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有比喻铸华章

2019-02-17沈靓靓

文教资料 2019年1期
关键词:写作方法议论文

沈靓靓

摘    要: 议论文不仅需要思辨性,偶尔也需要一些形象感和趣味性。本文重点指导学生们如何在议论文中加入比喻论证这种论证方式,让议论文亮起来。通过学生熟悉的比喻论证指导他们怎么写:找到连接点,层层分析,紧扣主题;在文章中添加一到两个比喻论证,看看文章是否有变化。

关键词: 议论文    比喻论证    写作方法

孙绍振在《用具体分析统率“三要素”》中说:“理论的生命不是对论点被动地追随,而是让论点在具体分析的过程中深化。”高中生在议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经常是提出论点不会分析,或者分析和论点隔离,文章整体性不强。如何让论点在具体分析中得以深化,各种论证方法的适当运用至关重要。今天,我们重点谈谈如何在议论文中加入比喻论证,使学生写议论文更加得心应手。

比喻是一种关联思维的运用,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外一种事物。借助比喻说理,也是古文中对事物认知的一个途径,如《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以德,就像众星拱北辰,贴切自然。《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去的时光就像流水,永不停止。好的比喻可以把理说得形象透辟,甚至可以让后来者看到北辰想到为政之德,看到流水想到消逝的时间,这就是比喻论证的妙处所在。

一、如何写比喻论证

考试大纲里要求学生作文富有文采,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要有表现力。修辞的恰当运用可以让学生的文章增色不少,在议论文中添加比喻论证就是很好的方式。那么,如何教会学生在议论文中添加比喻论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找到连接点。连接点就是两事物之间要有类似之点,可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证明抽象的概念。可以选取熟悉的事物作为文章的喻体进行论证。

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中有一句话:“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这里面本体是人类历史,喻体是煤的形成,如何寻找其中的连接点呢?人类历史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历史只是前进了一小步,煤的条件是大量的木材最后只是一小块,都是付出多收获少,里面有一个相似性,作者不主张徒手请愿,希望人们从这次惨案中吸取教训,采用更有效的斗争方式。

在学生选定喻体之后,要教会学生抓住相似性进行联想,恰当合适的喻体会使文章与众不同。如果人云亦云,最后就会变得泛泛而谈。

(二)学会层层分析。当学生找到了一个比喻论证,如果将一个比喻论证一写,不做任何分析,那么依旧效果不佳。所以,在有了一个比喻论证之后,我们要学会层层分析,就比喻论道理,继续说下去,可以层层击破,环环相扣。

朱大可的《谈经典》中有这么一段描写:“经典的另一困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只是一张精致而矫饰的面皮。它唯一的功能,就是被用来贴在不自信的脸上,令其散发出文化、文艺和文雅的气息。……整容术的程序通常是,从自体胸部截下软肋骨,把它植入颅骨正前方,以提升鼻子的高度和优化它的线条。但经典与人的关联,却要依赖一个完全相反的程序,那就是让表皮不再硬化为面具,而是像面膜一样被皮肤吸收、内化,成为滋养灵魂的主宰。不经过这样的自我塑造,经典就只能是附在脸上的饰品。”这段话将经典的另一困境比喻成一张面皮,又用不自信的脸、整容术、面具、面膜等相关的概念进行阐释,突出中心谈经典,抽絲剥茧,生动形象,本来说不明白的道理一目了然。

层层分析的好处是可以使议论文往纵深处延展,让本来只能很浅的说理深入下去,最后将文章主题的深刻性写出来。

(三)精妙的比喻紧扣主题。学生容易产生一个误区,好不容易想出了一个比喻论证,就顺道瞎写了一通,看似自己在写,其实如果不紧扣题目(题材和自己的标题)去写,往往就可能让阅卷老师觉得突兀,甚至觉得多此一举。

莫言的《大悲悯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中有这么一段博喻:“长篇小说是包罗万象的庞大文体,这里边有羊羔也有小鸟,有狮子也有鳄鱼。你不能因为狮子吃了羊羔或者鳄鱼吞了小鸟就说它们不悲悯。你不能说它们捕杀猎物时展现了高度技巧、获得猎物时喜气洋洋就说他们残忍。只有羊羔乖小鸟的世界不成世界;只有好人的小说不是小说。”这个比喻论证形象生动,让人觉得长篇小说的世界丰富多彩,不忘紧扣“悲悯”去写,将我们认为很难表述的道理形象可感的说出来。

扣题是核心,不管是什么文体的文章,一定要提醒学生,切题是关键。如果选择了一个比喻论证,在论述过程中,就要与所说的观点相关,跟作文的材料一致。

二、在现有的文章的添加比喻论证,让文章亮起来

美学家朱光潜说:“说理文要写好,也还是要动一点感情,要用一点形象思维。”在学生学习比喻论证怎么写的时候,可以教会学生在文章中添加一两个比喻论证,看看方法效果有没有起到作用。

最近,我们写了这样一个材料:“有些路,看起来很近,走下去却很远;有些路,看起来很远,走下去却很近。”学生第一次交上来的时候,其实几乎很少有学生用了比喻论证。所以,第二次改写,我就要求他们在作文中加入一段比喻论证的文字,看看文章有没有变化。

在众多修改之中,我选取了以下四个同学写的片段:

例1:人生如路。行走在路上,免不了遇到许多困难。如何克服困难?贵在坚持,就如打铁一样,锤子每打击一下,铁就会承受一次打击。但是在打铁的过程中,铁也在慢慢改造自己,变得更加坚硬。

评价:他把坚持的过程比作打铁的过程,语言也很好,他也进行了适当的演绎分析,但是这个比喻重点是在写坚持,如果不是前面加了一个人生如路,就会看起来特别突兀。所以,在写比喻论证的时候,一定要扣出题目去写。如果不会,就一定要找到一个相似的连接点。

例2:成功犹如一个美丽可口的苹果,红而香气四溢,人人心中都渴望,都想去抓住它,轻易得到便品尝不出它的甘甜。有些路看起来近,但是真正走了,你只会因它的轻松而得不到真正香甜的苹果,从而走上迷茫而又无意义的长路。

评价:第二个同学的比喻非常简单,成功像一个苹果,她用了一句“有些路看起来近”就把这个连接点恰如其分地连起来,“只会因它的轻松而得不到真正香甜的苹果,从而走上迷茫而又无意义的长路”。但是整体来说,如果一开始学生就能够掌握到这个程度也是不错的。

例3:追梦的路,恰若寻找那株深藏在幽静里的梅花。四周只有白茫茫的一片,万籁俱寂,只有那皑皑白雪上一个个坚定的足迹,可以证明生命的存在。闻着香味,努力一步一步前行,花香愈来愈浓,在恍惚之间瞥见茫茫世界之中那一株热情似火的花树。

评价:这位同学的比喻论证用追梦的路比喻寻找梅花,语言诗意,文学气息浓厚。她假设了一种情境,踏雪寻梅,就好像寻找梦想的过程,引人入胜。他不仅把寻梦之旅写得亲切感人,而且弥漫着古诗的意境。原本很远的路,配上这么美的景,让人恍惚梦想就在此处。

例4:人们,总是嘴里含着糖,说着心里的苦,看着心中的那座宁古塔,他们望而却步。终于,他们开始踏入黑暗,冲破!他们将黑暗撕裂,看见了光亮。当他们嘴里的糖也融化了,化到了他们心上,所有的苦涩只剩下那一份甘甜。他们抬起头,眼眶里的泪水化作掌心的一颗痣,握住的是那份勇敢的信念。

评价:这位同学的水平又高了一层,她把看似很简单的说人们总是心里含着糖说着心里的苦,努力前行,可见路途是艰难的,后面她又层层递进写糖化了,苦涩之剩甘甜,连接点好,层层递进有水平,又极其点题,这是我们引导学生要努力的方向。

四个同学在文章中添加了比喻论证,因为是后期修补,有时候关联度还不是特别强。但是他们已经很努力地将比喻论证加入文章,努力寻求议论文思辨性的同时,也让文章形象可感,更上一层。

三、结语

在议论文中,比喻论证能够使自己的作文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文风,运用比喻论证可以使我们的论点更加有趣,更加让人接受;它还可以化深为浅,化繁为易,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一点: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论证方式只不过是一个途径,不是说越多越好,如果这次学了比喻论证,文章里面有很多个比喻论证,就过犹不及。比喻论证一到两个差不多,要贴切,要让学生学会阐释道理。

学生范文:

他 乡 之 路

高二(8)班    李欣

“有时,我可能脆弱的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羊脂球里的这一句话,好像在很多人身上都有呈现,你所认为的很远的他乡之路,都可能在你的一个个脚印中变成故乡。

维金孔亚省温斯特孩子拜德就抵达了他的他乡。12岁那年,他在日记本上写道,我决定要成为第一个飞抵北极的人。很遥远的北极之路,他默默坚持,努力奮斗,最后成为第一个抵达北极的人。这一路,他走了很远,终究战胜了自己,把远方的路变成近在咫尺的现实。

而有些人,恰恰相反,认为他乡之路望望即可。他们觉得远方是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漫漫长路,恐惧吞噬人心,畏首畏尾。就像顾城所说,很多人不种花,是因为麻烦,而有些人不种花是因为害怕看到花落。所以,为了避免结束,他们也避免了开始。有些人正是那样,很多的拒绝都是因为你的不知,不自信。

而这一切都只是表象,你有过这样的感觉吗?一栋看上去老旧的房子,表面的每一寸外壳就像粗糙的犀牛皮,于是你的身体里每一个细胞都在抗拒。当你屏息凝神他进了哪里,才发现确实别有洞天,里面不但没有外面的不堪,甚至多了一份其它之感:可能是流逝岁月的思考,也可能是想起某个人在这里的故事。看起来很远的路,立马感觉近在咫尺。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里有这样一句经典的话: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上,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中涅槃。”人们,总是嘴里含着糖,说着心里的苦,看着心中的理想,他们望而却步。终于,他们开始踏入黑暗,冲破!他们将黑暗撕裂,看见了光亮。当他们嘴里的糖也融化了,化到了他们心上,所有的苦涩只剩下那一份甘甜。他们抬起头,眼眶里的泪水化作掌心的一颗痣,握住的是那份勇敢的信念,他们抵达了他们梦想中的他乡。

有些人,总觉得远方是他乡;有些人,却觉得远方即故乡。希望每一个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将远方的路心无旁骛地走下去,我相信最终都会抵达他乡。

参考文献:

[1]弓皓.浅探比喻在写作中的应用[J].课外语文,2018(24).

[2]黄梵.比喻[J].阅读与作文(初中版),2014(Z1).

[3]于军民.“比喻论证”还是“比喻说理”?[J].语文建设,2013(34).

[4]范红军.打造精品段落之比喻说理[J].成才之路,2010(21).

[5]徐颖,黄学军.议论性文章怎样才能有文采[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23).

猜你喜欢

写作方法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研究性论文摘要的写作方法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书面表达中从内因角度分析的写作方法
简谈“议论文”写作
议论文的标题与首尾
网络新闻写作方法与技巧刍议
议论文应以“理”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