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让语文探究式课堂变得生动

2019-02-17甘海龙

文教资料 2019年1期
关键词:现代教育多媒体信息技术

甘海龙

摘    要: 科技使社会飞速发展,让生活日新月异。现代化的探究式课堂面临高科技的挑战,信息技术进入探究式课堂已经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教鞭直尺已经变成投影屏幕,卡片挂图已经换作网络媒体,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可以称作信息技术。一方探究式小课堂,社会大百态,足不出户让鲜活的画面跃然纸上,是信息技术让语文探究式课堂变得更加生动。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现代教育    多媒体    语文探究式课堂

科技使社会飞速发展,科技让生活日新月异。不管我们有心还是无意,信息技术与未来教育都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作为知识的引领者,身为学习的领路人,我们必然要时刻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让信息技术进入探究式课堂,让未来教育来到身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孩童时代的老师手拿教鞭直尺,端庄威仪立于讲台之后,卡片挂图被老师们使用得出神入化,那个时候觉得老师的手能指点江山,勾勒山河。如今我们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将知识的火炬继续传递下去。面对的是现代化的探究式课堂,面临的是高科技的挑战,信息技术进入探究式课堂已经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教鞭直尺已经变成投影屏幕,卡片挂图已经换作网络媒体。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可以称作信息技术。一方小探究式课堂,社会大百态,足不出户让鲜活的画面跃然纸上,是信息技术让语文探究式课堂变得生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忽视儿童内心的需要,教师牵着学生问,牵着学生学,学生被动地完成老师的一个个指令。探究性学习努力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读、自悟、自求、自得的过程。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能在开放的课堂中快快乐乐地获取知识,从而品尝到成功的乐趣。

一、信息技术让探究式课堂“耳听六路”

文字从来都是知识传承的主要形式,当口口相传升级为文本记录,当道听途说转变为有据可查,这本身就是历史的进步,我们手捧散发墨香的书本,仿佛与先贤对话,我们毕恭毕敬以示虔诚。谁能说无声的文字不能变得有声呢?探究式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们揣摩人物还原情境,用虽显幼稚但还算灵活的大脑充分想象,用生涩但充满激情的技能卖力表演,终究不能还原作者笔下的世界。于是,我借助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们亲耳聆听。萧乾的《吆喝》,展现老北京特有的民风民俗,卖花卖布头,算卦讨馒头……学生大声的模仿示范仍然意犹未尽,我播放了当时街头叫卖吆喝的音频资料,那抑扬顿挫顿时跃然纸上,学生们拍手称快,自然理解了萧乾写作的良苦用心,关注这些已经为数不多的民俗艺术是每个人的职责。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三场别开生面的歌会让学生们心生向往,对歌赢了的妇女,赶马漫歌的女孩子,金满斗会上70多岁的吹鼓手,他们有着怎样的歌声,歌声有着怎样的韵味,都需要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们耳听为实,何其美妙悦耳?何其韵味无穷?枯燥的文字已经铿锵有声,学生们不约而同对云南劳动人民赞不绝口,赞其聪慧勤劳,赞其能歌善舞,更赞其热爱生活的态度,一节课下来轻松流畅,生动充实。这样的探究式课堂怎能不让学生们雀跃,这样的语文课自然让老师们事半功倍。

二、信息技术让探究式课堂“眼观八方”

眼见才能为实,看到了才能更好地感知,这符合事物的认知规律。语文学科是语言文字的艺术,语言文字是语文学科的灵魂。我们用语言与前人对话,与文字与先哲沟通。语文课无时无刻不在斟酌每一个生动的文字,每一句优美的语言,每一篇灵动的段落,剖析了又剖析,挖掘了又挖掘,终于在最后一层面纱被揭开之后舒然长叹——我们已走进作者,与之契合。文字内在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的,需要用心体会领悟方能品出作者行文宗旨。此时如果借助信息技术将一些画面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那么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文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消逝前的罗布泊牛羊成群,飞鸟遍地,花草满眼,宛如天堂,我借助信息技术搜集了一些图片和影视资料让学生们静静观赏,一声声感叹不绝于耳,随之而来的是如今被人类破坏的罗布泊,鲜明的对比让学生们自然地发出了谴责之声,作者的目的、教学的目标已经达成,无须我多言。文字从来不须多言,图片只会更加增彩。高尔基的《海燕》,那一只勇敢无畏,迎风前行,矫健的飞行在暴风雨中的海面上的精灵,那一群抱头鼠窜、畏惧躲避的海鸭企鹅,生动的画面展现的不是两种自然界的生物,而是两种在革命即将到来之时的高贵和卑微的灵魂,当我关闭多媒体的刹那,学生们已经高高举起了小手,争着回答观看图片之前我布置的问题。看着他们的自信眼神,我知道,信息技术参与下的探究式课堂只会让他们更加积极踊跃。

三、信息技术让探究式课堂“甘之如饴”

“舌尖上的中国”让我们领略中国的美食,“舌尖上的语文”让我们品味文字的馨香。色香味俱全从来不是食物的专利,那也是语文的魅力。知识的学习不仅局限于探究式课堂,语文的素养一直延伸于课外,动手参与实践的过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深刻体会语文探究式课堂的生活美。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形式丰富的端午节风俗让我们领略作者家乡的民俗文化,历史悠久名声远播的高邮鸭蛋,质细而油多,一筷子扎进去“吱”的冒油的鸭蛋让学生们口水都流了出来,在教授这节课时,我把高邮鸭蛋的视频播放给同学们,同时远程连接了淘宝卖家,现场让他给学生们讲述挑选鸭蛋的过程。学生们兴致很高,动手把鸭蛋壳的薄膜剥了出来,探究式课堂上大家品着自己带的鸡蛋、鸭蛋,看着视频,听着讲解,最终进入到了作者的内心,他对家乡与童年的怀念了然于胸,这节有滋有味的语文课让我们回味了很久。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探究式课堂让我收获良多,让学生们满载而归。琦君的《春酒》,勤劳朴实的母亲自己酿造的八宝酒,想一想都要醉了,作者回味家乡的酒,回忆母亲,表达的是浓浓的思念,语文探究式课堂飘满的是酒香。我们是不能喝酒的,可是酒中的情我们是能够体会的,因为我把酿酒过程和每种材料的营养价值录制成视频播放给同学们,让他们耳目一新,都在摩拳擦掌。学生是探究式课堂的主人,更是生活的主人,自己体会的人生才更有滋味,信息技術让学生们有体会的机会。

四、信息技术让探究式课堂“活色生香”

理解的另一种形式是再现,当我们用强化记忆的方式将文字记入大脑,经过大脑的消化再加工同样会输出图像,这是更高层次的领悟。古人的智慧让我们望尘莫及,古人留下的思想精华让我们心生敬佩。古诗词深邃的意境从来不是只言片语可以说得清楚的,我害怕当我们宣之于口时破坏那种美感,选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夜飘雪,两种情愁,害怕寒风扰了静思,担心美酒误了行程,然而终究是山回路转不见君,不舍也改变不了离别。那夜那雪,那酒那别,文字似乎描述有限,画笔也许别有洞天。讲完这首诗,我鼓励学生们用手中的笔画出自己理解的图画,他们兴奋而激动,为这样新颖的形式憋红了脸,铆足了劲,结合自己的理解体会,融入作者的心情意境。我把学生们画好的作品用多媒体投影到屏幕上,他们看着自己的画作被放大,争相举手点评,结合古诗分析优劣,认真推敲字词进行修改,当一幅幅成功的作品投放到眼前,我分明感受到了学生们蓬勃的朝气和获取知识后丰润的心灵。

总之,信息技术不再是生涩的符号,多媒体设备不再是冰冷的设备,探究式课堂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探究式课堂需要装备立体的思维,知识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传授,而应是双方的互动,更应是全方位的体验,当人工智能进入探究式课堂,当未来教育贯穿语文,我们看到的将不再是一行行的方块字,而是一个个活生命。探究式课堂因信息技术而精彩,语文因信息技术而生动。

参考文献:

[1]王全寿.小学语文低年级有效阅读教学策略探讨[J].学周刊,2017(04).

[2]尹秀莲.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02).

[3]李丽.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教研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7(11).

猜你喜欢

现代教育多媒体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论泰国佛寺教育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国际化视野下中国现代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