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护理路径在16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19-02-15黄丹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2期
关键词:脑出血病情高血压

黄丹

临床护理路径为以循证医学为操作基础, 充分对“以患者为中心”护理理念予以彰显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 重视通过流程再造, 制定标准、科学的护理路径, 使患者得到全面、高效的照护[1]。本次研究针对所选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 就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效果展开探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脑血管科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26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经C T检查对脑出血证实。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162例)。观察组患者中男91例, 女71例;年龄50~77岁,平均年龄(63.2±5.3)岁;出血部位:壳核81例, 小脑及脑干46例, 丘脑3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58例, 女42例;年龄51~76岁, 平均年龄(63.4±4.5)岁;出血部位:壳核52例,小脑及脑干28例, 丘脑2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均<3 d, 患者或家属均对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自愿签署, 并报经伦理学组织委员会批准。排除心、肝、肾重要脏器有严重功能障碍合并者;意识状态为V级者, 即去脑强直、深昏迷、双侧瞳孔散大等。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脑血管科常规护理进行干预,包括密切病情观察、日常照护等。观察组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干预, 具体操作如下。

1.2.1 制定临床护理路径 ①需总结科室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日常护理期间常遇问题, 确立关键词, 对国内外相关护理文献予以检索, 优选出有价值的内容, 展开系统的学习;②充分结合每例患者的病情, 对适宜于个体的临床护理路径计划表予以设置, 确定护理活动介入的时间、方式、内容;③结合护理成果不断对路径表予以优化, 促使成为标准化、科学化的的护理流程, 以为对患者实施高效的照护打下良好基础[2,3]。

1.2.2 护理路径的实施

1.2.2.1 急性期干预 ①加强对患者病情的监护,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通过评估患者运动功能、意识状态、语言功能等,以对神经功能具体的损伤程度予以了解, 将脑疝先兆症状及时检出, 为妥善处理赢取时机;②完善呼吸道管理, 即告知患者以保持在颈侧位为宜, 防范分泌物吸入事件发生;③在应用呼吸机时, 需对气管套管定时检查和更换, 避免出现堵塞和脱落的情况;④对患者的血尿标本予以留取, 并协助其完成C T等影像学检查, 以对病情明确, 为后续医护提供重要参考依据;⑤依据出血量、出血部位等, 确定治疗方案。如小脑出血量<10 ml, 大脑半球出血量<30 ml, 意识状态为Ⅰ级时, 可选择保守方案进行治疗, 其他具手术指征者, 在做好术前充分准备后, 积极开展手术。

1.2.2.2 术后干预 ①行密切病情观察, 即应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对患者意识障碍予以评定, 以掌握病情, 若评分异常, 需及时向医师报告, 妥善处理, 以防范死亡事件发生;重视观察患者瞳孔, 以了解有无再出血、或病情有无好转等信息, 指导临床干预;密切监测血压, 定时对脉搏、呼吸观察,将再出血、颅内压增高的先兆及时检出。②行全面的基础干预, 即针对体温出现升高样变化者, 可采用物理疗法积极降温, 如应用冰毯、冰帽等, 根据需要, 甚至可应用冬眠降温方案;完善气道管理, 保持气道湿润, 给予中高流量氧气吸入,并将分泌物及时清理, 降低感染和误吸风险;对头部引流管情况密切观察, 记录引流液的量、性质、色, 确保引流通畅;完善尿道、皮肤、口腔干预, 做好卫生防护, 以降低医源性感染事件。③取胃肠道黏膜保护药物应用, 肠蠕动恢复后,肠内营养干预需及早开展, 以增强患者体质, 加快术后康复进程。④在对昏迷者护理时, 需反复唤其名字, 对大脑皮质予以刺激, 使区域血流量增加, 加快意识恢复进程, 增强复苏成功率, 最大程度保障预后。

1.2.2.3 康复期干预 ①行充分心理干预, 受脑出血后语言、运动、感觉方面合并障碍的影响, 加之对治疗结果的过分顾虑, 患者负性情绪严重。护理人员需重视伦理、社会、心理等方面专业知识的讲解, 善于举康复效果理想的案例,以增强患者信心, 提高主观能动性, 不断依据所处病程发挥自我照护价值。②行全面康复锻炼, 准确评估功能障碍程度,制定个体化康复计划;从学习对功能位保持起, 渐对患者的被动运动展开训练, 并向主动运动训练过渡, 由简及繁, 完成功能锻炼目标。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发症发生情况。①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应用Barthel指数评定, 分值越高,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理想;②并发症情况:应激性溃疡、泌尿道感染、肺部感染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干预前,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观察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arthel指数比较( ±s, 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arthel指数比较( ±s,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bP<0.05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162 23.5±10.2a 76.8±11.7b对照组 100 22.7±9.9 48.2±16.4

2.2 并发症 观察组患者中发生应激性溃疡2例, 泌尿道感染3例, 肺部感染2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4.3%;对照组患者中发生应激性溃疡5例, 泌尿道感染6例, 肺部感染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6.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0.532, P<0.05)。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明显增多了高血压病的发生比例, 受患者长期高血压的影响, 脑血管极易出现缺血、变性样改变, 明显增加了脑出血发生的风险[4,5]。针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 在治疗时更具棘手性,对护理质量有更高的要求, 旨在通过实施系统、科学的护理,减轻患者脑功能方面的损害, 最大程度增强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疾病预后。临床护理路径涉及持续质量改进、护理质量保障、整体护理干预、循证医学理念等内容[6,7]。在具体制定过程中, 以病程为轴, 对具计划性、预见性、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予以制定, 可显著保障患者预后。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 观察组Barthel指数为(76.8±11.7)分, 高于对照组的(48.2±16.4)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3%,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0.532, P<0.05)。

综上所述, 重视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 可显著改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保障临床安全。

猜你喜欢

脑出血病情高血压
脑出血联合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相关性分析
《全国高血压日》
HBV-ACLF患者血清miR-122和HMGB1水平及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全国高血压日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如何应对难治性高血压?
重症肺炎肺泡灌洗液miR-127-5p、 miR-3686、 sTREM-1的表达及与病情、预后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