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启示

2019-02-16李星洲刘妙

投资北京 2019年1期
关键词:中心科技发展

李星洲 刘妙

全球城市(Global city),又称世界级城市,指在社会、经济、文化或政治层面直接影响全球事务的城市,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具有控制力与影响力是全球城市的两个核心功能。总体而言,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城市的经济实力、影响力、社会结构等方面受到重大冲击,财政与经济发展受到巨大影响,赤字水平、失业率居高不下,相应带来城市整体发展速度的停滞不前。长期以金融资本为核心驱动力的全球城市发展模式出现了难以为继的现象,全球城市不约而同地开始重视创新中心功能的塑造,创新逐渐被视为推动全球城市转型发展的新动力。

全球城市转型迈向

科技创新中心

根据澳大利亚城市创新研究机构2thinknow、美国普华永道的机遇之都指标、日本“森纪念”财团城市战略研究所“全球实力城市”评价体系等多维度评价的综合研究,全球创新中心城市基本可以分为4个等级:卓越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全球科技创新枢纽、全球科技创新节点。目前第一等级的2个卓越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分别为纽约和伦敦。

资本与创新相互作用的“双轮驱动”,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主要选择。2009年,纽约发布《多元化城市:纽约经济多样化项目》,随后又启动“东部硅谷”发展计划,并在2015年发布的新十年发展规划《一个新的纽约市:2014-2025》中,再次明确了“全球创新之都”(Global Capital of Innovation)的城市发展定位。早在2003年《伦敦创新战略与行动计划(2003-2006)》中,伦敦就提出建成“世界领先的知识经济”。随着2010年“迷你硅谷”计划,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和英国前首相卡梅伦共同发起的“科技城计划”的实施,伦敦迅速为自己贴上了“科技创新”的标签,打造世界一流创新中心。

全球城市迈向科技创新中心,实现资本+创新双轮驱动,主要源于两点:一是全球城市的核心组织纽带,正从“全球生产网络”向“全球创新网络”升级。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的影响下,跨国公司开展研发的全球布局,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保持国际引领、导向和控制地位。二是全球城市网络的联系基础已从资源、商品、资本的流量枢纽、控制节点向知识、技术、资本、信息和人才等一体化意义上的综合流量枢纽、控制节点升级。创新中心功能的注入和发展,不仅有助于全球城市强化自身对全球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发展的表率、影响、导向和控制作用,而且使其产业影响范围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向政治、社会、生态、文化、环境、城市治理等领域延伸和拓展,推动科技创新、城市环境营造和产业之间的开放、融合、联动、复合、集成发展。

从园区时代到城市时代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兴起、更替及多极化,本质上是由科技革命、制度创新、经济长波等因素的历史性演变所决定的,也是时间与空间要素相互交织的结果。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历程,基本有四条路径,有些科技创新中心可能同时采取了两条、三条路径同步发展。

一是从科技园区走向科技创新中心。国际上有不少科技创新中心最初都是从园区发展而来的,随着园区影响越来越大,聚集研究机构、企业越来越多,园区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逐步扩大到整个城市范围,如美国硅谷、日本筑波、韩国大德等都是从科技园区发展而来的。

二是从贸易中心、金融中心走向科技创新中心。除了人为规划的科学城外,国际上没有一个大都市生来就是科技创新中心。历史上,自然形成的城市都是区域的交易中心、贸易中心、产业中心,渐渐演变成为区域的经济中心。近年来,纽约、伦敦为代表的国际大都市纷纷将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城市发展最新目标和发展动力,这些全球城市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更多依托于城市原有的经济基础、金融资源、城市功能,尤其是城市的辐射能力。

三是从科学创新中心走向科技创新中心。科学创新中心的基本特征是高校研究机构聚焦,在国际基础研究领域享有很高声誉,如筑波、波士顿、剑桥、柏林等。北京则聚焦了一批国内最优秀的高校资源,具有很强的基础研究能力。

四是从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走向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既包括了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企业等组成相互联系合作的科技创新链,也包括了科技创新投入机制、产出成效,同时还包括很多科技创新的基础和环境。如纽约、伦敦、柏林等都有较为完善的体系保障。

城市是科技创新的实验室,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以城市形态出现,这是一种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功能和核心机制的新型城市形态。从发展态势来看,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将是与全球城市彼此重合叠加的创新区域。全球城市依靠自身的要素集聚能力、综合配套能力以及环境塑造能力,具有更强的“城市特质”,自然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空间载体。

在多样性的“城市特质”之外,全球城市具备一般城市难以企及的其他创新资源与要素:一是具备大量集聚的高水平人才优势。由于交通、信息、基础设施的便利性,大量人才积聚于顶级的全球城市之中,从而形成创新需要的多样化“人才池”和“人才高地”。二是雄厚的资金与完善的服务。全球城市是国际重要金融中心,能够吸引大量的风投资本和专业化服务要素集聚,進而推动创新创业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集聚,并帮助其站稳脚跟。三是政府支持与政策环境。相较于中小城市,全球城市一般都具备较为强有力的市政部门,并具备相应的财力、物力以及政治资源,能够制定、推进有利于企业与创新发展的政策,能够有效推进政产学研用在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的协同发力,形成有利于开放式创新的政策环境。

相关建议

海淀区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在新时代新要求新使命下,必须科学把握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从园区时代到城市时代的深刻变化,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以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为主线,着力提高对全球创新资源的开放和聚集能力,着力补齐优质创新要素,着力促进不同创新群体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

首先,要以更大的担当和勇气推进科技政府建设,实现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新突破。

政府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召集者、督促者和催化者,在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推进科技政府建设不仅作为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的关键之举,而且是推进科技城市、科技公民建设的重要保障。

推进科技政府建设,一是要加强调研学习。通过对纽约、伦敦等全球科技中心和上海、深圳等的调研,学习借鉴其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通过对区域产学研等创新主体的深入调研,全面了解项目落地、贷款融资、人才引进、走出去等方面的问题与需求;邀请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知识产权专家、科技战略专家等创新合伙人开展集体学习制度。通过调研学习,政府才可能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革命大趋势、集聚人才大举措,不断地提升自身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宏观决策判断能力、主体协同参与能力、资源整合和配置能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结合能力,以及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二是要强化改革。创新主体协同参与能力、资源整合和配置能力是制约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核心要素。海淀拥有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潜在优势,推进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改革,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健康等区域产业集群层面建立协作枢纽机构,进一步汇集区域创新资源,探索建立跨行政边界的协作机制。三是要加强智库建设。强化区级层面的研究资源整合,创新体制机制,增强服务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的特色,为科技创新建设能够提供决策咨询、方案评估、政策解读等服务,担当好“思想库”“智囊团”的角色。

其次,要以更大的作为和智慧推进创新要素集聚和创新生态构建。

推动创新要素集聚和创新生态相互促进、统筹联动发展新局面,一是要探索建立科技创新PPP模式。充分发挥科技创新PPP模式在建立研发合作伙伴关系、设立创新投资基金、构建协同创新合作机构、建设公共实验平台、搭建开放协同创新网络中的引导、杠杆、支撑作用,尤其要推进共建民营非企产学研一体平台的科技创新PPP模式应用,充分发挥平台把握科技进步方向、瞄准产业革命趋势、充分集聚顶尖人才的作用。二是要持续优化促进创新要素集聚的创新生态建设。加快创新网络联系平台建设,推出“数字中关村”平台,涵盖区域内高科技公司和投资机构,提供高科技企业职位空缺和创新创业活动的实时更新信息,并为初创企业提供孵化器、办公场地和培训信息,将投资者、创业公司和求职者联系在一起,实现信息共享;加快培育科技社团、中介组织、科技金融机构等为主体的社会组织,培育知识产权、研发、设计、工程技术等服务业态,支持、引导一批有市场能力的科技社会组织向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努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政务、政策、市场等环境,不断提高为科技创新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三是要着力打造全球一流的中关村创新论坛。建设国际一流专业运营团队,举全区之力将中关村论坛打造成汇聚全球科技创新思想、全球领先的创新知识、世界前沿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国际科技商务交流合作的全球一流创新品牌论坛。

再次,要以更大的决心和气力推进创新区建设,构建科技创新与城市有机更新融合发展的新形态。

当前海淀正在认真贯彻落实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坚定不移深入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推进城市功能布局调整优化,迈向减量集约高质量发展。“创新街区”是创新区建设的基本单元和关键突破口,其有四个方面的显著特征:一是要具备“城市特质”,即复杂性、高密度、文化与人口结构的多样性以及新旧事物的层次性。二是要部分或全部地整合创新企业、教育机构、创业者、学校、金融机构、消费性服务业等经济活动要素。三是位于城市内部的高密度城市化区域,且具备免费与半免费的公共空间、混合功能开发的空间要素。四是要有便利的交通和互联网基础设施等。

在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两大背景下,海淀需要以更大的决心和气力推进“创新街区”建设:一方面,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南部地区创新街区建设。以城市内涵式发展为契机,以城市更新为抓手,以创新街区建设为突破口,提升南部城区创新功能。对创新资源相对优越的区域实施“示范创新街区计划”,如升级中关村西区,形成街区创新发展的示范效应。对城市更新范围集中的区域,实施“创新街区培育计划”,如五道口、学院路等区域规划一批小型创新街区等。另一方面,完善中关村科学城北部地区的城市功能。贯彻生产、生态和生活融合理念,增强城市化科技园区型创新区的生态生活功能。同时在中关村科学城南区、北区实施“公共空间+”规划:包括采取建立丰富的合作开放空间和场地、创建街区会客厅、发展24小时的社区、建设创新住房、提供居住工作空间等措施来强化创新区建设。

从落实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和疏解功能谋发展背景看,减量发展是特征,创新发展是出路而且是唯一出路。构建科技创新与城市有机更新融合发展的新形态:一是推进空间更新。海淀不仅要主动进行基础设施更新、人才更新为内容的基础性、引导性城市更新,而且要坚持疏解与提升同步推进,建立健全低效土地和疏解腾退后土地资源基础台账,建立空间资源清單,探索建立企业自有用地自我更新或者政府与产权方共同开发机制,努力掌握空间资源,统筹腾退空间利用。二是推进产业更新,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方面依托科技创新,巩固提升信息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科技金融为特色的金融业三大优势主导产业的竞争力,推动优势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另一方面,紧盯人工智能等新兴前沿领域,加快突破一批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带动性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推进城市治理更新。以贯彻落实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为契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系统的职能体系,健全区级层面的统筹协调机制,深入推进“多规合一”“大部制”等体制机制改革,以精细化为标准,以科技化为支撑,推进“城市大脑”建设,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权责清晰、服务为先、有序参与的体制机制。

猜你喜欢

中心科技发展
科技助我来看云
熔岩灯
磁悬浮初探
科技在线
先定中心后搭配
区域发展篇
科技在线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