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抗菌类西药的临床不良反应分析

2019-02-15蔡龙海吴世彬林微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2期
关键词:内酰胺类药物西药

蔡龙海 吴世彬 林微

相关医学统计资料显示, 我国临床治疗中应用抗菌类药物的比例在30%以上, 在一些基层医疗站, 抗菌类药物的使用率甚至在50%以上,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高出很多[1]。因为抗菌类药物使用量多, 直接造成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断上升,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身体健康。本次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36例临床药物不良反应患者,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7年1月~2018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36例临床药物不良反应患者, 其中男12例, 女24例;年龄2~76岁, 平均年龄(42.3±2.7)岁。所有患者均不存在恶性肿瘤、交流障碍、精神系统疾病以及意识障碍等问题。

1.2 方法 统计并分析所有患者的过往病史、合并症情况、婚姻以及年龄等一般资料, 以确定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所使用的药物种类、用药剂量、用药方法以及临床不良反应情况等。

2 结果

2.136 例临床药物不良反应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情况 36例患者中, 男12例, 女24例, 女性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占比明显高于男性, 年龄41~60岁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占比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见表1。

表1 36例临床药物不良反应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情况(n, %)

2.2 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种类分析 36例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共使用了25种抗菌类西药。其中, 17例患者是由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引发临床不良反应, 占47.2%;药物类型主要有头孢类抗菌药物与青霉素类抗菌药物, 这也是造成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最多的药物种类。

2.3 临床表现与牵连器官 抗菌类西药的常见不良反应有皮肤反应与消化系统损伤, 其中皮肤反应主要有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瘙痒、皮肤红肿以及皮疹等;消化系统损伤主要有腹泻、便秘、恶心以及腹部不适等。部分患者还伴有全身损伤、呼吸系统以及神经系统反应等临床症状。牵连器官具体情况:消化系统10例, 占27.8%;皮肤系统15例,占41.7%。

2.4 用药方法 患者用药的主要方式为静脉注射、口服给药以及外用贴敷等。36例患者中, 1例外用贴敷, 占2.8%;2例口服给药, 占5.6%;33例静脉注射用药, 占91.7%。

3 讨论

多项医学临床统计资料显示, 在我国各类药物的使用中,抗菌类药物为使用率最高的种类, 特别是二级、三级体系医院中, 住院治疗患者抗菌类药物的使用率甚至>80%, 而且很多医疗单位受限于医疗设备比较落后等因素的影响, 不能进行细菌培养试验或药敏试验等有助于临床治疗的试验, 所以很容易出现选择治疗药物类型不合理的问题, 造成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断提升[2,3]。如果临床治疗中抗菌类药物使用不合理, 就会造成患者体内出现耐药菌株, 影响疾病康复, 严重者甚至会加重病情, 对临床治疗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从各项临床统计数据来看, 临床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女性患者的占比较高,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原因在于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 女性对药物的敏感程度比男性患者更高,特别是处于妊娠期或生理期的女性患者, 其对治疗药物可能会表现出比较特殊的临床反应, 造成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所提升, 并加重了各种不良反应的临床症状[4]。因此, 在患者使用抗菌类西药进行疾病治疗时, 应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与预防工作, 特别是女性患者与老弱病残群体, 如果发现不良反应, 就需要立即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尽可能减轻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身体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

在造成患者出现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的各种抗菌类西药中,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是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种类, 原因在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具有毒性低、疗效高、广谱等显著优势, 所以在临床治疗中应用非常多, 也是临床医师优先选择使用抗菌药物种类。但是,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是一种降解类产物,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抗原性, 很容易造成患者出现临床过敏反应[5]。因此, 在选择药物进行治疗时, 应考虑到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过往病史以及用药史, 严格把控临床治疗药物的适用证, 不断提升临床治疗药物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结合患者本身的特征以及所患疾病的具体类型, 选择合适的用药剂量以及用药方法,特别是老年患者在用药时, 还要重点考虑其合并症等情况,以有效避免或减轻临床药物不良反应问题。患者在正式接受药物治疗之前, 需要先接受药敏试验与细菌培养试验, 为合理选择治疗药物的类型提供有效的参考。针对无法接受细菌培养试验与药敏试验的患者, 可以先给予经验性用药, 再根据用药情况选择广谱、强效类临床治疗药物, 等患者病情稳定之后再给予针对性用药, 以不断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6-8]。

抗菌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有以下3类。①毒性反应。毒性反应是指因抗菌类药物使用所导致的生化、生理等异常,或身体器官、组织等发生病理性改变, 反应严重程度会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加、疗程延长而加重, 一般为可逆反应。毒性反应属于众多不良反应中的常见种类, 通常表现在用药局部、肾脏、肝脏、胃肠道、神经系统以及血液中。通常而言, 氨基苷类、头孢类、多粘菌素、青霉素以及万古霉素等抗菌类西药比较容易引发毒性反应[9,10]。②变态反应。每类抗菌药物均会产生变态反应, 其中最严重的变态反应为过敏性休克,一般是青霉素引起;皮疹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变态反应, 各类抗菌类药物均能引起;血清病样反应多由头孢霉素与青霉素引起, 主要临床反应有发热、荨麻疹以及关节痛等;红人综合征则由万古霉素引起。③二重感染。因患者长期、大剂量使用广谱类型抗菌类, 体内的敏感菌群被严重抑制, 未被抑制的菌群就趁机大量繁殖, 从而产生二次感染。二次感染通常较难控制, 患者死亡率比较高。

综上所述, 在应用抗菌类西药进行临床治疗时, 合理进行药物的选择, 并科学应用, 对于降低药物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内酰胺类药物西药
药学监护下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患者使用该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多肽类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是不是中药的不良反应比西药少?
UPLC-MS/MS同时测定鱼腥草中3个马兜铃内酰胺类成分的含量△
含金属离子的中药与西药联用注意事项
正电子类药物全自动核素分装仪的研究进展
观察当归四逆汤联合西药治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
研究他汀类药物联合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实践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残留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