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气式温毯对胸科手术患者体温保护的研究

2019-02-15韦艳梅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2期
关键词:胸科充气式体温

韦艳梅

开胸手术作为较为大型的外科手术, 由于术野暴露较大,机体热量散失较多, 且在麻醉药物的作用下极易引起围手术期低体温。机体在低温状态下骨骼肌收缩产热, 耗氧量增加,患者会出现寒战等应激反应, 增加心脏负担, 诱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此外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切口疼痛, 颅内压升高, 凝血功能异常, 加剧了术后并发症的风险[1]。既往临床多采用液体加温的方式进行预防, 但易受到加热温度、输液量的影响, 因而效果不够稳定, 临床急需寻求新的更为行之有效的保温方案。本研究中, 作者就充气式温毯在胸科手术患者体温保护中的应用展开探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9月在本院行开胸手术的患者206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食管癌102例,贲门癌54例, 肺癌48例, 纵隔肿瘤2例。患者年龄31~75岁,知情同意, 并排除伴有肛门部位病变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103例。

1.2 方法 两组体温均采用美国Omada 麻醉机行RT监测,在术前向患者解释说明, 取得配合, 将测温探头插入肛门6 cm, 固定导线。

1.2.1 对照组 予以常规保温。采用被动保温及液体加温相结合的方式, 在术前覆盖普通棉毯, 术中冲洗液采用37℃的温热蒸馏水, 输血水浴加热。

1.2.2 观察组 在常规基础上给予充气式温毯保温。采用Bair Hugger(3 M, 美国)暖风机及一次性身上型充气毯(3 M, 美国), 并将温度设为 43℃, 风速为快速档, 术前开启, 术中密切关注, 随时调节, 手术结束送回病房后关闭。

1.3 观察指标

1.3.1 体温 监测并记录患者于入手术间、麻醉、切皮、胸腔探查、关胸、出手术间的体温。

1.3.2 凝血功能 在术后24~36 h内对患者进行抽血, 行凝血功能检查, 比较两组的Plt、TT、PT、APTT、FIB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体温保持情况比较 两组入手术间及麻醉时的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皮、胸腔探查、关胸、出手术间的体温分别为(37.06±0.41)、(36.89±0.44)、(36.45±0.69)、(36.73±0.89)℃ , 均高于对照组的 (36.47±0.62)、(36.28±0.59)、(35.29±0.74)、(35.92±1.03)℃ , 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体温保持情况比较( ±s, ℃)

表1 两组体温保持情况比较( ±s, ℃)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入手术间 麻醉 切皮 胸腔探查 关胸 出手术间对照组 103 37.11±0.45 36.97±0.82 36.47±0.62 36.28±0.59 35.29±0.74 35.92±1.03观察组 103 37.10±0.37 37.14±0.43 37.06±0.41a 36.89±0.44a 36.45±0.69a 36.73±0.89a t 0.174 1.863 8.056 8.411 11.636 6.039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 观察组Plt(197.51±40.38)×109/L高于对照组的(148.25±54.36)×109/L, TT(10.87±2.74)s、PT(10.88±2.49)s、APTT(30.75±8.04)s、FIB(2.69±3.14)g/L均低于对照组的 (13.14±3.62)s、(15.78±3.47)s、(43.49±16.58)s、(5.16±2.88)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 ±s)

表2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Plt(×109/L) TT(s) PT(s) APTT(s) FIB(g/L)对照组 103 148.25±54.36 13.14±3.62 15.78±3.47 43.49±16.58 5.16±2.88观察组 103 197.51±40.38a 10.87±2.74a 10.88±2.49a 30.75±8.04a 2.69±3.14a t 7.383 5.074 11.644 7.017 5.883 P<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体温作为围手术期重要的一项生命体征, 长期以来未能得到足够重视, 护士仅凭皮肤颜色来进行粗浅判断, 从而丧失了对体温下降的预见性, 错过了保温升温的最佳时机[2]。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 护理工作也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 对于围手术期体温的监测也越发受到护理人员的重视[3]。具体到胸科手术而言, 导致低体温的因素主要有体表大面积暴露、胸腔开放时间过长、麻醉药物作用等, 这就对术中的保温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4]。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入手术间及麻醉时的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皮、胸腔探查、关胸、出手术间的体温分别为(37.06±0.41)、(36.89±0.44)、(36.45±0.69)、(36.73±0.89)℃ , 均高于对照组的 (36.47±0.62)、(36.28±0.59)、(35.29±0.74)、(35.92±1.03)℃ , 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 Plt(197.51±40.38)×109/L高于对照组的 (148.25±54.36)×109/L, TT(10.87±2.74)s、PT(10.88±2.49)s、APTT(30.75±8.04)s、FIB(2.69±3.14)g/L 均低于对照组的 (13.14±3.62)s、(15.78±3.47)s、(43.49±16.58)s、(5.16±2.88)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由于在术前有棉被被动保温, 因而在初期能够保持体温恒定。但在麻醉诱导后, 机体在药物的作用下, 热量再分布, 且术野暴露及消毒等措施进一步加剧了体温的挥发, 温度开始下降,术中由于内脏长期暴露, 脏器水分蒸发均不同程度导致温度进一步下降, 直至手术结束关闭体腔才略有回升。体温的变动导致内环境的改变, 凝血功能受到影响, 这会对术中止血及术后恢复造成不良影响。观察组优于采用预保温措施, 有效提高患者的热储备, 压缩温度梯度, 从而有效减缓了热量的散失, 将体温维持在理想范围。充气式温毯可在围手术期为患者提供一个稳定的体外热源, 将体温维持在恒定范围,保障机体热量供应, 避免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5]。但在临床的实际应用中, 应时刻注意保障患者安全, 避免烫伤等意外的发生。充气式电热毯结合传统保温措施, 可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内外环境, 维持核心体温, 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综上所述, 充气式温毯可使胸科手术患者的体温保持在正常范围, 对于术后恢复具有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胸科充气式体温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一种手外科充气式垫手架的设计
预防胸科手术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的麻醉相关措施研究进展
充气式加温系统对老年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术后低体温的效果分析
盐酸纳布啡联合舒芬太尼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术后镇痛的效果观察
哪些因素影响体温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주간지 편람
上海市胸科医院一甲子印迹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