价值进行分析归纳,并对古今历代名家、名作如何处理画中的空白及空白对意境的营造进行分析,把握人们的审美特点,学会如何更好地利用这种特殊的表现方法达到营造意境的目的,使空白在画中的作用更加鲜明。

关键词: 山水画    空白    意境    虚实

一、“空白”对意境的营造

山水画中的空白是营造意境的一种手段,何为意境?“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1];也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是作品通过对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合之后体现的艺术境界。意境是以境中的实,表达意中虚,艺术家用自己的心灵映射万象,艺术家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相互交融、互相渗透,成就一个渊然而深的灵境;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意境是品格和人格在艺术作品中的形象表现。

山水画是画家依靠传统的笔墨将现实中的感人情境通过艺术语言书写在宣纸上,并给观者以美的感受,这当中涉及笔墨的黑与宣纸的白两个矛盾体,画家需要将二者统一协调,使画面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素是白色,玄是黑色,道家思想对画家选择更为本质朴素的黑白作为水墨画的色彩有很大的影响。老庄对于色彩主张“朴素玄化”,反对错金镂彩,绚丽灿烂,老子“五色令人目盲”[2],庄子“五色乱目”,“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早期有隐士思想的山水画家摒去绚丽的五色,取而代之的是以“朴素”的水墨山水画抒发心中意气,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传统。墨色即玄色,老子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3]。

山水画构图布白的原则之一是知白守黑,虚实相生。山水画在构图中讲究黑与白之间的布置,实际就是构思空白在画面中的安排,空白位置的经营与画面景物的表现一样重要,巧妙的布白可以把画面中各处分散着的景物连接起来,分而不散,使得画面气韵连贯畅通。一幅优秀的山水画在绘画过程中都会出现或大或小的空白,处理好这些空白之间的关系就是处理好画面中的虚实、疏密、聚散的关系。要把这些微妙的关系处理好就要做到黑白、虚实、疏密之间相互渗透,和谐而统一地放置在画面之中。布白没有布好,实的景物也会随之受到影响。布白处理得当,也会映衬出实的景物,并给其增色不少。中国山水画一直都在自觉而巧妙地运用“留白”这一技巧增加画面中的意境和画面的活力性。

艺术之间是相通的,音乐中被人们欣赏喜爱的“节奏”和“旋律”,在山水画的构图中显现着这种“节奏”与“旋律”之间关系,或疏能走马,或密不容针,等等。这种“节奏”和“旋律”能够在观赏者的眼中产生出跳跃感。缺失了节奏会使一幅山水画失去生命力和美感,同样就失去了艺术价值。绘画细部留白是指用笔墨技法营造出的物象之间或物象本身的空白,山石皴擦纹理间留下细小的空白,树木枝叶交叠间细小的气孔及笔墨叠加过程中交织错落的空隙等,这些留白产生的形状或大或小或方或圆,它们的方向性节奏性及韵律感都影响画面的整体气象。这些细小的空白就仿佛是人皮肤上的毛孔,不仔细观看注意不到,但又不可或缺,它们承载着“呼吸代谢”维持整体的重任。

二、古今山水画中“空白”的赏析

在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历史阶段根据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在山水画中对白的理解和空白在山水画中营造的意境亦不同,具有时代的特征和画家本身的品格特征。下面我们列举几位画面空白处理大师及其作品:

1.马远的山水画。南宋马远的《雪景图》卷画面简洁、用笔刚劲,此图宽15.2厘米,全长60.1厘米。图分四段,着墨处不到画面的十分之一,四段皆取边角之景,画面中留有大量的空白,有山石处的实白,也有远处天边的云气的虚白,加以淡墨的渲染、皴擦,以少许胜多许,空旷的画面可营造出冰天雪地的氛围。他的《寒江独钓图》,只画了一叶扁舟,一个渔翁孤独的坐船垂钓,船边几缕水纹,除此之外整幅画几近空白,这样的艺术手法有力衬托出江面的空灵缥缈、萧瑟冷清的气氛,渔翁独处半壁江山的萧条与冷落,以及画家背后难以言说的失国之痛。在山水畫中,这种空白常常被画家视为抒发个人情感的主要途径。

2.倪瓒的山水画。元代倪瓒曰:“丈三画里空疏处,一望空疏竟是诗。”“诗”是指不语的无声诗。画如诗,其意境之美,可想而知。山水画中有大空白和小空白,大空白往往构成“疏体画”风格,小空白则成为“画眼”或“窗口”。大空白与小空白均为画中最活络的部分。“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其中“天地外”,“有无中”,全赖大空白、小空白完成,产生画外之境,无限广阔。另外,可将大空白、小空白与笔墨、色彩运用上的渍水、铺水、凝水及透视法中的迷远、幽远在作画时有机结合。就这样,中国画的空白浑然天成、富有诗意,因此获得在审美上的极高价值。

倪瓒山水所留的空白较大,甚者占至三分之二。倪瓒的画疏秀空灵,特点非常明显,它的画面使人感到既丰富又不失空疏,他的《虞山林壑图》、《溪亭秋色图》等皆如此。细看倪瓒的画,皆因画面留白留得好,疏得好;空得适宜,疏得适宜,才给观众以美的形式感,达到“画简而不简”。

3.黄宾虹的山水画。人们游玩山水时往往会有引人入胜的感觉,这个“入胜之处”便是画中的“藏”,“藏”有时在“虚”中,“虚”处可以不着一笔,但要看画的人感到不空虚而是“虚中有实”。这种表现在黄宾虹先生的作品中几乎随处可以看见,如他的《仙霞岭上》、《青城山中坐雨图》、《黄山云烟》等作品,在树木之间、山间和屋后,留出了一片、一点或者一丝空白,叫人看过去时似云非云,似水非水,这是黄宾虹画中的“藏”。空白在黄宾虹的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少了它,画就会闷塞;有了它,可使隔者相连,可引远者相近,不仅增加了意境的开朗,而且画气韵连通,上下通气,使整幅画联会贯通,气韵流动其中。黄宾虹画中的亮墨,犹如人的眼睛,“瞳子”黑白对比格外明亮。黄宾虹画中的空白有引人入胜之妙。

三位大师的作品都能融汇古今,并且非常重视画面中黑白对比之处产生的视觉效果,充分利用画面中空白处对视觉的冲击力和意境的感染力,并具有极强的传统笔墨功力。画家能充分利用笔与墨,墨与水在宣纸上产生的特殊效果与细部空白相互作用,营造出千变万化、错落有致的空白群,使无数个多变细小的意境单元有机组合成一幅精彩美妙的画卷。上述几位画家不仅善于留白,还能使留白处生韵,利用画中的空白为己所用,营造心中的境象,他们在留白处用浓淡墨色跳染,使空白处多变化,用笔若即若离,仿佛拨动生命的音符,这些作品中的空白成了画家心灵的窗户,画中的空白与沉稳凝重、苍劲雨润的山体和繁茂的植有机结合,共同营造出满纸氤氲、浑厚华滋的神妙意境,这就是现代山水画空白对意境的营造。

三、山水画中“空白”对我们的启示

“中国人的宇宙观不是一味的空,而是充盈着生命力的灵动的山水”。综观山水画传世之作可以看出,画家对留白布局的处理的好坏,显示着他们意象构图能力的高低;对留白的大小、形状、疏密、节奏、韵律的意象之间关系的处理能力的高低,代表着笔法和造型能力的高低;对留白处的墨色变化及其与相邻物象黑白对比关系的处理能力,反映了画家笔墨水平和思想感情的融合与升华的程度。山水画创作讲求“意在笔先”,“空白”在山水画的构图中是非常重要的。创作山水画首先要立意,这幅画要体现出什么样的意境,把观者带入什么样的情景之中,达到思想上的共鸣,这些都需要事先构思好,要巧妙安排画面中的白与黑。创作不能凭空想象捏造,立意好了之后需要进行素材的收集,同时进行构图上的构思,留白也是要符合艺术规律的,尤其是在山水画的创作中,更要吸收继承并借鉴。

在山水画创作中,需要从画面的全局出发,深思熟虑地考虑留白的布置。在考虑时,不能只盯住画面局部细节处的留白的处理,应该把留白与整体的虚实关系处理融洽。画面中的留白可以看作画面中的“气”之所在,这“气”蕴含了画家作画时的情绪,也影响着整幅画的精气神。“气”的贯畅是很重要的,也是极其讲究的。留白处理得好可以使画面更加流暢,感染力更强。画面中不同位置、大小、形状的空白,营造出整幅画的意境也是不同的。

无论是创造还是欣赏学习山水画,都应该充分重视留白在画面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更应把创造留白之美作为营造意境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留白在山水画意境中的特殊作用,以便创造出意境深远、气韵生动、引人入胜的佳作。在山水画创作中我们要做到“师古”,并不“泥古”,要做到“森罗万象”与“中得心源”相结合,形成山水艺术上的独特风格。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2]郭若虚.图画见闻志[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3]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虚实山水画意境
我来打开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浅论文人画的虚实
论彩铅素描与古典油画直接画法的共性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