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吉林综合试验站2018年度进展*

2019-02-16朱兴友

蚕学通讯 2019年3期
关键词:柞蚕蚕业种质

朱兴友

(吉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吉林 永吉 132200)

1 年度工作总体情况

2018年在首席科学家和执行专家组的正确领导下,积极组织吉林综合试验站全体成员,加强与体系内外合作,密切配合相关功能研究室和岗位科学家,全面圆满完成了合同书规定的工作任务。2018年参与体系重点任务2项、功能研究室重点任务2项,着重开展了柞蚕种质资源的保护与评价和柞蚕新品种、新技术的集成示范,引领柞蚕育种方向与技术创新,柞蚕种质资源茧丝性状普遍提高;柞蚕种质资源雄蛾含油率测试评价、柞蚕种质资源蛋白质含量测定、柞蚕种质资源氨基酸含量测定,为柞蚕育种提供素材。进行了柞蚕蛹、蛾、蚕食药用加工与有效成分的功能评价,证明了柞蚕蛹蛋白具有抗疲劳、耐辐射作用。通过宣传柞蚕良种繁育技术规程和种茧质量技术标准,推广柞蚕微粒子病“卵蚁镜检法”和“跟踪检查防控制度”,柞蚕微粒子病防控合格率达96.6%;在5个示范县,秋季推广扩繁吉林、辽宁两省柞蚕主推品种十余个,累计放养5552把,投种卵18t,收种茧及商品茧共4500 t,创产值2.0亿元,满足了全国90.0%的二化性柞蚕母原种需求;通过柞蚕生态园建设示范,引导蚕民逐步增加蚕场建设投入,示范开展蚕场机械通道建设,蚕期应用机械运输剪移,降低蚕场作业劳动强度;积极开展体系间协作,推动食用菌、农林果业提质增效,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加强团队建设,面向企业和政府开展技术服务,2018年春季松毛虫大爆发,森防造成多地蚕场药害的突发事件中,体系及时派遣专家到现场走访调查,科学分析判断灾情,积极组织生产自救,尽全力减轻经济损失。2018年吉林综合试验站在体系平台填报日志156篇,团队成员申报国家专利4项,发表论文3篇,制修订地方标准4项(重新修订3项、新制定1项),获吉林省科技进步奖1项。

2 年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2.1 高效生态蚕桑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

在以往工作基础上,继续对吉林综合试验站依托单位搜集、创制、保存的小黄皮、朝64、青六号、选大1号,以及吉青、永青、选大4号、吉黄2号、青白、吉柞889、高油1号等40份柞蚕种质资源,进行系统选育复壮与抗病性、缫丝性能、雄蛾含油率的综合测试评价、柞蚕种质资源蛋白质含量测定、柞蚕种质资源氨基酸含量测定,以期保持品种固有特征特性、发现特殊育种材料、为生产推荐和提供优质种源。

2.1.1 柞蚕种质资源放养成绩评价

经40份种质资源的制种、放养和茧质调查及统计分析,总平均产卵数 276粒(213~315粒)、实孵化率93.4%(93.4%~100.0%)、单蛾收茧数131粒(62~182粒)、收蚁结茧率48.7%(27.6%~68.9%)、千粒重10.8kg(9.4~12.1kg)、全茧量11.4g(10.5~12.5g)、茧层量1.36g(1.18~1.55g)、茧层率11.9%(11.1%~12.6%)、虫蛹统一生命率96.7%(92.8%~99.1%)、龄期53.7 d(50.3~55.2d)。其中千粒茧重、茧层率指标低于往年,可能与2018年秋蚕比往年早上山1~2 d,小蚕期又受到高温干旱的影响,蚕期发育较快,造成个别指标下降。

2.1.2 柞蚕种质资源抗病性评价

依据NY/T2331-2013《柞蚕种质资源保存与鉴定技术规程》,以青六号为对照,开展了柞蚕种质资源对NPV的抗性试验。春季39份种质中,黄安东、988、QB、D1、F、CZ、75自交、JQ等抗病倍数X≥3抗病级别为“抗”;D3、GH、龙1、KD、D4、WD、L7698、882抗病倍数1 ≤ X <3,抗病级别“中抗”;其余抗病倍数X <1,抗病级别为“感”。秋季33份种质中,109、小黄皮、GH、CZ、75自交、Q1为“抗”;DW、朝64、TD、KD、青六为“中抗”。通过春秋两季试验并参考前4年试验结果,初步筛选抵抗型品种988、CZ、109、QB,敏感型品种为黑蛾、黄白、黑大、永青。

2.1.3 柞蚕种质资源缫丝测试评价

柞蚕种质资源缫丝测试评价结果表明供试种质材料均符合农业部对柞蚕新品种审定的相关要求。其中27份柞蚕种质资源,经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单粒缫丝检测,雌雄单粒茧平均茧丝长1488.6m,较前3年平均成绩提高11.1%,其中≥1500m的6份,≥1600m的有1份;解舒丝长平均532.4m,较前3年平均成绩提高24.9%,其中≥520m的10份,≥570m的5份;平均解舒率35.8%,较前3年平均成绩提高4.2%,总纤维公量1.31g、生丝回收率79.5%、茧丝纤度平均6.1D,整体缫丝成绩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2.1.4 柞蚕种质资源脂肪含量测试评价

继连续4年对吉林柞蚕种质资源雄蛾脂肪含量测试评价之后,2018年继续进行柞蚕种质资源蛹脂肪含量测试评价。通过对2016年62份种质材料2431粒雌、雄蛹的检测,总平均蛹干重:雌2.88±2.12 g、雄1.90±1.4 g,含油量:雌0.56±0.3g、雄0.65±0.4g,含油率:雌(19.45±6.06)%、雄(34.2±8.66)%。不同品种的柞蚕蛹含油率存在一定差异。

2.1.5 柞蚕种质资源蛋白质含量测定

将柞蚕品种共14个(D3、D4H、WD、TQ、QB、109、CH、Q61、889、CZ、889、75、HD、D4J),蛋白质含量检测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GB 5009.5-2016)方法进行测定,品种内D4H(公)和D4J(公)存在差异,其他品种内差异不显著;品种间,柞蚕各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D3(公)蛋白质含量较高;D4H(母)蛋白质含量较高。

2.1.6 柞蚕种质资源氨基酸含量测定

将柞蚕品种共20个(龙1、D3、D4H、WD、HB、TQ、QB、109、CH、Q61、889、CZ、889、75、HD、DW、YQ、988、D4J、L882),氨基酸含量检测按《食品中氨基酸的测定》(GB5009.124-2016)方法进行测定,蛋白质营养评价采用氨基酸比值系数法对必需氨基酸(EAA)进行评价。其中必须氨基酸含量较高的柞蚕品种为YQ(母)、DW(母)、D4(J母)、CH(母),含量分别为50.4%、52.9%、51.6%、53.9%;柞蚕品种氨基酸评分较高的柞蚕品种为DW(母)、D4(J母)、CH(母),评分均为1.1。

2.1.7 集成示范新品新技术

集成示范柞蚕微粒子病“卵蚁镜检法”和“跟踪检查防控制度”,微粒子病防控合格率达96.6%;开展“柞蚕饰腹寄蝇防控体系应用”培训,示范推广灭蚕蝇系列药剂的创新应用,春蚕寄生蝇防治效果达98.0%以上。熟化柞蚕超级杂交种“31315”创制方法,建立优质高效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超级杂交种3个,制修定地方标准4项,杂交制种功效提高30.0%以上,蚕种合格率达93.1%,比前3年平均水平提高8%。

2018年继续完善柞蚕生态园示范基地的建设工作,进行了基地围栏、道路建设工作。各基地县进行了蚕场的补植工作,补植柞树12.5万株,开展蚕场机械通道建设示范,组织示范户2个,完成施工量1800m,蚕期应用机械运输剪移,提高运蚕功效近3倍。进行蚕场更新工作更新蚕场4666.7hm2,提供灵芝椴、木耳料4.5万t,新增社会经济效益4500万元,辐射带动了柞蚕主产蚕区食用菌产业的稳定发展。

2.2 参与蚕桑资源多元化循环利用技术研发与应用

2.2.1 柞蚕蛹免疫活性蛋白产品开发

完成了柞蚕免疫蛋白的最佳提取工艺,柞蚕蛹免疫蛋白的功能性动物实验,通过对小鼠免疫器官指数,免疫指标IL-2、IL-4、IFN-γ的检测项目,研究蚕蛹蛋白对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不同剂量组与阴性组的对比显示柞蚕蛹蛋白能够促进小鼠的免疫调节,增强其机体的免疫作用,在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中其结果呈阳性,因此可以判定柞蚕蛹蛋白具有一定的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2.1.2 柞蚕蛹系列休闲食品研究

研究了以柞蚕蛹蛋白粉为添加剂,制作柞蚕蛹蛋白饼干、柞蚕蛹桃酥饼、早餐无糖黑芝麻酥、柞蚕蛹炉果、柞蚕蛹月饼等不同类型的休闲食品5种,通过感官评价筛选出每种食品的最佳添加量配方及其加工工艺。

2.3 参与蚕桑茧丝新功能评价和挖掘利用技术

2.3.1 纳米蛹虫草肽靶向型微囊制备工艺和性能研究

明确了对蛹虫草活性肽明胶微囊的制备工艺影响的关键因素。乳液的形成受到水相和油相浓度及比例的影响,其中明胶的浓度影响最大。利用有机溶剂蒸发技术(复相乳液法工艺的一种实施措施)可以初步得到具良好的缓释胶囊。进一步优化后的工艺参数:8.0%PLA,3.5%PVA,油水比1:8;此条件下包封率为79.2%,成球率为86.9%;蛹虫草活性肽聚乳酸微囊释药量,在经过48 h后释药量仍可保持在68.0%。

2.3.2 柞蚕表皮生长因子的发生规律研究

根据已确定好的表皮生长因子的基因序列,测定了每个龄期的柞蚕表皮生长因子的基因表达程度。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表皮生长因子的基因表达情况,从每个龄期的柞蚕中提取分离柞蚕表皮生长因子的RNA,进行了cDNA合成与设计引物,通过分子克隆确定了柞蚕表皮生长因子基因序列。

2.3.3 蛹虫草中喷司他丁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基本确定喷司他丁的色谱检测条件,包括:色谱柱类型、检测波长、流动相、流动相的比例。摸索了几种提取条件(不同溶剂、提取时间、提取方法),已经获得了良好线性回归的标准曲线。

2.4 参与蚕业适度生产规模、经营模式与产业组织研究

按时优质完成并报送基地县(区)蚕业发展调研表,配合产业经济研究室完成相关调研布点与调研问卷工作,及时汇总并上报2018年吉林综合试验站的相关调研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监测分析吉林综合试验站柞蚕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按时完成并上报柞蚕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以5个示范县重点蚕区为对象,继续跟踪调查当地蚕业资源特点与技术装备应用水平的生产经营规模和范围,推广在繁种阶段应以科研单位为技术支撑和种源供应核心,以不同规模的繁种单位为主体带动周边繁种户,扩大良种繁育,提高柞蚕产业规模效益优势。

跟踪并记录本地蚕丝业相关的蚕种、蚕药、蚕具、零工工资、蚕茧价格变化。近2年调查表明:蚕药、蚕具价格较平稳,蚕种价格主要受春蚕丰欠及极端天气影响产生较大波动,零工工资、秋茧价格呈持续增长趋势,年均增长10.0%;蚕场承包租金受蚕茧价格上升影响增长30.0%以上。

3 重要科研进展

(1)示范推广柞蚕微粒子病“卵蚁镜检法”和“跟踪检查防控制度”,微粒子病防控合格率达96.6%,有效控制微粒子病的抬头趋势,基本保护了吉林繁种基地的净土不受微粒子大面积污染,确保柞蚕良种生产安全。

(2)示范柞蚕特别杂交种“31315”创制方法,一次组配,连续2~3 代持续发挥一代杂种优势,创新柞蚕育种、繁种技术,挖掘种质资源,高效创制杂交种,解决柞蚕品种退化快、育种材料匮乏和杂交种配制复杂等问题,稳步提高柞蚕产量和蚕产品质量,促进柞蚕产业跨越式发展,促进了柞蚕育种、繁种、养殖与加工利用全链条的技术进步,对支撑柞蚕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扶贫工作情况

通过参与试验站依托单位科技扶贫,结合本站参与体系任务,主要是通过柞蚕生产技术讲座及技术推广参与到科技扶贫工作,通过专题报告、座谈交流、现场指导等形式,推动当地柞蚕产业发展,促进蚕业为精准扶贫工作奠定基础。对依托单位包保扶贫对象调查发现目前柞蚕养殖项目尚不能完全满足扶贫工作需要。一是用于柞蚕养殖的蚕场,属于特殊稀有资源,一般要竞拍,贫困户不具备获得条件;二是养蚕作业条件差,劳动强度大,蚕区的贫困户多为老弱病残甚至失去了劳动能力,无力养蚕。如何将柞蚕养殖与扶贫相结合,有待进行扶贫形式的创新。

5 机制创新情况

(1)积极开展体系内合作,确保柞蚕生产母原种供应。持续组织5个示范县示范繁育本站及柞蚕饲养技术岗位科学家团队选育的柞蚕新品种十余个,累计放养5552把,投种卵18 t,收种茧及商品茧共4500 t,创产值2.0亿元,满足了全国90.0%的二化性柞蚕母原种需求;对柞蚕安全生产和相关产业的稳步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由于国家实施生态建设,限制林业采伐,灵芝、黑木耳生产所用的原料受限,而柞蚕产区蚕场更新枝材,为发展灵芝、黑木耳生产提供了方便的原料,在示范县层面积极开展与食用菌体系的协作,加快了蚕场更新枝材生产灵芝、黑木耳的技术集成示范,蚕场更新枝材利用率由30.0%迅速提高到90.0%。每把蚕场可更新柞枝10t,每吨加工成锯末售价1000元,每吨原料可生产木耳1000段,每段纯收入2元,5个示范县5000把蚕新增直接收入5000万元,创社会效益1.2亿元。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6 宣传报道情况

为了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吉林省柞蚕产业的认知度,根据体系宣传工作部署,充分调动和发挥全体成员的积极性,认真做好宣传报道工作,与吉林省电视台、吉林省城市晚报编辑部、永吉县电视台联合宣传拍摄改革开放40周年,给单位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宣传依托单位在基础建设、科研成果、综合实力等方面发生的巨变,很好的宣传了柞蚕产业过去、现在和未来。提高柞蚕产业在吉林省的影响力。

对吉林综合试验站参与的体系工作及新技术新成果,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了宣传报道。2018年团队成员和示范县技术骨干积极参与相关学术活动12人次,公开发表论文3篇,利用QQ、微信及电视台宣传报道蚕业科研与技术示范所取得的新技术、新成果20余次,鼓励和激发了蚕业相关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对稳定柞蚕养殖和蚕业科研与示范队伍,推动蚕业持续稳步发展具有一定作用。

7 存在问题

(1)柞蚕为野外放养,农田、果园使用农药量的增加及飞防技术的普及,使柞蚕受害的事件屡屡发生,给柞蚕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给养蚕业带来越来越严重的威胁。

(2) 随着养蚕效益的不断提高,农民争抢放蚕,蚕农缺乏对蚕场的生态保护意识,加上缺乏蚕场生态建设意识,导致蚕场树势衰退,土层薄,有机质含量低,养分流失,生态功能明显下降,对后续利用和蚕业发展构成不利影响。

8 2019年工作计划

8.1 高效生态蚕桑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

8.1.1 研发任务

参与柞蚕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

(1)开展抗病丰产、强配合力、高繁殖力、高营养价值的柞蚕新品种选育,继续对吉林保育的柞蚕种质资源进行抗病性、茧丝质、蛹(蛾)脂肪含量、丰产性能测试评价,中试示范柞蚕超级杂交种“31315”创制方法及新品种。

(2)开展柞蚕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研发,示范柞蚕微粒子病“卵蚁镜检法”,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控制蚕病对蚕种质量的影响,探索爆发性农林害虫防治用药对柞蚕放养的影响。

(3)开展生态柞蚕场建设和提质增效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

8.1.2 考核指标

培育柞蚕新品种3个,建立优质高效繁种新技术1项,关键生产环节提高工效15.0%以上,蚕种合格率保持前3年平均水平;初步建立柞蚕生态园示范基地1个,综合工效及效益提高15.0%;制修定标准3项,培训技术骨干50人次以上,辐射带动主产蚕区生产稳定发展。

8.2 蚕桑资源多元化循环利用技术研发与应用

8.2.1 研发任务

参与蚕桑资源食药用加工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进行柞蚕缫丝蛹食用卫生学评价,制定食用柞蚕缫丝蛹标准;研究柞蚕鲜蛹食品加工食品、柞蚕鲜蛹制干粉为添加剂制作休闲食品,新产品2~3个。确定成本低、保质期长的工艺路线,制定技术标准。

8.2.2 考核指标

研发新技术、新工艺1~2套,开发新产品1~2个,完成新标准讨论稿1项,申请发明专利1~2项,柞蚕资源利用率提高10.0%以上。

8.3 蚕桑茧丝新功能评价和挖掘利用技术

8.1.1 研发任务

参与蚕桑食药新用途功能评价。开展柞蚕雄蛾对人体细胞网络作用评价,柞蚕蛹粉对人体肠道免疫功能评价。明确柞蚕雄蛾对人体免疫因子、抗癌因子及雄性激素样等作用,明确柞蚕蛹粉对肠道的免疫能力。

8.2.2 考核指标

发现柞蚕新功能2~3个。

8.4 蚕业适度生产规模、经营模式与产业组织研究

8.4.1 研发任务

参与蚕业适度生产规模、产业化经营模式及组织协调研究。以重点蚕区为对象,调查适合当地蚕业资源禀赋特点与技术装备应用水平的生产经营规模和范围,比较不同经营模式的产业绩效,分析不同产业链段的各类组织作用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8.4.2 考核指标

(1)选择和培育1~2个的规模养蚕经济体,作为典型案例进行适度经营规模与模式的试验与调研。

(2)按时优质完成并报送基地县(区)蚕业发展调研表。

(3)跟踪并记录本地蚕丝业相关的蚕种、蚕药、蚕具、零工工资、蚕茧和生丝价格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送沟通。

8.5 产业基础数据平台建设与考核指标

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参与蚕桑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家蚕遗传改良与饲养研究室、加工研究室、产业经济研究室牵头科技项目数据库建设,及时提供吉林综合试验站、吉林省和依托单位的相关数据。

8.6 年度应急性技术服务与考核指标

(1)监测本产业生产和市场的异常变化,及时向农业部上报情况。

(2)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及时制订分区域的应急预案与技术指导方案。

(3)组织开展应急性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

(4)完成农业部各相关司局临时交办的任务。

猜你喜欢

柞蚕蚕业种质
吉林省柞蚕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思考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柞蚕茧系统分形研究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稿约
柞蚕新品种“川柞3号”选育报告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
四川省桑树种质资源保存与应用
《四川蚕业》2021年征订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