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茵栀黄口服液联合间隙蓝光照射佐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

2019-02-15韦爱菊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2期
关键词:双歧三联黄疸

韦爱菊

临床儿科黄疸属常见的疾病, 该病又称之为高胆红素血症[1]。由于胆红素可对神经造成一定伤害, 加之新生儿系统发育不完善的原因, 新生儿在患有黄疸后极易对神经功能造成损害, 严重的甚至会引发患儿死亡。新生儿诱发黄疸的因素较为复杂, 但该病在新生儿群体中发病率较高[2]。因此, 为患儿寻找有效的治疗方式已成为临床的重点关注内容。对此, 本院将收治的16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分组治疗, 分别予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并持续行蓝光照射常规治疗和茵栀黄口服液与间隙蓝光照射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 对比其治疗效果, 为临床提供有效的建议与帮助, 现将具体方案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5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6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80例。所有患儿均符合临床对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标准。对照组患儿男47例, 女 33例, 日龄2~8 d, 平均日龄 (3.97±1.58)d;孕周 37~40 周 , 平均孕周 (37.93±3.19)周 ;体重 3.0~4.9 kg,平均体重(3.6±0.6)kg。观察组患儿男39例, 女41例, 日龄 2~9 d, 平均日龄 (4.03±1.77)d;孕周 37~41周 , 平均孕周 (38.72±3.07)周 ;体重 3.0~4.8 kg, 平均体重 (3.7±0.4)kg。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家属均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儿予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并持续行蓝光照射治疗。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2次/d, 1片(0.5 g)/次口服,并持续24~48 h进行蓝光照射, 视胆红素结果决定是否重复蓝光照射治疗。3 d为1个疗程, 治疗2个疗程。

1.2.2 观察组 患儿予以茵栀黄口服液与间隙蓝光照射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茵栀黄口服液3次/d, 3 ml/次口服,间隙6~8 h进行蓝光照射, 之后间隔8 h再次行蓝光照射治疗,视胆红素结果重复蓝光照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2次/d,1片(0.5 g)/次口服。3 d为1个疗程, 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经皮胆红素水平及黄疸消退时间。疗效判定标准:若患儿经治疗后检测经皮胆红素恢复至正常水平, 且临床有关症状均消失不见视为显效;若患儿经治疗后有关临床症状有所缓解, 且经皮胆红素水平值下降>60%则视为有效;若患儿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显著改善, 且黄疸值带有增高的表现则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经皮胆红素水平采用经皮胆红素仪进行测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6.3%, 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为78.8%,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经皮胆红素水平及黄疸消退时间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经皮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经皮胆红素水平(126.3±16.5)μmol/L低于对照组的 (177.9±20.3)μmol/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3.3±0.4)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5.3±0.6)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经皮胆红素水平及黄疸消退时间比较( ±s)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经皮胆红素水平及黄疸消退时间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经皮胆红素(μmol/L) 黄疸消退时间(d)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80 311.7±49.8 126.3±16.5a 3.3±0.4a对照组 80 310.6±49.2 177.9±20.3 5.3±0.6 t 0.1405 17.6424 24.8069 P>0.05 <0.05 <0.05

3 讨论

临床中婴幼儿胆红素水平若出现异常上升的表现, 且皮肤或黏膜带有不同程度的黄疸现象则为新生儿黄疸的主要病症[3]。其中胆红素水平运行异常、载运缺失、肝脏与胆红素的结合及摄取能力下降或胆汁出现排泄异常等情况均为诱发新生儿出现黄疸的原因[4]。新生儿一旦确诊为黄疸, 若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会导致患儿体内胆红素升高, 同时对新生儿的血脑屏障造成发育缺陷的危险, 可见胆红素会经患儿血脑屏障, 对其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避免的损伤。

茵栀黄口服液主要包括栀子、茵陈、金银花以及黄芩等, 其中栀子可帮助患儿促进胆汁的分泌;茵陈则可加快胆红素的排泄并促进胆酸分泌;金银花则具有清热解毒、止痛消炎的作用;加之黄芩能有效防止患儿出现氧化损伤, 并增加胆汁的流量。蓝光照射则是临床常用于治疗新生儿黄疸的首选方式, 胆红素分子可被波长为450 mm的蓝光吸收, 并在蓝光照射治疗下发生异构反应, 经原有的Ⅸa Z 型转换为Ⅸa E 型, 而Ⅸa E 型中所含有较高的胆红素分子水溶性, 该物质可经由胆汁排泄到肠腔中, 再经尿液被排出体外, 最终帮助患儿有效降低血中胆红素的水平。蓝光则通过照射皮肤的浅表组织, 使其胆红素在皮肤表面迅速转换, 使胆红素水平有效降低。据有关文献指出[5-8], 使用间隙性蓝光照射治疗, 可有效缩短母婴的分离时间, 有助于患儿行母乳喂养,加强其依从性。同时还可将护理工作量降低, 增添蓝光的使用率, 降低患儿出现腹泻、皮疹以及发热等不良反应[9-11]。双歧杆菌三联活菌中双歧杆菌、乳杆菌以及嗜热链球菌为其主要的3种活性菌, 该种活性菌为肠道内的正常菌群, 可形成乙酸与乳酸, 为肠道保持pH值在3.1左右, 并维持肠道内的酸性环境, 从而有效抑制异常发酵的有害细菌产生, 促使患儿肠蠕动, 加快胆红素的排出[12]。使其肠道内所结合的胆红素分解变为游离胆酸, 有效将直接胆红素分解为间接胆红素的过程抑制[13,14]。

本次研究中, 对照组患儿予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并持续行蓝光照射治疗, 观察组患儿给予茵栀黄口服液与间隙蓝光照射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 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6.3%, 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为78.8%,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经皮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经皮胆红素水平(126.3±16.5)μmol/L低于对照组的(177.9±20.3)μmol/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3.3±0.4)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5.3±0.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采用茵栀黄口服液与间隙蓝光照射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新生儿黄疸, 可显著改善患儿的治疗效果,并降低其经皮胆红素的水平, 加快黄疸消退, 值得临床借鉴实施。

猜你喜欢

双歧三联黄疸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鲁晓岚:黄疸
益生菌产品中双歧杆菌计数培养基的比较研究
山西浮山县:“三联模式”打造生猪品牌
向你普及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
中西医结合治疗毛囊闭锁三联征2例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双歧杆菌及其产品缓解肠炎症状的研究进展
修复前关节囊在“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手术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蒙脱石散联合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分析