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以武夷学院为例

2019-02-16刘淑琼

山东化工 2019年4期
关键词:高分子产学研应用型

刘淑琼

(武夷学院 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1]。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大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既是高等教育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中国科学院院士钱锋表示:当前,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驱动的新经济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亟待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打破固有学科之间、校企之间的藩篱,促进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通过改革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机制,造就符合新时代和未来需求的工程科技人才[2]。

武夷学院是福建省乃至全国的一所县级市地方高校,作为闽北地区的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因为升本较晚,在招生上有相对“量”的优势,但是却缺乏"质"的优势,这对学校的人才教育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严重制约着学校人才的教育与培养质量。这也意味着高分子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薄弱、运用知识的能力差、创新思维窄等问题,因此,对原有常规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是很有必要且急需的。

1 应用型高分子工程人才培养的几点探索

1.1 多学科交叉融合模式的引入

材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者,而高分子材料在现今社会的应用也是遍及各个领域:生产、生活、农业、医药卫生、电子信息、能源材料、航空航天等,即作为材料未来的研究人员,不仅需要懂得材料本身的性能,对于材料在未来领域的应用知识也应有所涉及,使材料在应用上能够更加完美。为此,急需加强培养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专业素养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多学科交叉融合不是对高分子专业现有专业课程和其它专业课程的简单拼凑或叠加,整合过程既要避免将原有不同学科专业的课程简单地添加到高分子课程体系中,又要避免通过减少高分子本身课程的课时数来增加其它专业的课程门数的现象,而是需要按照专业培养方案中既定的课程目标,设置相应的专业模块,通过专业模块确定专业方向,从而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社会需求,自主选择专业方向的侧重点。本专业所在的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组建了生物资源利用产业专业群,该专业群包含生物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四个专业,其中生物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是专业群的重点专业。该专业群的建立为多学科交叉融合模式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针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根据闽北竹产业特点及职业岗位及学生就业创业需要,重点开设材料成型工艺学、竹纤维加工工艺学、聚合物共混改性等专业核心课程,并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及核心技能的基础上,在四个专业开设可供交叉互选的专业群拓展课程平台,实现“专业交叉互选”。例如,专业群之间开设了生物产品分析、材料工艺学、精细化工工艺学、环境保护与安全等专业群拓展课程及生产实践活动,巩固和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及职业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及跨专业、跨岗位的能力。另外,对于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学生,还可以增加一些与社会大环境联系更紧密的课程供学生选修,如塑料的回收再利用、塑料的友好可生物降解等。多学科交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愿望选择专业,而且还兼顾学生选择第二就业方向学习的需要,坚持“宽基础、强技能”的原则,把培养能广泛适应就业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作为高分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定位。

1.2 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搭建

武夷学院作为地方高校,非常重视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全力推进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大力提升本科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以高分子专业为例,为加强与地方特色(南平地区竹资源丰富)相结合,创立了竹工程服务平台,并与厦门大学合作,设立了院士工作站,专门为地方竹产业的科技难题排忧解难。此平台和工作站的设立为本专业的学生参加科研提供了不少机会,提升了学生实践能力。另外,高分子专业还与厦门欣航化工有限公司共建实验室,共同研发;与福建华塑新材料有限公司合作,为其订单式培养专业人才;与世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校内竹纤维复合材料实验室,与南平科技局和建瓯市人民政府校地共建闽北科技研究院竹产业研究分院,与建瓯科技局共建闽北竹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不管是工作站、服务平台还是产学合作,都为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学习及顶岗实习创建了大量机会,并且增加了企业与高校在教师实践经验和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方面的深度合作。在此过程中,教师实践经验可充分有效的提高,解决自身“从学校到学校”的“非工化”问题,将实验室模拟转化为工程实践,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训练。同时,学生实践能力也可有效提高,有效运用专业知识,将专业知识尽早、尽快转化成科学研究和企业生产,为将来的就业和择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有必要继续积极开展与相关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构筑产学研合作平台,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1.3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辅助

科技创新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关键及核心[4-5]。为满足高分子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配合产学研等合作平台的运行,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非常有必要且紧急的。通过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能够提供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自主设计、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很有利的帮助。首先是增加学生参与任课教师科研项目的研究机会,特别是产学研应用性较强的课题,根据课题研究方向,让学生自主选题并且立项,该方式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勇于探索的热情,努力实现面向高分子材料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科研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三位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3]。有研究表明[3],参与研究课题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专业课理论知识,提高处理各种问题的逻辑条理性。其次是借助多功能、开放性实验平台,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项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大赛。例如本学院每年都会开展科技节活动,学生借助该活动可以进行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科学研究,并付诸实践。通过活动可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进而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激发学生了解最新的科学前言并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挑战杯”等大学生实践竞赛项目。

1.4 应用型教师队伍的完善

依靠合作共建实践基地及产学研等合作平台的资源优势,制定完整的企业高层次科技人才到本校任职的政策与制度,为老师和高分子专业学生到企业实践提供支持和条件保障,并且在学校设立:“企业导师”、“高级工程师实践精讲”等项目。通过这一类操作将一批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请到学校任教,并为行业专家到校“短期任教”提供制度保障,为他们加入高校工科教师队伍创造条件;让这些经验丰富的工程人才与校内专任老师“双师”共同承担核心骨干专业课程或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任务,“双师”共同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建设“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另外,通过教师到企业进行科学研究、任职等方式,实质性的提高高分子专业教师的专业性和实践性,促进学校和企业在技术和文化上的共同进步及交流与沟通,以解决本专业教师“非工化”的问题。

2 结论

在高分子材料的跨学科、跨领域应用及应用型教育的普及背景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改革是必然趋势。本系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模式的引入、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搭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辅助及应用型教师队伍的完善,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跨专业意识、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加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为培养具有应用型的新工科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提供了很好一种可行模式。

猜你喜欢

高分子产学研应用型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功能高分子学报》征稿简则
《功能高分子学报》征稿简则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精细高分子课程教学改革
多糖类天然高分子絮凝济在污泥处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