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水擦浴与冰袋冷敷对发热幼儿降温效果的比较

2019-02-15邹翠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2期
关键词:冰袋冷敷温水

邹翠娟

之所以机体会发热, 是因为诸多因素作用于下丘脑, 促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发生上移, 继而产热增加、散热减少, 体温便会升高至超出正常范畴。幼儿阶段其体温调节中枢还未发育完全, 如果莽撞用药降温的话, 会有体温骤减、虚脱的风险事件发生, 所以对幼儿降温, 首推物理降温法[1]。本文对两种常用的物理降温法的降温效果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来本院治疗的120例由呼吸道感染导致的发热幼儿, 以数学随机方法作为分组原则分为温水组与冰袋组, 各60例。温水组患儿中,男30例、女30例, 年龄1~3岁, 平均年龄(1.7±0.6)岁;冰袋组患儿中, 男30例、女30例, 年龄1~4岁, 平均年龄(1.8±0.8)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温水组 本组患儿采用温水擦浴的方法。物品准备:温水(32~34℃)、大毛巾1块、小毛巾1块、屏风、便器。具体方法:在门窗都关闭的情况下, 遮挡住患儿, 大毛巾垫在擦拭处下方, 小毛巾浸入到温水当中, 拧到半干, 缠在手上, 构成手套的形状, 按照离心的方向进行擦拭, 当擦到腋窝、肘窝、腹股沟和手心处时, 要稍加用力一些, 同时擦拭的时间要稍长一些, 保证良好散热。擦拭完成后, 大毛巾擦干皮肤, 轻柔的按摩患儿皮肤, 直至发红。这一过程中控制在20 min内完成。注意事项:温水擦浴过程当中, 对患儿反应进行密切观察, 当观察到患儿有发抖、寒战等不良反应发生, 要立刻停止擦拭动作。

1.2.2 冰袋组 本组患儿采用冰袋冷敷的降温方法。物品准备:小冰块(袋装)。具体方法:冰袋放到患儿前额处、头顶与体表大血管流经的地方(颈部、腹股沟和腋窝等), 过程当中对患儿局部皮肤是否存在花纹状改变或者是发生麻木感进行观察, 一旦发生有异常则及时停止动作。降温时间控制在20 min之内。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记录两组患儿在干预后0.5、1.0、1.5、2.0 h体温下降幅度的差异;对两组患儿的降温效果进行评价[2]:≤0.5 h体温下降>1℃为显效;>0.5 h且<1.0 h体温下降>1℃为有效;不满足显效及有效标准则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不同时间体温下降幅度比较 两组患儿干预后0.5 h体温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0、1.5、2.0 h, 温水组患儿体温下降幅度分别为(0.9±0.3)、(1.6±0.5)、(2.2±0.6)℃ , 均明显高于冰袋组的 (0.6±0.2)、(1.2±0.3)、(1.6±0.5)℃ ,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不同时间体温下降幅度比较( ±s, ℃)

表1 两组患儿不同时间体温下降幅度比较( ±s, ℃)

注:与冰袋组比较, aP<0.05, bP>0.05

组别 例数 干预后0.5 h 干预后1.0 h 干预后1.5 h 干预后2.0 h温水组 60 0.5±0.4b 0.9±0.3a 1.6±0.5a 2.2±0.6a冰袋组 60 0.4±0.1 0.6±0.2 1.2±0.3 1.6±0.5 t 1.879 6.445 5.314 5.951 P>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儿降温效果比较 温水组患儿降温总有效率为93.3%, 显著高于冰袋组的7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儿降温效果比较[n(%)]

3 讨论

因为幼儿这一阶段其体温中枢的发育还没有特别完善,不具备很好的体温调节功能, 所以幼儿其脑兴奋系统和控制系统间的动态平衡一直是不稳定的, 因此多发高热惊厥, 而若没有及时予以有效干预, 甚至会有惊厥性脑损伤的发生风险[3]。

幼儿发热早期机体产热增强, 伴随着有畏寒、寒战的表现, 体温高, 及时采取有效的降温方法, 可避免后续不良反应的发生。

幼儿体温非常易于随着四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冰袋冷敷时, 因为患儿机体接受到了来自寒冷的刺激, 因此很容易导致全身性皮肤血管的收缩, 不利于散热, 反而体温会不降反增。人的机体冷觉感受器是在真皮上层的、温觉感受器则是在真皮下层的, 所以比起对热的刺激, 对冷的刺激更为敏感, 特别是幼儿的皮肤黏膜特别娇嫩, 若脂肪变薄, 很容易发生毛细血管的严重损伤, 继而出现冻伤[4]。所以不仅降温效果不显著, 而且还会由于冰块的硬度而误伤到幼儿。

温水擦浴的降温措施, 接触患儿体表的面积广, 其降温机理是通过对毛孔的扩张, 促使皮肤血管得到扩张, 再由蒸发、传导以及对流等一系列的散热方法, 做到对温度的有效管控, 同时温水擦浴措施的采取还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 充足供以幼儿全身营养、提高其血氧浓度[5-7]。在擦浴的这一系列过程当中, 也有利于擦干幼儿汗液, 确保幼儿皮肤的清洁、干燥, 保证幼儿舒适度, 促进其安眠, 这样更能使患儿获得良好的降温效果;又加之温水的取材便利, 所以该措施采取起来极为方面[8-10]。

结合本文研究结果数据来看:两组患儿干预后0.5 h体温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0、1.5、2.0 h, 温水组患儿体温下降幅度分别为(0.9±0.3)、(1.6±0.5)、(2.2±0.6)℃ , 均明显高于冰袋组的 (0.6±0.2)、(1.2±0.3)(1.6±0.5)℃,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水组患儿降温总有效率为93.3%, 显著高于冰袋组的7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 温水擦浴的方法降温效果要好于冰袋冷敷的物理降温方法。且温水擦浴的方法安全性高, 冰袋冷敷的方法会导致幼儿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 还有伴发皮肤冻伤的几率, 再有冰袋贴敷性差, 不易于固定, 会受到患儿体位改变的不良影响。而温水擦浴的降温方法能保证患儿舒适感,有利于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取材便利、操作可行性高。

结合中医学理论来看, 对于发热的幼儿, 在早期不仅不建议急于用药, 而且也不宜采取冷敷的物理降温方法, 从而避免汗腺由于受到冷的刺激继而闭塞, 导致邪无法外输, 疾病则会迁延不愈。

综上所述, 与冰袋冷敷的降温方法比较, 温水擦浴对发热幼儿的降温效果更好, 且操作便利, 建议可在临床广泛予以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冰袋冷敷温水
冰袋固定装置在物理降温中的应用与研究
应避免在低于10℃水温条件下给温水性鱼类接种疫苗
减少#1炉再热器减温水使用量
家里多余的冰袋怎么处理
保鲜冰袋安全吗? 用完之后怎么扔?
何时热敷何时冷敷
冰袋套的设计与制作
鼻舒朗冷敷凝露
冷敷热敷,各有奇效
为什么南极会有温水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