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哌卡因复合低剂量的布托啡诺不同时机局部浸润用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研究

2019-02-15陈谱章梁锐枝邓略初朱怀郡梁剑江梁苗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2期
关键词:布托罗哌卡因

陈谱章 梁锐枝 邓略初 朱怀郡 梁剑江 梁苗芳

随着舒适医疗的快速发展以及腹腔镜手术日渐增多, 针对腹腔镜手术术后疼痛的研究价值也相对提高。目前我国腹腔镜手术的快速发展(数量的增多, 范围的扩大等), 再结合本院针对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术后随访发现, 疼痛仍然是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患者主要的不适症状。同时由于人们对于舒适医疗的要求越来越来高, 因此如何缓解或减轻腹腔镜术后疼痛的研究也应运而生。本次研究针对手术开始切皮前和手术结束缝皮前给予罗哌卡因复合低剂量的布托啡诺局部浸润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展开了分析,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7年1月~2018年7月择期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90例患者,麻醉分级均为Ⅰ~Ⅱ级, 年龄25~45岁, 体重50~60 kg。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且均无类似药物过敏史。随机将患者分为G1组(单纯全身麻醉组)、G2组(手术开始切皮前行罗哌卡因复合低剂量布托啡诺局部浸润组)和G3组(手术结束缝皮前行罗哌卡因复合低剂量布托啡诺局部浸润组), 每组30例。G1组患者年龄25~45岁, 平均年龄(31.2±5.3)岁;体重50~60 kg, 平均体重(54.6±2.2)kg;最大肌瘤直径2~11 cm, 平均最大肌瘤直径(5.5±1.9)cm;肌瘤数目1~5个,平均肌瘤数目(2.0±1.0)个;单发23例, 多发7例;肌壁间肌瘤患者12例, 浆膜下肌瘤患者15例, 黏膜下肌瘤患者3例。G2组患者年龄25~45岁, 平均年龄(31.0±5.4)岁;体重50~60 kg, 平均体重(54.4±2.3)kg;最大肌瘤直径2~11 cm, 平均最大肌瘤直径(5.3±1.9)cm;肌瘤数目1~5个, 平均肌瘤数目(2.2±1.0)个;单发22例, 多发8例;肌壁间肌瘤患者12例,浆膜下肌瘤患者15例, 黏膜下肌瘤患者3例。G3组患者年龄 25~45岁 , 平均年龄 (31.3±5.4)岁 ;体重 50~60 kg, 平均体重(54.5±2.3)kg;最大肌瘤直径2~11 cm, 平均最大肌瘤直径(5.4±1.9)cm;肌瘤数目1~5个, 平均肌瘤数目(2.1±1.0)个;单发23例, 多发7例;肌壁间肌瘤患者13例, 浆膜下肌瘤患者14例, 黏膜下肌瘤患者3例。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药品选择:酒石酸布托啡诺注射液(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43106)和注射用盐酸罗哌卡因(成都天台山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2666)。三组患者入室开通静脉通路, 全身麻醉诱导均为:丙泊酚2~2.5 mg/kg, 顺阿曲库胺 2 mg/kg, 舒芬太尼 0.5 µg/kg;诱导后气管插管, 术中丙泊酚 8~10 mg/h, TCI 瑞芬太尼 2~4 ng/ml 维持麻醉[1]。根据手术时间长短间断注射顺阿曲库胺。G2组手术开始切皮前和G3组手术结束缝皮前均由主刀对每个微创切口予充分局部浸润[2], 局部麻醉药物配方为0.5%罗哌卡因注射液30 ml复合布托啡诺1 mg。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随访工作均由另一名对分组情况未知的麻醉医生进行采集。于病房采集三组患者各时点(术后4、8、12、24 h)VAS 评分并进行分析对比。对比三组患者术后在病房使用镇痛药次数。VAS评分应用一线形图, 分为10个等级, 数字越大表示疼痛强度越大, 疼痛评估时用直尺量出疼痛数值为疼痛强度评分, 0~3分为轻微疼痛, 4~6分为疼痛影响休息, 7~10分为疼痛难以忍受[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各时点VAS评分对比 G2组、G3组术后4、8、12、24 h的VAS评分均低于G1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2组术后 4、8、12、24 h的 VAS 评分均低于 G3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各时点VAS评分对比( ±s, 分)

表1 三组患者各时点VAS评分对比( ±s, 分)

注:与G 1组对比, aP<0.05;与G 2组对比, bP<0.05

组别 例数 术后4 h 术后8 h 术后12 h 术后24 h G 1组 30 4.3±0.9 4.1±0.5 4.0±0.4 3.2±0.4 G 2组 30 1.9±0.5a 2.0±0.4a 2.2±0.5a 1.8±0.3a G 3组 30 2.8±0.6a b 2.9±0.7a b 3.4±0.6a b 2.5±0.5a b

2.2 三组患者术后在病房使用镇痛药次数对比 G2组、G3组患者术后在病房使用镇痛药次数分别为(1.0±0.3)、(1.8±0.5)次, 均少于G1组的(3.2±0.7)次,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2组患者术后在病房使用镇痛药次数少于G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术后在病房使用镇痛药次数对比( ±s, 次)

表2 三组患者术后在病房使用镇痛药次数对比( ±s, 次)

注:与G 1组对比, aP<0.05;与G 2组对比, bP<0.05

?

3 讨论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 其作用持续时间长, 且具有麻醉和止痛作用, 其药理学特点为心脏毒性低微, 感觉阻滞与运动阻滞分离较明显, 适用于术后镇痛[4-6]。

酒石酸布托啡诺主要代谢产物激动K-阿片肽受体, 对U-受体则具激动和拮抗双重作用, 它主要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这些受体相互作用间接发挥其药理作用(包括镇痛作用)[7-9]。当复合罗哌卡因局部麻醉时会增强止痛效果[10]。

罗哌卡因复合低剂量布托啡诺局部浸润行腹腔镜术后镇痛这种方法经济适用、安全、毒副作用少, 能很好地缓解术后疼痛, 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快速康复, 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 并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11]。

综上所述, 全身麻醉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时手术切皮前和手术结束缝皮前行罗哌卡因复合低剂量的布托啡诺局部浸润, 均可有效缓解术后疼痛, 减少术后在病房使用镇痛药次数, 且手术切皮前镇痛效果优于缝皮前, 值得临床推行。

猜你喜欢

布托罗哌卡因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髂筋膜阻滞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镇痛效果观察
利多卡因、奥布卡因与丁卡因在喉镜诊疗中表面麻醉效果的系统评价Δ
布托啡诺的药理特性及其应用进展
分析舒芬太尼、盐酸罗哌卡因在无痛分娩中应用效果
探究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药理学和毒性特征
贝·布托之父被“自己人”送上绞架
贝·布托的宿命
“铁蝴蝶”贝·布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